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我,中医到底能治什么病? 我说,中医从来都不是治病的,而是治人的。人有了什么异常,中医就去改善这个异常。人体内的异常平息了,所谓的病,也就没了。 这么说,似乎有些玄奥。没关系,我给你说个例子。 话说有这么一个女子,年51岁,姓谭。 这个人,历来形体就比较胖。最近这一年来,此人就感觉自己胸闷,心慌,偶尔气短乏力。那种上不来气的感觉,特别难受。有好几次,她有了不久于人世之感。 怎么回事?是不是自己有冠心病啊? 结合自己身材较胖,她开始担心起来。于是,她去医院检查。 这一查,发现确实是血脂较高,心电图也有点异常。于是,医院就给定了一个“可疑冠心病”。啥叫“可疑冠心病”啊?就会说,有这个倾向,但是不能完全确定。 既然如此,那就按照冠心病来治吧。 但是,尽管药吃了不少,患者的症状并没有完全解除。 怎么办?经人介绍,她来看中医。 刻诊,见患者形体偏胖,脉象濡细,舌胖,苔黏腻。细问得知,这个患者平时还感觉胸脘胀满,吃饭食欲不好。 当时,患者就问,说自己到底得的是什么病?明明血脂检查和心电图有异常,但按照冠心病治,为啥不好使呢? 当时就说,其实是没病,只是身体被痰湿堵住了,气机不畅而已。 患者一听,一头雾水。 接着,书方一首: 苏子、苏叶,莱菔子,白芥子,杏仁,枇杷叶,猪牙皂,菖蒲,郁金,瓜蒌,枳壳,焦三仙。 所有这些,水煎服。 结果,患者用到20剂以后,自我感觉诸证有所减轻。接着服,效果进一步显现,最后症状竟然消失。 到医院去检查,心电图和血脂,都转为正常了。 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我给你复述完了。 这里头是怎么回事呢? 我想先和你讨论一下,身体内环境异常,和疾病之间的关系。 疾病,是可以通过诊断指标明确下来的。要想确诊一个病,就必须满足相关的确诊要求。指标达不到,就不能确诊。对不对? 而身体内的环境异常呢?这是中医十分看重的东西,即所谓阴阳失衡。它指的是你身体状态的偏颇。 这种偏颇,会带来一系列的症状。但是很多时候,症状的产生,不代表可以确诊疾病。只有这种身体状态的失衡,到了一定程度,各项指标满足确诊标准了,才能说,此人有病了。 于是,这就有了中西医不同的差别: 西医,见病治病。把病消灭掉,是西医治疗的核心任务。 中医,见人治人。我不管你有啥病,我必须把你这个人的内环境调节到最佳状态。这是中医治疗的核心任务。 哪个好一点呢?不好说。但是对上文医案里这个患者来说,显然更适合用中医的思路。 因为啥?你的病没法确诊啊,顶多算是“可疑冠心病”,而且,用药根本无效,你怎么治啊? 所以说,只能转而着眼于患者的身体内环境。 她的内环境有什么问题? 答案是痰湿阻滞,气机不畅。你看,她脉濡细,舌胖,苔黏腻,形体较胖,这不是典型的痰湿阻滞吗?痰湿之邪郁阻于内,气机不畅,所以患者的胸脘憋闷,心慌乏力,气短。 所以说,改善这个人的内环境,就得化痰湿,理气机。只有患者体内的痰湿没了,气机顺了,她的胸闷心慌气短等问题,才有解决的希望。 至于说心电图和血脂方面的异常,都会随着体内环境的改善,而恢复正常。 我这么说,你懂没懂啊? 好了。现在看一下,当时是如何开方的—— 苏子、苏叶,莱菔子,白芥子,杏仁,枇杷叶,猪牙皂,菖蒲,郁金,瓜蒌,枳壳,焦三仙。 这里头,苏子、莱菔子、白芥子、猪牙皂、瓜蒌、菖蒲可以祛痰。枳壳、郁金、苏叶、杏仁、枇杷叶,是可以理气的。焦三仙,增进脾胃消磨之功,固护中焦正气。 当然,我这么说,是最简单,最笼统的解读。这里头有很多妙处,我来不及说,或者说不出来。这就有待于您自己来领悟了。 总之,等患者痰浊没了,气机顺利,她的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生活中,我们有很多这样的人——平时胸闷气短、浑身乏力,偶尔心慌心悸。 你说是心脏病吧?到医院去,不能确诊。吃药,也不敢乱吃。 这个时候,用中医视角看,患者如果身材偏胖,苔白腻,舌体淡胖,脉象濡细,这个时候,与其一门心思地去确诊、治疗冠心病,不如换个思路,来化痰理气。 上头的验方,的确给我们提供了一条思路。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你记住,有些时候,痰一散,阳气就来了。你的心胸为痰浊所阻滞,必然气机不畅,阳气失布。痰浊一散,满天乌云就散了,阳气自然回来,你的心胸就好受多了。 最后,还得回到那句话——中医不治病,只是调阴阳。 中医,说不准能治什么病。中医只是改善人体的内环境。所谓治病,不过是捎带脚的事儿。中医相信一句话:病,长在人身上。人有问题,才会有病。所以,解决人的问题,是治好一切疾病的根本。 好了,就说这么多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