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4岁的曹德旺想遁入空门,老和尚给他算了算:福报未了,下山去吧

 数字人生6688 2022-01-16

1990年,44岁的曹德旺突然对妻子说:我要出家。

曹德旺做出这个决定,并不是一时冲动。

当时,曹德旺执掌福耀玻璃已经好几年,在他的带领下,福耀玻璃逐渐成长为福州的知名企业,他本人也成为有名的企业家,身家上亿。

但是,繁重的工作却让他感到困苦疲惫,时常思考生命的意义在哪里。

直到他看到《弘一法师李叔同》一书,心中顿时豁然开朗。

弘一法师及其他僧侣们悠闲自得的生活方式让他十分向往,他想自己每天工作16个小时,拼死拼活,最终也仅仅是三餐果腹而已。

于是,他萌生出了出家的想法。

曹德旺来到福清的石竹山,找到山上的老和尚,阐明了他想要遁入空门的想法。

老和尚看着他,随后说出了一番话,让曹德旺放弃了出家的念头,回到世俗中继续为事业打拼,,,

文章图片1

一 家境贫穷,受人冷眼

1946年,曹德旺在上海出生。

当时抗日战争已经结束了一年,但是内战的阴云又在中国上空聚集,时局动荡不安。

曹德旺的父亲曹河仁是个生意人,早年间在日本学做生意,赚了不少钱。“七七事变”后,曹河仁把全家从福清老家接到了上海,在上海落户定居。

曹德旺出生时,正是曹河仁生意非常忙的时候,以至于都没时间给曹德旺取名字。

好在那个时候没有身份证制度,也不用上户口,小孩子没名字也无所谓。

直到9岁时,曹德旺伯父才给他取了个学名“德旺”,寓意“聪明有德,必然兴旺”,这让曹德旺高兴了好几天。

然而,曹德旺对家里的好光景并没有什么印象,从他记事起,他父亲的生意就越做越差,基本上把赚的钱都赔光了,只能做些小成本生意。

一大家子在上海开支巨大,无奈之下,曹河仁只好把一家人送回福清老家。

曹德旺的母亲名叫陈惠珍,在嫁给他父亲之前,是个地主家的“千金”,受过良好的教育。

由于长年在外谋生,老家房产什么的都没有,于是,回到老家后,他母亲变卖了自己的嫁妆首饰,东拼西凑,在老家盖起了一座房子,一家人有了落脚之处。

母亲勤劳肯干,总是把家里打扫得干净整齐,一尘不染,看上去就是户有讲究的人家。

但是,一家人吃饭是困扰他母亲的一个大问题。

曹德旺有六个兄妹,家里每月吃穿住行的经济来源,全都依靠在上海做生意的父亲。

但是他父亲做生意也不稳定,每个月不一定能按时寄到,因此一家人常常是一天两顿,有时候还是些汤汤水水。

在这种情况下,曹德旺妈妈经常对孩子们说:

“千万不要和别人说我们家里吃两顿,出门要抬头微笑,不要说肚子饿,要有骨气,有志气。”

这些话被曹德旺深深地印在脑海里。

由于家贫,曹德旺14岁就辍学了。辍学之后,他在街头卖过烟丝、贩过水果、拉过板车、修过自行车,遍尝艰辛。

俗话说得好,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曹德旺家里贫穷时,村里的邻居对他不怎么友善。

据他自己说,因为贫穷而遭受冷眼,被人欺负,他其实是被打出去的。

而当他发达以后,曾经很多欺负过他的人都来找他道歉,曹德旺对此也并不记恨,他对村民说:

“你要记住,不要以大欺小,以强欺弱,这不好玩的,我很感谢你,没有你那一拳,我不会跑出去,那现在还跟你一样。”

