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单身社会(摘抄)

 现代思辨哲学家 2022-01-17

研究显示,已婚人士就算有了伴侣,大部分还是和单身的人一样孤单。许多人没有正视孤独感的根本原因,成家后才发现孤独是一个独立的问题。正如研究人员一再主张的,治愈孤独主要靠自己。

一项研究找来1000名大学生,让他们列出与已婚和单身人士相关联的特征,结果显示,大家认为已婚的人成熟、幸福、快乐、和善、诚实、慈爱、温暖;相反地,单身人士给人的感觉是不成熟、缺乏安全感、以自我为中心、不快乐、孤单,甚至丑陋。

现在同居在社会和法律身份上都较接近婚姻,在许多地区,比如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多个欧洲国家,普通婚姻法都提供同居人士类似正式婚姻法的权利保障;另一方面,同居又和单身很相似,因为多多少少也反映了大众对婚姻体制感到无奈和幻灭。恐惧婚姻承诺和规避离婚风险让越来越多的伴侣选择长期共同居住而不结婚。

现今的性别失衡问题主要发生于三个情境。首先,偏好男孩导致中国、韩国、印度部分地区及世界各地某些较小型的社群出现性别比失衡的现象。

过去女性对于是否结婚没有太多选择,因为她们在财务方面必须依赖男性。过去女性若无法自给自足或独自抚养小孩,就必须留在家庭中,借此确保经济来源。不过如今性别趋于平等,尤其是在西方的劳动市场中,有越来越多女性能在传统婚姻关系之外蓬勃发展,因此迈入交往或婚姻关系的人数下降,有时甚至将事业置于家庭之前。

这个因素较少被考虑到,不过同样重要,那就是回避离婚的风险,因为离婚的经历可能带来严重的情绪、心理、财务创伤。离婚率陡升的同时,越来越多人也干脆不结婚。在个人主义的社会中,个人的幸福安康是最重要的事,人们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计算各种人生大事的利与弊。计算之后就会发现,离婚会危及个人的幸福,而婚姻带来的好处不足以弥补。

理查德·卢卡斯及其团队的研究前后长达15年,这份获得奖项肯定且具开创性的纵向研究发现,婚姻能暂时提升快乐感,不过结婚两年之后,快乐感通常又会降回婚前的基准。惊人的是,这样的发现也有生物学的依据,与幸福感相关的脑部化学物质苯乙胺会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相应的波动。研究人员主张,快乐感的降低(以及性生活频率的下降)可能有两个原因:神经元开始适应苯乙胺的作用,或是苯乙胺的浓度随时间逐渐下降。就算某些研究显示婚姻会使快乐感长期小幅提升,研究者也承认,这可能是选择效应所造成。也就是说,这是因为比较快乐的人结婚概率较高,而不是因为婚姻能让长期坏脾气的人变得开心。

另一方面,离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则较为持久。卢卡斯的研究团队并未发现结婚能对幸福感造成长期的影响,不过在离婚方面,幸福感会在正式离婚之前就开始下降,离婚期间幸福感降至谷底,虽然之后会逐渐回升,但不会恢复到基准水平。后来的研究一再证明这样的结果。即便是显示结婚能使幸福感长期小幅上升的研究,也指出离婚会大幅降低幸福感,超过结婚所提升的幅度。

这些研究结果令人印象深刻,启发不只限于学术层面,还反映了现实情况:婚姻对于幸福感的正面影响比一般认知小得多。首先,结婚两年后,满足感就下滑到基准点;其次,离婚的人会比原来更不快乐,幸福感降到基准以下,而且也不会再回升。

在较注重个人、工业化程度较高的社会中,人们选择以同居取代婚姻。由于解除同居关系比起离婚容易又常见得多,这能缓和关系结束的痛苦与风险。同居提供了在交往关系中搬进搬出的自由,离开之后就与交往对象无牵无挂。开放的国家对于同居的接受度高,因此同居及单身人数都不少。

