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理解机会成本(一) 选择了一条道路,其代价并不是你为之付出的努力,而是你放弃的其他所有“你能评估的选择”所带来的收益中最大的那一个,经济学上也称之为“机会成本”。 这句话比较拗口,我来解释一下: 毕业时,你有三个选择:当回家乡公务员、和同学一起创业、应聘进入大公司做白领。 如果你最终选择了“应聘进入大公司做白领”,那么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这个选择的成本,并不是“你为了这个工作机会付出的努力(这是会计成本)”,而是你放弃的东西——“如果当初选择公务员,我应该混上科级了”和“如果当初选择创业,我应该身家上亿了”,这两者之中收益更高的那一个。 所以,选择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你选择的东西,更在于你放弃的东西。你放弃的每一个机会,都没有真正的放弃,而是变成了“机会成本”,作为日后衡量利益得失的基石。 全文链接:你放弃的每一个机会,其实都没放弃 2 理解机会成本(二) 有钱人因为做事的机会成本高,不得不非常谨慎,专注于少数“放长线钓大鱼”的机会,因为有钱,就可以讲“外脑”做参谋,因为有钱,就有足够的耐心等待时机成熟; 相反,穷人因为“机会成本”低,所以感觉机会很多,但因为穷,所以决策资源少,因为穷,所以等不起,因为穷,所以急于改变现状,他们就很容易被一些“占小便宜的快钱”所吸引。 电影《华尔街之狼》讲了一个专门把“垃圾股”卖给穷人的股票经纪人,他发现穷人在长期的消费决策中,形成了“一块钱你买不了吃亏上当”的“买便宜货”的思维惯性,当他们把这种思维惯性带到了投资中,就容易成为受骗对象,更加陷入贫困之中。 人生就是一连串的选择,即使是一个好决定,也会导致你的下一个选择更困难;即使是一个坏选择,也不应该开“后视镜”,陷入“当初如果……,那该多好”的无意义的后悔。 全文链接:为什么能力强的人,有时候竞争力反而弱? 3 认识控制错觉 文章摘录: 为了控制某个不可控的因素,人们总是想给自己“加戏”,比如等电梯时狂按按钮,好像这样就能更快一点;打游戏时猛击键盘,好像这样更能提高力度。 这种心理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控制错觉”,即,人们倾向于把外面世界看成是有组织的、有序的、可控的,然后高估自己对局面的控制能力——就算你的理性知道这不可能,你仍然会下意识地这么做。 根据前面给出的定义,下列哪项完全属于“控制错觉”—— A.甲下定决心努力学习,希望能顺利通过高考 B.乙认为买彩票中奖几率太低了,努力工作才是真 C.李某在判断两条交叉路时,倾向于将其规律化为直角 D.某男为了追求喜欢的女孩不懈努力,终于成功了 全文链接:想要控制一切,却最终毁掉生活 4 什么是“反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常常被神秘化,乔布斯也声称自己做产品都是凭直觉,确实,直觉判断速度快,资深专业人士可以把自己平时的思考“内化”,然后凭靠直觉快速做判断。 但在自己毫无经验的事情上,凭直觉判断,还不如瞎蒙,毕竟瞎蒙的人知道自己在瞎蒙,不至于一错再错。 职场上,“反直觉思维”是非常重要的能力,能提高你的决策质量,也可能让你避开一个个陷阱。 比如下面这个问题: 假如你手下有很多业务员,水平都差不多,但是上个季度有两个人的业绩却非常之差。按常规,你要和他们俩单独谈话,于是你想试试两种不同的谈话策略,对于甲,你给予了鼓励,对乙则相反,你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警告,那么,下一个季度,不考虑其他因素,你觉得概率最高的结果是: A、被鼓励的甲的业绩下降,被批评的乙的业绩上升 B、甲和乙的业绩现时上升 C、甲和乙的业绩同时下降 D、被鼓励的甲的业绩上升,被批评的乙的业绩下降 |
|
来自: 太阳神98 > 《思想钢印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