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网络中,利他主义者并不总是受欢迎的

 雷雳和学生们 2022-01-17

摄影师:王宏霞

在网络中,利他主义者并不总是受欢迎的

耿靖宇、雷雳

 

利他主义者通常是受欢迎的,但也有一种反常的现象,那就是,利他主义者有时也会被他人消极评价甚至遭受他人的惩罚。在网络空间中,是否也存在这种反常的现象呢?以往研究大多关注利他行为积极的一面,对于利他行为消极的一面则不明就里。

根据规范一致性理论,利他主义者过多的利他行为可能偏离了群体规范,进而遭受群体内成员的排斥。此外,根据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利他主义者的利他行为在提高自身声誉和竞争力的同时,也引发了自己与群体内成员的竞争,影响他人的声誉,进而容易遭受他人的反社会性惩罚。因此,在网络空间中的利他行为可能与在网络中遭受的欺负密切相关。

为了验证这一假设,以博士研究生耿靖宇为第一作者的中国人民大学雷雳教授团队,以820名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一项调查研究(2022),考察了网络利他行为与网络受欺负的关系、核心自我评价及性别在其中的调节作用。

该研究发现:

1. 青少年网络利他行为可以正向预测网络受欺负,即:青少年表现的网络利他行为越多,越有可能遭受网络欺负。

2. 核心自我评价在青少年网络利他行为与网络受欺负之间起调节作用,即:对核心自我评价水平较低的青少年而言,其网络利他行为越多,遭受的网络欺负越多;而对核心自我评价水平较高的青少年而言,其网络利他行为与网络受欺负之间没有明显关系。

3. 性别在青少年网络利他行为与网络受欺负之间起调节作用,即:相比于女性青少年,男性的网络利他行为更容易增加其遭受网络欺负的可能。

4. 核心自我评价和性别共同对网络利他行为与网络受欺负之间的关系起调节作用,即:对于核心自我评价较低的青少年,男性的网络利他行为比女性引发更多的网络受欺负,而对于核心自我评价较高的青少年,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的网络利他行为都不预测网络受欺负。

该研究结果提示在青少年群体中网络利他行为也存在非适应性的一面,但并非所有网络利他的青少年都容易遭受网络欺负,青少年的核心自我评价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家庭和学校应更加注重和提升青少年核心自我评价,在此过程中,应尤其关注男性青少年群体。

 
资料来源:
Geng, J., Bao, L., Wang, J., Wei, X., Zeng, P., & Lei, L. (2022-03). The maladaptive side of Internet altruists: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et altruistic behavior and cyberbullying victimization.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134, 106362. https:///10.1016/j.childyouth.2021.10636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