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髦率人刚到南面宫阙,就被司马昭的心腹,中护军贾充领人拦住。 曹髦站在车上,挥舞着宝剑,大声呼喝。 曹髦的那两下子武艺基本可以无视,但毕竟是皇帝,冲上去杀掉他容易,可这个弑君的罪名,后患太大,一般人担待不起啊。 这时,太子舍人成济这个愣头青跃跃欲试的问贾充该怎么办? 贾充是司马昭的绝对心腹,诡诈多端的主,既想替司马昭除掉这个折腾的皇帝,又不愿承担弑君的罪名,于是鼓励成济:“司马公养你们这些人多年,不就是为了今天吗?情况在这里明摆着,这还有什么好疑问的?” 贾充一番含义颇深的话,让成济感觉到被信任的力量,深深感觉自己报答司马公的知遇之恩,同时立功受奖的机会到了,于是大喝一声,勇猛无畏的冲上前去,一枪刺死了曹髦。 可怜的曹髦,就这么死于非命了。 听到曹髦的死讯,司马昭都吓了一跳。贾充也太干脆了吧? 不过再一想,死了就死了吧,没什么大不了的。来个恶人先告状,罗列几个罪名,把已死的曹髦的皇位废了也就得了,大不了再抛出去个替罪羊,遮掩遮掩天下人的耳目也就是了。 接下来在司马昭的操作之下,以太后的名义,列举了曹髦的一系列罪状,将之废为庶人,然后准备以普通百姓的礼节安葬曹髦。后来在太尉司马孚等人的坚持下,才算是以藩王的礼节,安葬了曹髦。 不过还是有一些大臣不满司马昭弑君的行为,虽然不敢直接针对司马昭,但也是纷纷要求,杀掉贾充以谢罪。 贾充那是司马昭的左右手,司马昭当然舍不得杀掉,最后为了安抚一下激愤的大臣,将那个直接动手的成济杀掉并灭族,也就算是了结了这件事。 可怜的成济,稀里糊涂的被当成了替罪羊,全家人也跟着一起丧命。 接下来,在司马昭的主持下,派自己的儿子司马炎为使者,迎立常道乡公曹璜为帝。 260年6月,15岁的曹璜改名为曹奂,即位做了新的曹魏皇帝。 这个曹奂,是燕王曹宇的儿子,曹操的孙子。 就在吴、魏纷纷内乱之时,蜀汉也并没有独善其身,其朝政也是越来越混乱。皇帝刘禅黯弱无能,只知道吃喝玩乐,不理朝政,中常侍黄皓因为受到皇帝刘禅的喜爱而专权用事,把持朝政。朝中大臣很多也是趋炎附势之辈,皆依附于黄皓麾下,助纣为虐。虽然有姜维、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等中正之臣,但架不住皇帝刘禅的偏爱,都无法遏制黄皓的肆意妄为。 蜀汉国力持续下滑,百姓生活越来越困苦。 姜维本身也存在着问题,那就是他一直奉行出兵北伐曹魏的政策,却多次出兵,皆无功而返,劳民伤财,损耗国力。 在这方面,连姜维两个最重要的助手,左右车骑将军张翼和廖化,都持反对态度。但在这一方面,姜维却是谁的劝告也不听,一意孤行的一次又一次北伐。 雪上加霜的是,黄皓在几乎独揽朝政的同时,又把手伸向了军权。他利用姜维又一次出兵被邓艾击退的机会,在刘禅面前大进谗言,想罢黜姜维,推与自己非常亲近的右大将军阎宇上位。 姜维也早就恨黄皓弄权误国,索性也就彻底和黄皓针锋相对,向皇帝刘禅建议,黄皓奸诈伪善,任意弄权,长此以往必将败坏国家,应该赶快杀掉他。 可惜,糊涂的刘禅还想给这二位打打圆场。在刘禅心中,倒是对姜维没什么怀疑,毕竟是当初诸葛丞相给自己留下的人才,足够的信任是有的;但是对黄皓,更是舍不得杀掉。那可是自己最贴心的人,杀了他,谁能像他那么让自己称心如意的哄自己玩啊。 刘禅劝姜维,黄皓不过是个在自己面前往来奔走的小人物,你堂堂的大将军和他一般见识干什么?再说了,就凭他黄皓,能干什么坏事啊?还败坏国家?不可能,绝不可能。这中间一定有什么误会。这么着吧,我让他去你那里,向你当面解释一下,并赔礼道歉,这总行了吧? 姜维见皇帝如此袒护黄皓,仰天长叹,徒呼奈何。 刘禅感觉黄皓亲切和善,姜维可深知此人的阴险狡诈,这次和黄皓直接对阵,自己没能处置了黄皓,接下来黄皓一定会找机会陷害自己。 于是,担心自身安全的姜维,只得打着积蓄军粮的名义到沓中一带去种麦子。实际上,这里的姜维是不得不自我流放了。 可怜的蜀汉大将军,自此以后,连成都都不敢回了。 自此,黄皓的气焰更加嚣张。 刘禅当然是依然故我,几十年如一日的吃喝玩乐,除了不时的要求黄皓想一些新的花样哄自己玩之外,万事不操心。 在刘禅的心中,当然是岁月静好,天下太平。 如果您觉得本篇文章尚有可观之处, 作者简介:李永田,从事中国传统文化普及、教育、创作及出版工作多年,出版多部中国传统文化类著作。主要作品有:《中国古文鉴赏》、《中国历代散文名篇鉴赏》、《国学经典》(诗、词、曲、赋四册)、《唐宋名家诗词赏读》(全十二册)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