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HelloGitHub-小夏 作为一个靠代码作为“生计”的开发者,bug 写得好不好,编辑器真的很重要!那么 Visual Studio Code 这个大名你肯定不会陌生。作为一个老厉害的编辑器,它的过人之处简单讲讲来说有这么几点:
一、介绍VS Code 全名 Visual Studio Code 是微软开源的一款编辑器,GitHub 上标星 115k(11 万)。它是基于 TypeScript 编写,总计代码数量在 30 万以上,大型知名开源项目。 我们先来简单看一下它的产品定位吧~可以看到,项目作者对它的定位属于轻量级的编辑器,所以要求它轻量、响应速度快,适用于多种语言等等。VS Code 的编辑能力来自于一款同样来自微软叫做 monaco 的开源 Web 编辑器,同时为了实现跨平台的需求又引入了 Electron:一个使用 JavaScript,HTML 和 CSS 构建跨平台的桌面应用程序。 正因为有了清楚的定位和方向,才会有了更加清晰的边界。或许你很疑惑,他是怎么支持多种语言的又做到轻量级的?那我们不得不来看一下它的多进程架构。
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它的插件系统,为编辑器的拓展带来了更加个性化的开源定制。只要你能找到强大的 VS Code 插件组合在一起,那你的编辑器一定是一个高级且高效率的工作好帮手。 先来看一下,VS Code 大致有哪些可供我们拓展的能力。 有没有心痒痒地想自己动手搞一个 VS Code 插件?下面就带大家做一个入门级的 VS Code 插件。 二、环境准备首先你搞个 Node.js 和 Git。 其次「全局(-g)」安装 Yeoman(现代 Web 应用程序脚手架工具)和 VS Code Extension Generator 这两个官方指定的工具脚手架(生成 VS Code 插件项目的工具)。 npm install -g yo generator-code 当你看到下面的信息就说明安装成功了: 三、初始化项目结构依赖环境搞好了,接下来就要用到 Yeoman 这个工具来帮我们快速创建项目结构啦!可能有很多人对这个脚手架不熟悉,简单的说,Yeoman 是一个通用的脚手架系统,它允许创建任何类型的应用程序。你可以用它快速开始新项目。所以不仅仅是 JavaScript 这个语言,Java,Python,C#等都可以用它来生成项目,只要有对应的生成器就可以。那我们进行下一步,在命令行中输入 yo code。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几个选项的意思,其实和字面意思一样,从上到下:
你可以看到这个工具支持创建多种类型的项目,我们今天先从插件(Extension)入手,所以第一个和第二个的区别就是,你要是会用 TypeScript 就选第一个,也是官方推荐的一个;要是不想写各种麻烦的类型定义和类型校验,就选第二个 JavaScript。 这一次我们选 JavaScript 来做一个简单的入门, 随后你会需要填写一系列初始化的信息如下: 注释如下:
四、搞一个简单的 VS Code 插件前面的准备得差不多啦!那我们就要开始开「绿皮小火车」啦。 进入刚创建的文件目录 cd test-extension,文件目录: 或许你觉得文件目录嘛,一看就知道了,不就是几个配置信息或者项目说明嘛,但是这里面的配置信息「非常重要」x3,重要到你可能少一个配置或者配置的不对,功能就出不来。所以我们还是稍微花点笔墨聊聊这里的信息。 首先你可以在 package.json 文件里面,看到自己在前一个步骤里面设置的各个值,配置内的各个主要的含义如下,这里有个小点注意一下,如果你的 VS Code 比较旧,且更新不了最新的,你就把下面的 engines 设置的版本低一点,比如我就改成了 ^1.52.0 确保一定能兼容目前的 VS Code 编辑器就可以 :
熟悉了配置之后,我们再来看一下插件的入口文件 extsnsion.js ,里面主要有两个主要的函数,一个是 activate 表示激活插件时的处理,一般是注册命令等一些初始化的操作;另一个是 deactivate ,表示插件失活的时候做的处理,其实听名字你也应该有体感,这就是插件的生命周期里的两个钩子函数嘛。 // 引了 vscode 这个模块,这样你就可以用它里面的很多很多功能啦const vscode = require('vscode');/** * @param {vscode.ExtensionContext} context */function activate(context) { console.log('Congratulations, your extension 'test-extension' is now active!'); let disposable = vscode.commands.registerCommand('test-extension.helloWorld', function () { vscode.window.showInformationMessage('Hello World from test-extension!'); }); context.subscriptions.push(disposable);}function deactivate() {}module.exports = { activate, deactivate} 我们来分析一下上面这段代码,你可以看到里面 registerComman 了一个命令,是不是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没错,就是上面在 package.json 里面有提到的那个 command,让我们摘出来一起看看:
...// extension.jsfunction activate(context) { console.log('Congratulations, your extension 'test-extension' is now active!'); let disposable = vscode.commands.registerCommand('test-extension.helloWorld', function () { vscode.window.showInformationMessage('Hello World from test-extension!'); }); context.subscriptions.push(disposable);}... 这样看起来是不是很直观了?在 package.json 里面设置的 command 的值,就是 extension.js 里面 registerCommand 的值。那这几行命令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一起来运行看看: 他会帮你打开一个新的 VS Code 编辑器,插件只会加载到这个编辑器中。现在我们使用调用快捷键(MacOS) command+p ,输入 >Hello World (不区分大小写): 回车一下,你会发现在右下角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输出了这么一个提示: ![]() 我相信聪明的你们结合代码一定已经恍然大悟了对不对!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个疑问,上面那个 console.log 去哪里看?别急,我们回到插件代码的那个编辑器中,仔细看下面这边,他会在我们输入上面的命令之后才出现,因为在 package.json 里面我们配置插件的激活时机就是 onCommand:test-extension.helloWorld : ![]() 那我们现在抱着「刻意学习」的思路,改一下上面的代码,比如把 test-extension 改成 test :
// extension.js...function activate(context) { console.log('我在这里!!'); let disposable = vscode.commands.registerCommand('test.helloWorld', function () { vscode.window.showInformationMessage('我改变了 command 的名字!'); }); context.subscriptions.push(disposable);}... 再按照上面说的触发方法再来一遍,发现依旧是可以的!所以这里的名字只是一个命名空间,你可以改成你想要的任何名字,来适用于比较复杂的插件体系。既然是个命名空间,那其实不要这个前缀也可以。 五、实现一个属于自己的插件前面介绍了那么多,大家有没有发现其实这个体系也不难,有大佬在前面铺路,其实我们只要按照规则“填空”就好了,那现在我们就来实现一个小小的功能——加一个按钮和他的点击事件。 修改我们的 package.json 如下,因为当前我希望插件加载的时候就已经订阅了按钮的点击事件,所以这里我们可以把 activationEvents 改成 *,这样的话我们的插件在一开始就可以激活并注册事件了:
然后回到我们的 extension.js 里面增加一个简单的消息提醒: function activate(context) { console.log('我在这里!!'); let disposable = vscode.commands.registerCommand('test.helloWorld', function () { vscode.window.showInformationMessage('我改变了 command 的名字!'); }); // 新增一个按钮的点击命令操作内容 let button = vscode.commands.registerCommand('test.button', function () { vscode.window.showInformationMessage('按钮点击'); }); // 记得这个新的命令也要放进去订阅一下 context.subscriptions.push(disposable, button);} 看一下效果: ![]() 是不是很简单的就自定义了 VS Code 的样式?那我们现在就来分析一下我们上面做的事情。首先,我们修改了 package.json 里的配置,增加了一个 menus ,这个 menus 是什么呢?答案是菜单。菜单项定义包含选择时应调用的命令以及该项应显示的条件(when),所以你也可以给这个菜单项显示加个显示的逻辑,比如我们规定在打开 javascript 文件时才显示这个按钮:
![]() ![]() 而 group 的含义呢,是用来定义菜单项的排序和分组的。来自官网的一个图,表示不同的 group 之间存在的顺序关系,当然这个菜单不是上面我们写的那个,而是 editor/context ,所以不同的菜单之间的 group 其实是有细微差别的,但是大体都差不多,而 navigation 的显示优先级是最高的: ![]() 我们也可以加一个这个看看: 'menus': { 'editor/title': [ { 'command': 'test.button', 'group': 'navigation', 'when': 'resourceLangId == javascript' } ], 'editor/context': [ { 'command': 'test.button', 'group': 'navigation', 'when': 'resourceLangId == javascript' } ]} 效果是一样的: ![]() 如果你好奇还有哪些菜单,我在这里简单整理「翻译」了一下官网的内容(仅常见菜单非全部): ![]() 六、做个总结从上面的简单例子可以看出,VS Code 不仅可以支持我们自定义想要的命令,也允许我们在「限定范围内」对编辑器进行个性化的拓展。为什么说是限定范围呢?因为按官网的话来说,目前插件体系有下面这些局限性: 插件不具备访问 VS Code UI 的 DOM 的能力。所以不能将自定义的 CSS 应用于 VS Code 或将 HTML 元素添加到 VS Code UI 的扩展中去。这样的限制在于:
其实我们今天的内容只是工作区拓展很小一部分内容,要学习这个庞大的体系,还是要不断地努力学习呀!下一次,我们来走进「声明类语言特性」,想知道编辑器里的自动提示和补全是怎么做到的嘛? 关注我收到第一时间的更新。 还有更多开源项目的介绍和宝藏项目等待你的发掘。 |
|
来自: taotao_2016 > 《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