因为比起婚姻,同居的约束力较低,变动性较大,提供更多弹性与独立空间。换言之,同居作为一种降低风险的策略,某种程度上已取代婚姻,在荷兰的高离婚率社会中更是如此。

许多单身人士推迟婚姻,担心收入不足以养家。经济弱势者即便肯定婚姻价值,也不太相信自己有能力维持财务稳定,进而维系婚姻。许多社会视财务稳定为结婚的先决条件,因此假如社会出现经济危机或缺乏就业机会,年轻人保持单身的时间会延长。如果同样的时间与资源拿来追求财务稳定,就较难用以维持稳定的交往关系。

独自生活不仅成为可能的选项,社会的接受度也越来越高。由于媒体及影视传播,现代印度对于西方价值观的接受度越来越高。经济发展、独自生活的普遍与个人主义的出现同时发生,这都与延后交往及婚姻关系有所关联,下一个段落将对此做进一步讨论。

不论是要开源节流,还是提高消费,年轻单身人士都把婚姻看成“不划算”的奢侈品。然而经济因素不只限于表面的收入/支出计算,下一段我们将探讨更深层的价值观、文化,以及它们对单身兴起的影响。

世界各地的资本主义及消费主义趋势都加速了单身人口的增长。这其中涉及几个因素。首先,消费主义的兴起,使社会更推崇在自由市场中从事买卖的个体,这些人对家庭承担义务较少。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一些人一心追求自己而非他人的利益,因此偏离传统价值观,转而思考婚姻是否于己有利。事业的重要性提升,与女性的独立与追求自我实现息息相关。虽然有些研究指出已婚人士的财务状况较好,但许多人更想成为拥有个人品位的独立消费者,对通过两性交往或婚姻关系获得财务保障已渐失兴趣。

其次,资本主义促使人们思考并比较不同生活方式的价值。隐私变成受欢迎的“商品”,而随着收入提高,人们有能力独自生活。一方面,资本主义让人们将传统观念放在一旁,依照理性思考来为自己的偏好排列优先次序,并列出重要性。其次,资本主义体系所带来的财富让人们有能力依循自己的价值观生活,而现代人通常选择独立而非婚姻,更注重隐私而非家庭生活。

找个人结婚成家,看似是排解孤独的完美解决方法。许多人没有正视孤独感的根本原因,成家后才发现孤独是一个独立的问题——解决方法有赖自我认知的扭转,而不在于已婚或未婚

因为人们结婚最常见也最深入人心的理由并不是婚姻的正面吸引力。研究显示,更多人是因为担心孤独终老,害怕临死时无人在身旁,所以才踏入婚姻。

孤独感及相关负面影响其实与婚姻无关。事实上,婚姻可能并不是逃避老年孤单的好方法。已婚人士中感到孤单者之多令人惊讶,此外,长期单身人士通常较能适应老年独自生活。整理这些研究结果及我的访谈后,我将探讨老年单身人士如何能对生活感到更开心和满足。

人们之所以害怕独自老去,主要是因为单身所附带的污名及单身等于无助、悲伤和寂寞的成见。许多人觉得有必要与别人共度人生,同时也配合伴侣(及子女)来调整、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而快乐的老年单身人士则选择了另一条路。就像亨利·戴维·梭罗所说的:“大部分时候,我觉得独自一人令我心满意足,没有比独处更好的陪伴。”

婚姻的去制度化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婚姻的角色从实现社会期待和维持生存扩大为提供陪伴。第二阶段:个人选择和自我发展的重要性增加,必须牺牲制度下的婚姻关系。

有趣的是,这两个阶段的发展早在1940和1950年代就已经被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预测到。

女性解放和女性主义是体现后物质主义价值观革命的一个主要运动,特别是女性对自我实现的渴望大大撼动了婚姻制度。第二波女性主义风潮强调的后物质主义价值:自由和自主,使个人主义成为讨论焦点。

只有到1990年代早期第三波女性主义兴起时,才真正解放了单身女性,并重新建构性别角色。和聚焦女性法律地位,但仍将女性视为家庭成员的第一波女性主义不同,也和赋权给女性,但仍然不把女性脱离家庭脉络的第二波女性主义相反,第三波女性主义真正允许女性以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挑战女性在家庭、性和职场的角色定位。这些变迁中的价值解放了女性,促成她们在婚姻外的自我成长。

