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甘肃甘谷董家坪发现贝币:证明夏代甘谷就有商品交易

 文超公馆 2022-01-17

安金星老师题词【图说甘谷】

文章图片2

甘谷董家坪发现贝币:证明夏代甘谷就有商品交易

文:原建华 编发【图说甘谷】

文章图片3

甘谷县磐安镇金川董家坪村,位于城西南五十里,该村南依无畏山主峰,北临原家庄,东接石沟村,银河从村中缓缓西流汇入下南河,该村处在东高西低月牙型台地上。

文章图片4
文章图片5

笔者在与好友闲谈中,得知该村的王顺元同志,1982年在自家承包地里平田整地时,挖掘出“海巴”一铁锨许,认为这些“海巴”没用处,带回家不吉祥,就地填埋,填埋数量估计几百到成千枚,将零散的六十余枚拣回家,供老年村民拴在旱烟袋上赏玩。

文章图片6

据王顺元同志讲,除发现“海巴”外,同时还出土了绳纹灰陶罐及残片,铜带钩1个,钮扣三颗,玛瑙,绿松石等和一具人骨。

1987年元月6号实物铜带钩、“海巴”、绳纹灰陶罐残片送甘肃省博物馆历史部鉴定,经韩集寿、张朋川、张东辉及陈炳应专家学者考证,带钩为谷纹铜带钩,“海巴””是原始天然贝币,这些均为新石器晚期夏商文化遗存,说明在夏代甘谷<古称冀县>就有了商品交易活动。

这次出土的谷纹铜带钩1个,贝币六枚。另有磐安镇金川田家庄村出土的玉斧1件,金川乡石沟村1970年出土的“铜糙具”1件及磐安镇金川原家庄出土的红泥质陶罐、杯、盅6个全部上交甘肃省博物馆历史部馆藏。

1987年元月20号交甘谷县文化馆贝币1枚。

根据出土的贝币和谷纹铜带钩及绳纹灰陶器物分析,这里应该是一处夏商时代的墓葬,相距该遗址一里许曾出土过石刀,石斧,新疆和田玉剑一把,剑长40厘米,宽2. 5厘米,厚0. 15厘米,实物保护不善残为数段。

文章图片7
文章图片8

经测量,这六十余枚贝币最大的2. 6厘米,最小长1. 4厘米,全部为“磨背式”。“磨背式”系风吹日晒,土壤中埋葬年代久远所致,对齿一般为21-19,个别有23对齿者,体积小,携带方便。

贝币是我国最早使用的货币之一,贝原产于南海地区,受到历史条件的局限,对内陆地区的人们来说显得异常“贝者水虫,珍贵,有的被作为装饰品。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贝逐渐地进入商品流通领域,担负起货币的职能,商周时期,贝被广泛地使用于商品交换之中,贝币往往被磨背穿孔,便于穿系。

夏朝据《史记、平准书》载“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商代的“盘庚”称贝玉为“好货”“货宝”。

据丁福保《历代古钱图说》正义云古人取其甲以为货,如今之用钱然”。诗、锡我百朋,笺云“古者货贝”,“五贝为朋”,“十朋之贝”,的价值相当于巨商富户。

文章图片9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仰韶文化一章中说:“在甘肃各地遗址的墓葬中,发现磨制的玉片,玉瑗和海贝,据推测,玉可能是从新疆来的,贝是从沿海地区来的,可见甘肃居民对沿海地区已经有了交换关系。”

1987年11月天水四中的刘大有先生撰文《清水县尹道寺发现贝币初探》。

1982年,甘谷县磐安镇金川董家坪夏商遗址中发现天然贝币,是一种大海贝选做货币的。

天水是周人的发祥地,甘谷(古称冀县)属雍州(今天水)这些遗物的出土,对我们进一步了解和论证周人的活动范围,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

文章图片10
文章图片11

甘谷县磐安镇金川南坡寺村村民盖房子取土时拾到串珠“管状”(筒状)80余颗,实际应该是周秦时期的项链,还有贝币三十余枚,这些贝币也是天然贝币、和董家坪的一样,都是“磨背式”,他们都是史前文化珍贵的实物资料,呼吁有关部门保护该遗址,砖瓦厂取土时曾陆续出土了石质削刮器,铜铃,绳纹灰陶器(三代),绿釉陶(汉代)黑釉刻花碗,斗笠碗(宋代)三层古文化遗址,建议文化部门在当地做进一步的科学发掘和保护,它将为研究古雍州今(天水)和古冀县今(甘谷)古代史前货币文化及古历史周秦历史文化,打造甘谷华夏第一县发挥积极的作用。

文章图片1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