对于当初欺负过自己的人,曹德旺能选择原谅,并且将此化为自己的动力,可以说,这种以直报怨的品质,与他日后的成功不无关系。

文章图片2

二 生意失败,欲哭无泪

1968年,经人介绍,22岁的曹德旺和陈凤英结婚,组建了一个家庭。

成家后,曹德旺向母亲提出分家,母亲很生气,问他为什么。

曹德旺的回答是,他想要赚钱,赚大钱,而不是像他父亲那样做点小生意,连基本养家糊口都满足不了。

就像所有的白手起家的富豪一样,曹德旺对赚钱有着强烈的渴望,以及敢于尝试的气魄。。

于是,曹德旺开始出去闯荡世界了,很快,他就展示出了他的商业头脑。

经过一番调研考察后,曹德旺看上了白木耳的生意。

当时曹德旺老家福清一带盛行种白木耳,白木耳在当地的价格是一块钱一斤,而卖到隔壁的江西,则是三块钱一斤,利润颇高。

于是,曹德旺和妻子陈凤英商议,把陪嫁的首饰买了,又借了点钱,凑了几百块,开始种白木耳。

第一单生意做成后,曹德旺不禁思考起来,白木耳在福建卖一块钱一斤,在江西卖三块钱一斤,为什么不直接从收购白木耳,然后运到江西去卖呢?一倒手,就是三倍的差额,比自己种赚钱多了。

说干就干,曹德旺把村里人家中的白木耳都收购了,钱不够就赊账,一下收了上千斤。按市场价,可以赚三千多块钱,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啊。

就在曹德旺踌躇满志时,悲剧发生了。

他被民兵给拦了,白木耳全部扣押,不仅钱财两空,自己还差点被安上了一个“投机倒把”的罪名,真是欲哭无泪。

回到村后,曹德旺挨家挨户上门,跟乡亲们承诺“短了的钱,我一定一分不少地给上。”

那时候,每年年底的农闲时候,全国各地都会组织人民去修水库,每天工钱一块。急需用钱的曹德旺报名参加了修水库,他被分到的工作是拉板车。

一车半吨土,一趟十多公里,一天走三趟,曹德旺干了一个多月,领了几十块工资,还了一部分欠款,剩下的留着过年。

修完水库后,曹德旺被安排到莆田大洋农场做果苗技术员,在这个时期,他遇上了人生的第一个贵人,并且真正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文章图片3

三 热心之举,带给他第一桶金

一天,曹德旺在劳作的时候,碰到一个赶路的人过来讨口井水喝。

当时正是酷暑,曹德旺知道口渴后猛喝生水肯定会拉肚子,于是端了碗凉茶水给他喝,又留他住了一晚,第二天一早还帮他在路上搭了辆车。

曹德旺没想到,自己的无心之举,给他带来了好运。

那个人名叫王以晃,是山兜农场的厂长,他对曹德旺既感激又欣赏,让曹德旺去他的农场工作,推销树苗。

曹德旺当了一年推销员后,找到了窍门。他和附近村民约定,一棵树苗的利润他只拿60%,剩下的都给村民。

这样一来,来找他买树苗的人越来越多,周边村民的树苗供应几乎全被他包了。

这就是曹德旺做生意的思维,只有先保证别人的利益,自己才有利可得,而这种商业思维,贯穿了他以后的人生。

从1973年到1975年,曹德旺在农场干了三年,赚了六万块钱,在那个万元户稀缺的年代,曹德旺无疑已经是当地富翁了。

但是他深知财不外露的道理,从不对外张扬,依然保持节俭作风。

也许是曹德旺父亲做了半辈子小生意,也没做出什么起色,因此不想曹德旺走他的老路,想让他有一份安稳的工作和收入。

于是,1976年,曹德旺在父亲的坚持下,放弃了农场树苗推销员的工作,回到老家福清高山镇异型玻璃厂当采购员。

然而,让他父亲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个决定,竟然成就了日后名扬世界的“福耀玻璃”,以及“玻璃大王”曹德旺,这当然是后话。

