平定了毌丘俭、文钦兵变后,没过多久,诸葛诞又发动了叛乱。 虽然在平定毌丘俭兵变后,诸葛诞因功被封为镇东大将军,但诸葛诞心中一直不踏实。他并不算司马氏的嫡系,司马氏一直对他也并不信任,所以诸葛诞难免心中忧虑重重。为了自保,诸葛诞一面慷国家之慨,拿出府库中的钱粮赈济百姓,用以收买民心,一面四处网罗豪侠之士,培养做死士用以维护自身的安全。 257年初,当他听到吴国有进攻徐州的意图时,立刻向朝廷提出申请,请求给自己增兵十万来守卫寿春,又要求在淮河边修筑坚城,以防备吴军的入侵。 这时,因为司马昭刚刚掌权,对朝内外各项事务还不是很熟悉,因而,既没有答应诸葛诞的要求,也没有一口否定,暂时悬而未决。 此时,司马昭的长史贾充建议,可以打着慰问的名义,前往各领军在外的将军处,查看一番。于是司马昭就派贾充前往诸葛诞处。 贾充和诸葛诞一番交谈,发觉此人志向不小,根本就没打算真正站在司马氏这条船上。 司马昭得到贾充的回报,当然不可能继续增加诸葛诞的实力,而是打算用明升暗降的办法,召诸葛诞回朝做司空,实际上是想剥夺诸葛诞的军权。 诸葛诞心惊胆颤,知道回去之后,就像当初的夏侯玄那样,一定没什么好结果,索性于257年夏天,正式发动叛乱。他杀掉扬州刺史乐綝,还是以寿春为根据地,聚集起淮南、淮北及扬州部分地区的士卒十几万人,又聚集起大量粮草物资等,做好了闭关自守的准备。 同时,诸葛诞派手下长史吴纲带着自己的小儿子诸葛靓(jìng)前去吴国做使者和人质,向吴国皇帝孙亮称臣,请求吴国派兵支援自己。 诸葛诞也是,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你说你如果想叛乱或者兵变,当初毌丘俭邀请你一起发动兵变时,你为什么死活不同意?你不同意兵变也行,却又既不忠心于曹魏皇室,又不忠心于司马氏,自己独立又没那个能力,踏踏实实当你的将军或者回朝廷当官又不甘心,这不是四面不讨好,里外不是人吗? 至于说诸葛诞既不忠心于曹魏皇室,又不忠心于司马氏,那是因为,如果说当初王凌未遂的兵变,和毌丘俭兵变的目的,还是铲除司马氏,还政于曹魏皇帝,属于曹魏内部兵变,是权力争夺的话,诸葛诞就纯属于叛乱了。因为他在起事之初,就明确投降了吴国啊。不管他是真心投降还是只想借助吴国的力量以自保,都成了叛国投敌的行为。 至于说诸葛诞回朝廷做官也会被司马昭等人处理,发动叛乱也是被逼无奈的话,那也是因为诸葛诞一直以来摇摆不定、首鼠两端造成的。 不管诸葛诞的目的如何,对于诸葛诞主动投降的行为,吴国君臣当然都非常高兴,立刻派遣大军,支援诸葛诞。同时,吴国皇帝孙亮一口气给诸葛诞封了一大堆官衔:左都护、假节、大司徒、骠骑将军、青州牧、寿春侯。 看来此时各国的官职也是越来越不值钱了。 反正有用没用的,先给你来张空头支票,将来会不会兑现再说。 此时的司马昭,也调集起二十六万大军,前来剿灭诸葛诞的叛乱。因为司马昭不太放心那个小皇帝曹髦,担心自己不在的时候捣乱,索性打着御驾亲征的名义,将皇帝及太后等,都带在军中,一起出发讨伐诸葛诞。 就在曹魏大军即将完成对寿春的包围圈的时候,吴国的援军到了。当然,以吴国增援来的这点力量,想要击溃曹魏大军是不可能的,但是牵制一下曹魏军,提振一下诸葛诞所部的士气,让他们有坚持下去的勇气还是可以的。因而,吴军援军兵分两路,一路由文钦、全怿(yì)率领,趁着曹魏军的包围圈没有彻底形成的机会,冲入寿春城,与诸葛诞汇合一处;另一路由朱异率领三万人马,屯驻在安丰,作为外援。 不过曹魏军毕竟人多势众,也分派兵力,一面将寿春城团团围住,并修建起坚固的防御工事,彻底隔绝了寿春城内外的联通;另一面派遣军队与朱异交战。 这下,寿春城中的军队有些紧张,想冲破曹魏军的包围圈。可是,文钦等人闯入寿春容易,再想出来就不可能了,“文钦等数出犯围,逆击,走之”,就是文钦率领军队多次想冲出重围,都大败逃回。 外面的朱异也被打败,率领残兵败将逃回吴国边界。 吴国大将军孙綝大怒,再次派遣朱异率军解救寿春。结果朱异又被大败,狼狈而逃。 孙綝更加愤怒,还是派朱异第三次领兵解围。结果不知是被曹魏军吓破了胆,还是感觉根本没有胜利的希望,朱异拒绝接受孙綝的命令。恼怒之下的孙綝下令杀掉了朱异。 然后还是没人能解救寿春之围啊,无奈的孙綝也不管寿春城中诸葛诞和文钦等人的死活了,灰溜溜的率军返回吴国都城建业。 这个孙綝简直就是出来娱乐曹魏军的啊。你说偌大的一个吴国,再缺乏将领,也不至于就一个朱异吧,就不能换一个将领坑吗?出来转了一大圈,对敌人一点办法没有,杀自己的将领倒是干脆,大草包一个啊。 如果您觉得本篇文章尚有可观之处, 作者简介:李永田,从事中国传统文化普及、教育、创作及出版工作多年,出版多部中国传统文化类著作。主要作品有:《中国古文鉴赏》、《中国历代散文名篇鉴赏》、《国学经典》(诗、词、曲、赋四册)、《唐宋名家诗词赏读》(全十二册)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