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内蒙古|王小恒:阿左旗五中的饼子

 阿拉善文学 2022-01-17

原创作者:王小恒|内蒙古

阿左旗五中的饼子

我的初中、高中都是就读于阿左旗第五中学,我们都习惯称“五中”。五中是我们那个小镇上唯一一所公办的汉语教学的最高学府,除过盐厂子弟,五中几乎是小镇上所有人的母校。之所以给五中冠以这么高的名誉,就是想掩盖自己的无能,初中毕业考不上旗里的重点高中,高中毕业了考不上大学,总算连滚带爬的上完初高中六年,考取个中专学校给含辛茹苦的爹娘一个交代,给自己一个脸面。问自己在学校这六年都学了点啥知识?惭愧!印象最深刻的却是学校饼子房里的饼子。

五中面积不小,一排排破旧的平房教室并列开来,教室大多是年代久远的土坯房,也有几间砖瓦教室。好像学校故意安排的一样:刚入学的初一年级住最破旧的教室,随着年级的增长,才可以住进新一点的砖房教室。那时候的我们傻性,家长也不矫情,从来没有见过什么人为教室的破与新,安不安全,保不保暖这类的问题找过学校。如果当时真的有人来问责,我想校长也会这样说:“来,请过来看看,看这一排房子,旧不旧?破不破?依然是我们单身老师的宿舍和学校的饼子房、水房。

是的,我们的饼子房就在这最最年老破旧的一排平房的东头,紧挨着水房。全校就这么一个水房,每班值日生打扫卫生的时候,都会来水房打水。刚上初一的时候,新生都是很怯的,除了自己的班级教室、操场、办公室,能去的地方就是水房这一排。后面的几排高中年级教室、学生宿舍、教师家属院,我还是后来上高中时才走遍的。第一次当值日生的时候,我和另一同学拎着水桶去水房抬水,当路过饼子房的时候,那一股飘香我至今都不曾忘记。世间竟然有这样醇香的味道!我嘴里什么时候开始泉水涌出,忙不迭的吞咽。穷人家的孩子,天生带着极强的伪装与尊严感。我不敢往饼子房里看,只是瞥了一眼放在窗户上的那个箩筐,黄灿灿的方糖饼和一圈圈油酥卷成的葱花饼,整整齐齐的堆码在箩筐里,应该是刚刚出炉,热气腾腾,飘香四溢。水龙头的水哗哗的流着,我在湿冷昏暗的水房里,还在用鼻子寻找着那一丝丝香味。水桶满了,我再次经过饼子房的时候有幸又瞥了一眼,而且香味满怀,我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回到教室,从书包里拿出一块馒头慢慢咀嚼,带着回味咽下这块从家里带来的干馒头。不知怎么,我总能联想到《平凡的世界》开篇里的孙少平和郝红梅,孙少平去打饭的时候拿着他的黑馍,从甲菜的盆底里挖出点菜汤,呼哧哧匆匆吞下去。而郝红梅呢?想必也是闻着甲菜的味道咽下手里的黑馍吧。

随着时间的推移,初一上学期快结束的时候,我有了新的好朋友,她叫刘春霞,小学我和她不是一所学校,除过她本人,对于她的家庭及其他都还不太熟悉,只是我俩脾气相投,慢慢成为好朋友。有一天早操结束后,她说:“走,买饼子去”。我推托到:“我……我不去”。她是个直率的人,一语道破:“不让你掏钱,跟我走”。我还是不敢去的,这么大的一个人情,我拿什么还?什么时候还?她拽着我就走,这是我第一次走进饼子房,屋里有两个中年妇女正在忙着擀饼,一位偏瘦的妇女看我俩进去了,起身走到窗户前,站在箩筐前欲言又止,然后拿出一个饼子递给刘春霞,什么也没说,手一挥,意在:赶紧走。我慌张的看着好朋友,她眼睛一翻,我会意跟着她就往外走。走过那排平房,她得意的笑着,将那个方糖饼一掰两半,塞给我一半。即使长久以来的香味的诱惑也抵不住我此刻的惊讶:饼子房里做两种饼:方糖饼和葱花饼,她怎么也不问我们要甜的还是咸的饼子呢?我俩都没有付那两毛五分钱的饼子钱,那个女人怎么就给我们一个饼子呢?还让我俩赶快离开?她看出我的惊讶,低声说道:“那人是我三妈”。原来如此,疑虑解开后我心中带着仪式感,开始品尝那半块心心念念的方糖饼,怎么形容呢?我的无能再次显露,只能“盗用”路遥先生描写孙少平在润叶二爸家吃饭的那段文字来表达同样的心境:

