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的 “开学第一课”

 爱雅阁 2022-01-17
长知识:古代的“开学第一课”
图片
苏州府学旧址大门泮宫牌楼 

九月一日,我国各幼儿园、中小学及各大专院校陆续开学,迎来了“开学第一课”。自古至今,教育一直紧系着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发展,也让学校开学和开学仪式承载了非凡的意义。
一、古代开学时间
古代中国,由于是农业社会,学生的入学时间与学期长短和现代的秋季入学有很大差别。为了顺应农事时律,古代的开学时间通常都会绕过农忙时节。如汉代,入学时间有三个:正月农事未起、八月暑退、十一月砚冰冻时。三个开学时间中,“八月暑退”与现代开学时间最为接近。如果春季开学,一般是正月十五之后。南北朝时,据《北齐书·列传》记载:“常春夏务农,冬乃入学”。可见当时开学时间主要是冬季入学。古代开学日期的选择,与学期的长短相关。短的三个月,是冬制入学;长的一年。以明代为例,一般从每年的腊月到次年三月。
二、古代入学年龄
古代学生入学年龄一般在8-15岁。比如东汉哲学家王充、宋代文学家苏东坡都是8岁入学。从先秦到明清,这种“大龄入学”传统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但也有例外,唐代孩子入学年龄与现代差不多,要比之前和之后的朝代提前1至2岁,即六七岁入学。唐代医学家、药王孙思邈便是“七岁就学”。具体几岁入学,古人也视孩子的心智发育情况而定。据《旧唐书·孙思邈传》上说,孙思邈虽是7岁入学,但当时已能“日诵千余言”,受到同龄人羡慕。
古代的教育属于奢侈品,很多孩子上不起学,还有20岁读小学的。所以在一个学堂里,看到年龄不等的学生也用不着大惊小怪。明代学者魏校在《庄渠遗书·渝民文》称,“凡为父兄者,如有子弟年六七岁至二十岁未冠者,俱要送入社学。”社学,即地方官府奉朝廷诏令所设的“乡村小学”。
三、古代开学仪式
在古代,新生入学也有开学仪式一一入学礼。古时的入学礼与成人礼、婚礼、葬礼一齐被视为人生的“四大礼”。无论家庭出身富贵贫贱,学生大多都会在入学时举行隆重的仪式。这一礼仪传统可以追溯至汉代,根据《礼记·王制》的记载是:学童首先换上学服,再拜笔、入泮池、跨壁桥,然后上大成殿,拜孔子,行入学礼。“泮池”原指周代诸侯所设学校的半圆形的池,学校即泮宫,因此,古人的这种入学礼也被称为“入泮礼”。具体来说,入泮礼通常包括正衣冠、行拜师礼、净手净心、朱砂开智四个环节。
(一)、正衣冠。据《礼记》记载:“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因此,古代开学仪式的第一课即是“正衣冠”。古人认为:“先正衣冠,后明事理。”让学生注重自己的仪容整洁,是首先要上的第一课。入学时,新生要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帮学生整理好衣冠。然后,“衣冠整齐”地排着队到学堂前集合。恭立片刻后,才能在先生的带领下进入学堂。
(二)、行拜师礼。步入学堂后,先要举行拜师礼。学生先要叩拜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双膝跪地,九叩首;然后是拜先生,三叩首。拜完先生,学生向先生赠送六礼束脩。所谓六礼束脩,亦即古代行拜师礼时弟子赠与师父的六种礼物,分别是——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业精于勤;莲子,莲子心苦,寓意苦心教育;红豆,寓意红运高照;红枣,寓意早早高中;桂圆,寓意功德圆满;干瘦肉条,以表达弟子心意。
(三)、净手净心。在行过拜师礼后,学生会按照先生的指示将手放到水盆中,进行净手环节。“净手”的洗法是正反各洗一次,然后擦干。洗手的寓意,在于净手净心,去杂存精,希望能在日后的学习中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四)、朱砂开智。也叫朱砂启智或朱砂点痣,是开学仪式中最后一道程序,又名“开笔礼”。由先生手持蘸着朱砂的毛笔,在学生眉心处点上一个像“痣”一样的红点。以“痣”的谐音暗示“智”,寄寓学生能够在日后的学习中开启智慧、融会贯通。
整个“入学典礼”完成后,学生便正式踏上了求学之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