高山镇玻璃厂是一个乡镇企业,从创办开始就处于亏损状态,只是因为是集体资产,一直没有倒掉。

在玻璃厂干了几年后,曹德旺敏锐地意识到,玻璃厂其实可以盈利,只是现在的这套制度不适合。

1983年,曹德旺向镇里提出包下玻璃厂,他承诺年底上交6万块钱利润,剩下的,他自己拿40%,镇里拿20%,其余作为固定资产。

镇里当然求之不得,以前是连年亏损,现在什么事不用做,年底还能拿一大笔钱,这么好的买卖上哪找去呢。

但是,很多人对曹德旺并不看好,他是否真的有办法让这个小厂子起死回生呢?

曹德旺以前有过树苗推销的经验,虽说树苗和玻璃是两种不搭架的东西,但是他认为其中道理都是相通的,只要用心去做,就一定能做成。

就这样,一年之内,曹德旺把玻璃的销量从几十万片提升到了两百万片,净赚20多万,自己分了6万。玻璃厂在他手里不仅起死回生,而且蒸蒸日上。

就在这时,曹德旺开始把眼光放到了汽车玻璃上,说起来,这源于一次偶然事件。

文章图片4

四 不是在做玻璃,而是在印钞票

1984年的一天,曹德旺去武夷山玩,顺手买了根竹杖给妈妈当拐杖,回去时叫了辆车。

这是辆老式的桑塔纳轿车,曹德旺进车时,竹杖不小心碰到了玻璃上,这时司机大叫到:小心点,这块玻璃几千块,碰坏了你赔得起吗?

曹德旺没有对司机无礼的举动生气,但是对司机的话却震惊不已。在他看来,车上的这块玻璃,成本不会超过200块钱,却要卖几千块钱,这简直就是暴利。

回去后,曹德旺去附近的汽修店调查了一番,发现这些汽车玻璃都是从国外进口的,国内没有做这个的厂家,所以卖这么贵。

之后,曹德旺就下定了决心,要做中国人自己的汽车玻璃。

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当时国内没有生产汽车玻璃的成熟技术和人才,一切都是从零开始,但是,这难不倒曹德旺。

曹德旺四处打听,得知上海耀华玻璃厂有一套旧的汽车玻璃图纸时,他马上带人连夜赶到上海,出2万块钱买下了这份图纸。

接着,他又带人去芬兰考察,弄回了一台国内还没有的先进设备

,,,

在经过一系列的努力后,曹德旺终于生产出了第一块汽车玻璃,成本不到200,售价2000,尽管比市面上的便宜很多,但已经是暴利了。

汽车玻璃的暴利所带来的利润是毋庸置疑的。1986年,曹德旺赚了70万;1987年,赚了500万。

当时甚至有人说:曹德旺不是在做玻璃,而是在印钞票

巨大的利润并没有冲昏他的头脑,他没有满足现状,而是继续前进。

1987年,由曹德旺牵头,成立了福耀玻璃。福耀成立后,不断投入资金用于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成本进一步降低,利润进一步扩大。

短短几年,福耀玻璃就从一个乡镇小企业,发展成国内顶级的汽车玻璃供应商,曹德旺的个人财富也在急剧增加。

但是,此时的曹德旺却有些迷茫了。虽然他已经坐拥千万资产,但是为了企业的发展,每天还是要早起晚归,辛辛苦苦的工作,他时常思索这样的人生意义在哪里?

文章图片5

五 福报未了,佛缘未到

曹德旺母亲信佛,经常在家中烧香礼佛,而他也常常陪母亲到寺庙敬香,在耳濡目染中,他渐渐对佛学产生了兴趣。

1989年,曹德旺读了一本名叫《弘一法师李叔同》的书后,心中顿时开悟。

弘一法师和其他僧侣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方式让他无比向往。

想想自己一天拼死拼活,也不过是一日三餐,夜宿三尺容易,哪比得上“山寺日高僧未起,算来名利不如闲”的惬意。

于是,曹德旺有了出家的想法,或者说,曹德旺厌倦了俗世,想去过那种他所向往的僧侣生活。

于是,他来到福清境内的石竹山,找到石竹山上的老和尚为他答疑解惑。这个老和尚是曹德旺多年的好友,早在1980年就认识,曹德旺每次遇到重大抉择,都会找老和尚抽一签,每次都能应验。

曹德旺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师傅,我想出家,可以吗?