在生育问题上我是很矛盾的……我喜欢有自己的空间、时间和宁静,我是个非常自私的人,不过我觉得这样很好。”像这样的“告白”越来越普遍且能被社会接受,显示出个人主义价值的崛起。一个鼓励女性在专业和学术上精进、两性更加平等的社会,也会降低女性感受到的、必须结婚生子的压力。

虽然后物质主义单身人士比较重视高层级的需求,并且投注较多的时间和资源在上面,这并不表示他们忽略了对爱与归属感的需求。

自我实现已经成为通往幸福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测量我们快乐程度的既直接又可靠的方式。不论是为了达成个人目标,还是寻找更深层的生命意义,追求自我实现的人通常比较快乐。难怪治疗师和心理咨询师都将对自我实现的追求视为身心健康的基本原则,并将其作为心理治疗的方法。

因此,对工作产生认同,可以成为生活满意度的来源之一。英国的一项研究发现,在教育和健康领域工作的人,尽管对薪水不太满意,整体上却很满意自己的工作。研究显示他们满足的理由在于,觉得对社会有贡献,工作上有许多单身人士过着快乐得多的单身生活。摆脱了家庭的义务,他们发现自己的生活更丰富,并可以全心投入在自己的事业上。为了避免工作和家庭发生冲突,有些单身人士选择不进入任何一段关系,坚守着独立的状态。再者,对单身人士来说,他们没有外来限制和压力,没有负罪感,可以全身投入在自己的事业上。

单身人士该如何保持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根据我做的访问,快乐的单身人士在处理工作压力、改善生活质量时,会采取几项特定策略。我发现快乐的单身人士会用至少六种方式,保持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第一项策略是安排健康的休闲活动,包括个人兴趣爱好(如园艺、舞蹈);或娱乐休闲活动(如去电影院看电影或参观博物馆)。

第二个平衡的方法是参加培训和学习,在工作之外多花时间提升自己,比如,读书、上一些培训班、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等。

第三,注重健康和外表。下班后去健身房或运动,花时间自己做饭并吃得好一点,都是快乐单身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这对身心健康很重要。对我们有益的活动还包含瑜伽和冥想。我在访谈中发现,正念练习能够给单身生活带来快乐,特别是处在高压工作环境中的人。

许多研究显示,正念和工作满意度之间有强大且正向的关联,和工作倦怠之间则有强反向关系。冥想带来的平静感,可以帮助达到身心的健康。

第四个策略是认真打理家务。

第五个策略是“挑选”自己的家人,专注在特定家人身上。

第六个策略就是把工作场合转变成一个社交场所。快乐单身人士会和工作中结识的人产生联结,也会持续和同事结成朋友。我们专注于工作时总是忽略友谊的重要性。快乐单身人士即便是在工作场合也会到处交朋友。

现代单身人士发现,作为传统婚姻模式的替代方案,多样的人际互动能丰富他们的生活,提升他们的幸福感。人们开始沉浸在社交网络中,取代原本“婚姻无底洞”的伴侣关系。建立了人际网络后,人们能够通过多种来源满足自身需求,而不必只从核心家庭里获取。

单身社群的出现,无疑对单身人士的幸福来说非常关键。为了证明社群意识对成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具有正向影响力,对广大人口进行的研究指出,社群的凝聚力被公认能够促进不同社会群体的福祉。相反地,缺乏社群支持将会导致个体产生寂寞、抑郁、孤立和边缘化的感觉。

这些研究显示,社群能够为少数族群提供归属感,加强自我认同,并成为他们生理、心理方面支持的来源。对少数族群来说,社群能够帮助他们克服种族歧视、民族主义和其他偏见。在这方面单身人士也和少数族群一样弱势,并且能够从组织社群中获得许多力量。通过团结一致,彼此提供帮助、建议和陪伴,单身人士可以开创出更加正面的未来,减少单身歧视带来的.

微型住宅和家居设计也在为单身人士提供便利。通过巧妙的节省空间的设计,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在500平方英尺以内的空间里,创造出更适宜居住、更时尚与舒适的住宅。然而,由于许多城市都规定了出租房的最低面积,政策制定者应该依情况调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