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赵朝廷,暗流涌动之时,东晋朝廷内外,也不是一派安详,大规模的叛乱虽然没有再次发生,但是新的权臣,不断诞生,明争暗斗,从没有停止过。 这次的主要参与者,基本是平灭苏峻叛乱的有功之臣。 平定苏峻叛乱之后,朝廷想要留温峤在朝中辅政。不过,温峤认为,朝中有王导等人在就可以了,江州重地,更需要自己,所以,温峤坚持以江州刺史的身份,返回武昌镇守。 可惜,就在温峤刚刚返回武昌之后,就生了病,没几天就去世了,终年四十二岁。 可惜了温峤,壮年而亡。东晋朝廷仅有的几位忠心又有才干的臣子,又少了一位。 温峤死后,东晋朝廷任命平定苏峻叛乱有功的,原温峤麾下军司刘胤,接替温峤,担任平南将军、都督江州诸军事,兼领江州刺史、假节。 这个刘胤,虽然和前赵皇帝刘曜的儿子,南阳王刘胤同名同姓,不过当然是毫无关系的两个人。 刘胤上任之后,却根本不怎么关心江州各项事务,一味的崇尚豪奢,大肆聚敛钱财。很快,将江州事务弄得乱七八糟,但自己却聚敛起百万家财。 329年冬,朝廷征召在平定苏峻叛乱中,另一位立下战功的后将军郭默,为右军将军,前往朝廷任职。但是郭默不愿意在京师统领禁卫军,宿卫皇宫,愿意担任戍边将领,自由自在。于是,郭默来找刘胤,希望刘胤能向朝廷帮自己说说话。因为刘胤除了江州刺史外,还是平南将军。 不过,刘胤干脆的拒绝了。 这本来就不是刘胤力所能及的事,拒绝倒也无可厚非。 接下来,无奈的郭默准备应召前往京师,又来找刘胤借路费。刘胤又一次拒绝了。 这下,郭默可是恼羞成怒,心中痛恨刘胤不已。 之前,郭默和刘胤之间就有些陈芝麻烂谷子的矛盾,这次,又屡屡遭到拒绝,于是,杀心大起的郭默,在部下将佐的怂恿下,假传圣旨,公然带着自己的亲信士卒,冲入刘胤府中,将刘胤及其手下幕僚,全部斩杀,然后,还胆大妄为的将刘胤的首级派人送往京师,声称是受皇帝诏书,为国除奸。随后,将刘胤聚敛的家财,一抢而光。 之后,郭默还打算前往京师,不过马上反应过来,不能去京师了,不然成自投罗网了。于是,郭默索性派兵占据武昌,拥兵自守。郭默本人也占据了刘胤的府邸,享受起刘胤当初的美好生活来。 刘胤确实不是什么好官,朝廷也正在派人追查其罪责,但是再怎么说,也是平南将军、江州刺史,也不是一个后将军说斩杀就斩杀的,所以,郭默这里就是典型的兵变。 更让人惊奇的是,当刘胤的人头被送到京师之后,主政的司徒王导,觉得郭默骁勇善战,难以制服,担心再次引起叛乱,居然接受了这个事实,不但没处罚郭默,反而顺着郭默的意思,判定刘胤有罪,将刘胤的人头悬于高处示众,然后任命郭默为西中郎将、江州刺史。 无缘无故斩杀朝廷重臣的叛贼,就这么轻描淡写、莫名其妙的转正了,真是奇谈怪论。 武昌太守邓岳派人飞马报与太尉陶侃。 陶侃得知消息,拍案而起,马上断定郭默必是矫诏,于是,一面整顿人马,准备征讨郭默,一面给朝廷上疏,陈述郭默的罪恶,请求朝廷同意自己征讨。同时,陶侃又给王导写信,批评王导软弱的做法,陶侃言道:“现在郭默杀了州刺史,就任命他为州刺史,那么,如果他杀了朝廷宰相,是不是就让他当朝廷宰相呢?” 王导见信,大惊失色,当即收回刘胤的人头,认可了陶侃准备举兵讨伐郭默的举动。 此时,豫州刺史庾亮也上表,请求征讨郭默。朝廷也当即同意,让他率领二万士卒,与陶侃汇合,共同征讨郭默。 330年初,陶侃率大军出发。 郭默得知消息,准备率领大军向南,占据豫章,可是,没等出动,陶侃大军已经兵临城下,郭默只得据城固守。 陶侃则命令士卒,修筑起土山,与郭默叛军对峙。 不久,庾亮率军赶到。朝廷大军将郭默叛军,团团围困。 陶侃指挥军队攻城。双方数次交战,叛军的形势越来越危急。 陶侃爱惜郭默是员猛将,打算试着招降他,于是派自己麾下将领,郭默的堂弟郭诵,前去说服郭默。 郭默叛乱的决心本来就不坚决,也没什么政治企图,又见自己这边形势恶劣,所以也就痛快的答应了。 可是郭默麾下有些将领担心陶侃事后算账,自己会被斩杀,私自指挥自己麾下的士卒向朝廷军队发动进攻,准备突围。于是,双方再次发生混战。 陶侃见状,也不能确定郭默的心意,担心放跑了郭默,只得指挥军队,发动猛烈进攻。 叛军堪堪不支,郭默麾下将领,背叛了郭默,将郭默父子抓起来,交给陶侃请降。 陶侃斩杀郭默及其同党,传首京师。 就这样,这次规模不大的郭默叛乱,总算在没有酿成大的祸患之前,被陶侃平定。 当然,除了各政权内部的明争暗斗外,各势力之间的战争,也一直断断续续的持续着。好在东晋有陶侃、郗鉴等柱石之臣存在,所以,东晋朝廷的疆域,还算稳定。 331年,东晋朝廷进封陶侃为大将军,并赐予殊荣,允许他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 陶侃坚决辞谢,不接受这些封赏。 这些封赏,本来是对那些有特殊功勋的大臣的特殊礼遇,但历史发展到这里,这些封赏,却几乎都快成准备谋朝篡位的权臣的代名词了,稍有点敬畏之心的臣子,都会固辞不受啊。 如果您觉得本篇文章尚有可观之处, 作者简介:李永田,从事中国传统文化普及、教育、创作及出版工作多年,出版多部中国传统文化类著作。主要作品有:《中国古文鉴赏》、《中国历代散文名篇鉴赏》、《国学经典》(诗、词、曲、赋四册)、《唐宋名家诗词赏读》(全十二册)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