老和尚让曹德旺抽了一支签,然后说道:

'曹总,您今生有佛报,却无佛缘,就是说,您虽与佛有很深的缘分,但没有出家的缘分。'

听到老和尚这样说,曹德旺心里有些失落,这时,老和尚安抚道:

'曹总,您要注意身体,安心工作,注意劳逸结合。既然您能到这里问,说明您还相信仙公,他以前告诉过您,您的晚景会有很好的福报。下山去吧,静下心,好好地去把企业办好,别动这个念了。'

听闻这番话后,曹德旺就下了山,从此安心办企业,再也没有动过出家的念头,也没有在上石竹山抽过签。

回去后,曹德旺更加一心扑在工作上。

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曹德旺都做出了正确的抉择,比如进入汽车玻璃配套市场;向西方国家学习,引进独立董事制度;引进国际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打赢国内第一场反倾销案;等等。

曹德旺以他开阔的眼界和非常的魄力,带领福耀玻璃迅猛发展,使福耀玻璃真正成为一家现代化、与国际接轨的大企业。

在中国,每三辆汽车中有两辆使用福耀玻璃;在全世界,福耀的市场份额占到了20%。宾利、奔驰、宝马、奥迪、通用、丰田、大众、福特、克莱斯勒、日产、本田、现代、菲亚特、沃尔沃、路虎等世界知名品牌,都是福耀玻璃的长期客户。

曹德旺真正把玻璃生意做到了全世界,成为当之无愧的“玻璃大王”。

文章图片6

六 心若菩提,自然出家

虽然曹德旺没有遁入空门,但是他却成了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佛教让他拥有了敬畏之心,他将信仰融入企业的经营之中。

经商四十余年,出则带领福耀厮杀市场,入则放下贪念修心拜佛,经营慈善。

就像他自己讲的:

“因为有信仰,才有一种敬畏之心,要会去理解它的内涵,为人之道还是从善之道,为正要讲正道,从善要讲善道。”

如今,身家超百亿的曹德旺,已经捐款超过110亿,成为国内当之无愧的“慈善第一人”。对于金钱,曹德旺有他自己的认识:

“钱这个东西在我心目当中那是玩具,印着几个人头在里面,谁有水平谁多玩几天,谁没有水平,拿到你手上就没有了,不要看得太重。”

他从没想过要留多少财富给子孙后代:

“有子不如我,留给他干什么?有子胜过我,又留给他干什么?”

除了乐于慈善外,曹德旺的另一个理念就是追求“慢”。

他认为,不管做什么事,都是需要时间沉淀的,一项技术研究十年二十年都是有可能的,一味求快,可能会欲速则不达。

今天的中国,经济告诉发展,所有人都处于一种快节奏的生活之中,年轻人更是如此,很多人做着一夜暴富的梦想,对此,曹德旺说道:

“现在的年轻人跟我们那一代人不一样了,今天注册公司,最好明天上市,后天成为中国首富,这就是他们的想法。我跟他们讲不要这样做,这么年轻,如果变成首富了,到三十多岁以后怎么办,做什么呢?什么都厌倦了,不做人了,要去做神仙了。”

在佛教故事里面,想要得道成仙,必须历经劫难,经过重重考验,除此之外没有捷径可走。这与曹德旺这种“慢”的理念,一定程度上不谋而合。

其实,是否出家并不重要,若在空门,就与佛为伴;若在世间,则与人为伍,关键还在于修心、修行。就像曹德旺的自传《心若菩提》书名,只要心若菩提,在哪里都是“出家人”。

文章图片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