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的好像也在理,但总觉得你在怂恿我

 思维观察员 2022-01-17

01.

《战国策》秦国篇里,记录了一则外籍高官怂恿秦国相国打齐国的故事。

这个外籍高官——那时候官职为“客卿”——他名字很不像名字,单字“造”,被什么造,或造什么不得而知。

造怂恿的秦国相国是穰侯魏冉——宣太后芈月同母异父的弟弟、秦昭襄王的舅舅,一生四任秦相,权势很大的一个人。

造是怎么怂恿的呢,他苦口婆心的对穰侯开腔——

秦王把陶邑封给你也有些念头了,如今你已掌权多年,也该为自己考虑考虑了。

如果你能打下齐国,陶邑就能扩展成万乘大国,成为小诸侯国的领袖,率他们一同朝见天子,天下百姓也会听从,如此你就可以建立与春秋五霸等同的功业了!

如果打不下或者干脆不打,陶邑那地方就会被邻国虎视眈眈,毕竟它无所依靠。

所以,打齐国,对于你的封地陶邑来说,事关生死存亡。

好家伙,够造的,一开腔就设置了一个假两难情境:

打下齐国,则陶邑壮大且你建伟业

打不下,则陶邑被蚕食且你受损失

要么打下来,要么不行

------------

要么壮大建伟业,要么遭受损失

如果不加辨析,一定会跳进这个假两难。

依着趋利避害的本性,魏冉的选择只会是“壮大建伟业”——要打下齐国。

02.

要打下齐国——这是想法,如何把这个想法变成实现呢?

总不能拉一堆秦军乌泱泱的一片,冲到齐国地界见人就打吧,又不是中世纪的欧洲战场。

听造慢慢道来——

是这~要想做成这事儿,得学会接力,喊上燕国一起去约架。

你可以派人去给燕国相国讲讲道理、说说利弊:

即便是圣人也无法创造时机,但求时机到来时别让它溜走。

舜虽然贤德,若没有遇到尧,他就不会成为天子;

商汤、周武王虽然贤德,若没有遇到暴君夏桀、商纣,他们也当不了天下的王。

造在这里没说怎么打齐国,而是建议(教)魏冉如何说服拉拢燕国,以便联合行动。

他教魏冉让使者给燕相国抛一个观点,并做论证:

观点:圣人都无法创造时机,只能抓住时机

依据1:舜遇到了智慧的尧,才成天子

依据2:商汤灭了昏庸的夏桀,才当王

依据3:周武王讨伐暴戾商纣,才建周

------------

结论:如果抓住时机,就能成就伟业

以历史故事做论据,通俗易懂,更有说服力。

这里先得让燕相国认同这个观点,再告知:

现在是打齐国的大好时机。

顺手又一个条件推理:

前提1:如果抓住时机,就能成就伟业

前提2:现在是打齐国的大好时机

------------

现在打齐国就能成就伟业

判断这个结论是否可信,从两个方面出发:

其一推理有效,其二前提为真。

该推理(逻辑形式)为条件推理中:肯定前件则肯定后件的形式,有效。

前提1为上面论证的结论,属于主观事实,为真。

前提2的真假不定,还需要明。

造给出的支撑理由为——

现在加盟秦国军团可以增加打齐国的力量。

算个事实,(勉勉强强)为真。

当然现在燕国加入联军一起打下齐国,也是好处多多——

既可雪燕惠王的前耻,又可建燕昭王的功业,还可为燕国除掉万世之害。

于燕国是长远利益所在,于你燕相国也能建立功名大业。

这说得还真要心动了。

03.

如果燕相国还不点头下定决心,就继续引经据典。

《尚书》上说了:树德莫如滋,除害莫如尽。

啥意思呢?翻译过来就是:

培养品德务求日益增多,消除祸害务求坚决彻底。

举例子来说吧——

当初吴国没有彻底灭了越国,后来却被越国给彻底灭了;

当初齐国没有彻底灭了燕国,现在燕国定然会彻底灭了它。

齐被燕灭,吴被越灭,都是因为没有彻底消除祸害导致的。

造在这里出主意用了一个论证,而且是反面论证:

论据1:吴未彻底消灭越,反被越消灭

论据2:齐未彻底消灭燕,反而会被燕消灭

----------

(反面)观点:不彻底消灭祸害,会误国

从而证明:

消灭祸害一定要彻底。

总之,你燕国一定得对齐国动兵,并且必须打得彻底。

此次与秦国联合是最好的机会,抓住了,则成就功业。

否则,时机一过,或者秦国因故与齐联合,或者齐、赵联合…那时齐国必然实力大增。

若齐国再结盟其他诸侯一同讨伐燕国,到时候你后悔就来不及了。

时机说了、必要性也讲了,再说说燕国联合秦国打齐国的好处——

等灭了齐,黄河以南一带就作为你(燕国相)的封地,成万乘之国、四通八达,南边与陶邑为邻,世代将无忧患。

希望你专心筹备攻打齐国,不要有其他顾略。

如此,一套怂恿说辞,给魏冉安排的明明白白。

# 推荐——

我不要你仅是现在信任,而要你一直都信任

你只要和他绝交,我就给你六百里土地

你想要回去就是奸细,抓着了就给办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