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边刚刚消灭卢循,那边刘毅却开始处心积虑的准备除掉刘裕了。 刘毅一直不服刘裕。 二位虽然都姓刘,名字读音也类似,但并没有什么很近的亲缘关系,起兵讨伐桓玄之前,二位也没什么交集。对于因缘际会下,刘裕爬到自己头上之事,刘毅一直耿耿于怀。 消灭卢循之乱的过程中,刘毅率军与卢循交战惨败,事后,由卫将军被降为后将军。不过,卢循之乱平定后,刘毅又恢复了卫将军的职位。412年,原来的荆州刺史刘道规因病辞去职务,朝廷任命刘毅都督荆州、宁州、秦州、雍州四州诸军事、荆州刺史,率军屯驻江陵。 按说以此时刘裕的权柄,想要压制刘毅,尤其是在刘毅之前有惨败记录的情况下,难度并不大。但刘裕一直并没有针对刘毅,反而对其颇为宽容,对他一些针对自己的举动,也并没有太过在意。 刘裕之所以对刘毅如此客气,有可能是因为刘裕大度,以大局为重,但从事后看,更大的可能,应该是刘裕故意放纵刘毅,滋长他的野心,等他显露出明显的反叛迹象,再名正言顺的除掉他。毕竟刘毅当初也是平灭桓玄之乱最大的功臣之一,不教而诛,会显得刘裕心胸狭隘,引起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刘毅性情刚愎,骄矜自负,职位越高,越看刘裕不顺眼。 不过,刘毅也有一点确实比刘裕强,那就是刘毅读过一些书,粗通文墨,喜欢和文人雅士打交道;而刘裕却一向不喜读书,也不怎么喜欢读书人。这样一来,包括尚书仆射谢混在内,朝中那些文人雅士等多与刘毅交往密切,对刘裕却颇为抵触。 谢混是谢安的孙子,当初死于孙恩之乱中的会稽太守谢琰的儿子。 得到这些人相助,刘毅野心更大,开始正式暗中谋划着除掉刘裕,自己取而代之的策略。 为了增强自己一方的实力,刘毅又要求将广州、交州的军权也交给自己,刘裕仍然痛快的答应了。 刘毅到达江陵后,因为大权在握,又远离朝堂,没有人能制约自己了,因而目空一切,肆意妄为。他先是将自己治下各级官吏大量更换、裁撤,换上自己的亲信。之后又根本没上奏朝廷,擅自将原来自己的亲信部下,包括一万多自己训练出的精锐士卒,从豫州、江州等地,调到江陵。 之后,刘毅又要求朝廷将自己的堂弟,兖州刺史刘藩,调到江陵,做自己的助手。 这里的刘毅,已经完全将自己掌管的州郡,视作了自己的地盘,将自己的这些亲信将领和兵马,视为了自己的私军。而刘毅的这些举动,已经明显的显露出谋反,至少是准备割据自立的迹象。 刘裕见此,感觉除掉刘毅的理由已经充足,不想继续养痈遗患,于是不等刘毅真正起兵发动叛乱,率先出手。 刘裕先是假做同意了刘毅的要求,将刘藩从广陵调回。 按照正常流程,刘藩需要先回到朝廷,觐见皇帝,走个过场,然后再去江陵刘毅处。 可是,就在刘藩到达建康后,刘裕突然翻脸,将刘藩以及刘毅在朝中的支持者谢混都抓了起来。然后刘裕用皇帝的名义下诏,公布了刘毅的罪状,指责刘藩和谢混是刘毅一党,一起图谋不轨,然后赐死了刘藩、谢混。 之后,刘裕亲自率领大军,派振武将军王镇恶和龙骧将军蒯恩为先锋,讨伐刘毅。 王镇恶也非常善于用兵,一路上一直诈称自己是刘藩麾下的军队,骗过了刘毅。 距离江陵城只有二十里的时候,王镇恶、蒯恩率军弃舟登岸。 王镇恶让每条船上留下一两个士卒,然后在船上或者附近的岸上,多竖起几面旗帜,再放置一面大鼓。王镇恶让这些留守士卒,到了约定时间,就挥舞旗帜,敲响大鼓,做出船上还有大军的样子,吓唬敌军。 同时,王镇恶又让人趁刘毅军不备,放火烧掉了刘毅大军在江边的船只,断绝了刘毅等人乘船逃走之路。 然后,王镇恶率军直扑江陵城。一路上,遇到人询问,仍然诈称是刘藩率领的队伍。直到大军到达江陵城下,刘毅的军队才终于发现问题,可是这时想关闭城门都来不及了。 王镇恶率军轻松杀入江陵城中,然后与刘毅麾下士卒,展开激战。 城中士卒得知是刘裕率军前来攻打,军心顿时散乱。 刘毅知道大势已去,率领仅剩的三百精锐,趁夜突围,最后走投无路之下自尽而死。 就这样,刘裕轻松消灭了刘毅这股掣肘自己的势力。这个时间,是412年十月。 接下来,刘裕准备平定巴蜀地区。 405年,趁桓玄篡位失败,东晋朝野一片混乱的时机,巴西南充人谯纵利用自己在巴蜀一带的威望,占据蜀中,自称成都王,割据蜀中自立,史称“谯蜀”。 之后,东晋多次派兵征讨。双方有胜有败,但东晋一直没能彻底消灭谯蜀。 412年十二月,刘裕任命西阳太守朱龄石为益州刺史,率领两万精锐大军,从江陵出发,进攻谯蜀。 413年七月,晋军占据成都,谯纵逃离。之后不久,众叛亲离下,谯纵自尽而死。 至此,东晋成功灭掉谯蜀,将巴蜀地区,再次并入自己的版图。 刘裕在东晋的权力和威望,更加无人能够撼动。 如果您觉得本篇文章尚有可观之处, 作者简介:李永田,从事中国传统文化普及、教育、创作及出版工作多年,出版多部中国传统文化类著作。主要作品有:《中国古文鉴赏》、《中国历代散文名篇鉴赏》、《国学经典》(诗、词、曲、赋四册)、《唐宋名家诗词赏读》(全十二册)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