孙少平的喉眼骨剧烈的耸动起来。肉菜和白馍的香味使他有些眩晕。

……

他吃得太多太快了,他那消化高粱面馍的胃口,经不住这种意外的宠爱。

往后的初中三年里,我和刘春霞又得到过几回这样的意外宠爱。

转眼初中毕业了,刘春霞去别的学校读高中,我依然留在五中就读高中。饼子房依然还在那排最破旧的平房东头,饼子香味依然每天弥漫在学校的空气里,所变的是:饼子涨价了,五毛钱一个;我又有了新的好朋友——王燕萍,古灵精怪的她和我“臭味相投”。穷人家的孩子随着年纪的增长,慢慢学会抛弃无用的伪装,倒开始懂得苦难生存法则,我俩谁先攒够一元钱,谁就请客买饼子。可攒钱的速度远超过我们的馋虫出现频率。怎么办呢?聪明的我们开始“众筹资金”,我俩会向不同的五位同学说同样的话:“哎,有一毛钱吗?买饼子差一毛钱“。当买到饼子后,那股香甜和着“成功”的喜悦,让我们开心不已。我俩屡试不爽,想想我们那些可爱的傻同学,难道他们看不出来吗?

当有一次故伎重演的时候,我却忘记了饼子的味道。有一位男同学,我们就称呼他杨同学吧。我刚要向杨同学开口,他就从衣兜里掏出一元“大钞”伸向我,并说:“帮我买一个葱花饼,另一个算你的跑腿费”。我拿着钱,一时“见利忘友”,也没有喊王燕萍,心里像装进去一只小鹿,恍恍惚惚的从饼子房回来,将饼子递给杨同学,他说了声:谢谢。我竟一时语塞,也没有敢看他。

哈哈,怀念啊我们的青春啊!昨天在记忆里生根发芽……

时光荏苒我们已经离开母校二十多年了,五中的饼子房估计早都不存在了。青山不会老,但会做饼子的三妈应该老了,那排很破旧的平房应该早支撑不住了。突然有一天,在班级的微信群里,刘民同学晒出一张照片:几块葱花饼。后附文字:银川附院对面的烤饼店里的葱花饼,很像当年咱们学校里的饼子。于是,群里热闹起来,有问具体地址的,有怀念当年饼子味道的,有发出花痴表情垂涎三尺的。我已在银川生活多年,直接开车去了那个地方,烤饼店的饼子花样繁多,有豆沙、枣泥、麻辣的,我只买了五块方糖饼、五块葱花饼。在返回的车里,我已迫不急待吃起来,半块方糖饼、半块葱花饼边品尝边回味,那味道似像又不是,似寻得又捉不到。人就是这样怪,我不是在贫困的时候闻到饼子都销魂吗?为什么当有条件买很多的时候,却吃不出当年绝美的滋味?“物是人非”总是人的问题。

抬头看天,天空依旧很蓝。是的,上天给你贫因是让你学会努力;努力过后让你小有所得,所得之后让你学会感恩:感念过往、感谢现在。《舌尖上的中国》有一段很暖心的话:我们的祖先也经历过发明、创造和改变,试图人为换天设地,但最终还是领悟到:一切努力最终不还是为了一口吃食、一方净土、一份心安。

幸福一直都在,只是我们忘记体会。

我又闻到了阿左旗五中的饼子的香味……

王小恒,2000年毕业于内蒙古团校,内蒙古阿拉善人,现居住银川,爱好写作,演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