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一年,苏州旧书卖疯了!

 新华书店好书榜 2022-01-17

图片

绿茶绘苏州古旧书店三楼一省堂。

苏州近代旧书业发达众所周知,但是到底有多红火,最后的疯狂又是什么时候?不妨了解一下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一个年份的销售情况。
近读旧报,《新民晚报》第6版(1956年11月22日),即副刊版面,有一篇特写:《苏州旧书市场漫话》(作者 九华):
苏州旧书业,从去年下半年起就有些起色,那时市上的旧书大部分是为北京书商所采购,一部分是供应本市机关学校和一些研究者的需要。开年以来,各地来苏采购者络绎不绝。有几家书商在旅馆里住下坐收,他们过去是收善本,较有价值的参考资料,现在则是什么都要,石印书、标点古书、木板旧书全都要,有了这样的出路,苏州书商就更不得不动脑筋,开辟货源了。
他们开辟货源的有两条路,一是跑废纸铺子,一条是上外码头,而以后者为主。阊门,东中市有两三家较大的杂纸铺子,每收进三两百斤货色,各书商都闻风而往,争取个人所要的货色,有的拿到一叠旧书报,看样子纸色枯黄,但一转手就卖出去了,有的拿到几册旧铅印出版品(如光绪元年的“徐锡麟”,上有几张照片),也奇货可居。有的是收旧报纸,如老申报;有的抢杂志,拿到几本,则视若拱璧,种种情形,既紧张,又热烈。

图片


除了个别的外,极大的书店店主都经常去外地收书,有的到苏州附近各镇市,有的到无锡、常熟,有的到苏北扬州、泰州等地。他们每到一地,通过旧货掮客,领到人家去看货。每次,都能满载而归,如“苏州书林”“大成书店”等,都有几个最善于收书的人,他们把书运到之后,很少看到公开插上书架卖,而是干脆就成捆成包的往外地书商所住的旅馆里送。这样,苏州各机关、学校的工作人,想选买一些自己需要读或者参考的书就十分困难了。
苏州书价比二三月前也是显得过贵,人民路“大众书店”,有三本破破旧旧的“读书与出版”,也要卖两块钱。邹寿民书摊有二十卷和廿一卷的旅行杂志要卖二十元一卷。这些旧杂志尚论本头卖,不过三两角钱吧了。又如翁同龢日记今年二三月需十四元一部,上月涨至三十元,本月苏州书林售出一部竟达四十元。产生这种畸形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书商从外埠进之货,不明码实价上架子,代之以同行交易,包吃包销的方式。外埠收书的人,只要有货,不及价钱,反正他不会亏本,还不是羊毛出在羊身上,要学术文化机关或研究工作者多出几个钱哩。

图片


根据《苏州古旧书店志》(作者 江澄波  沈伟民 钟尚康)书中记载,江苏省人民政府新出版处从1954年2月到1955年5月,曾两次对私营书店进行审核,到1955年4月,苏州共有旧书店十八户,旧书摊四十七户。共藏书约有十八万册,有半数以上是线装古书。“解放后出版而回收的旧书并不太多,有明显反动、淫秽、荒诞的书,公开出售的已不多见。”这里有个背景,即1955年7月,国务院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发出了《关于处理反动的、淫秽的、荒诞的书刊图画的指示》。当时各地都印发了一份相关查禁书目,苏州也不例外,于1955年12月开始行动,由新华书店派干部参与具体处理,对五十八户书店、书摊进行巡查,共查禁了平装书刊一百五十四册,“收换”五百二十一册;线装古书十二册,“收换”八册。应该说对于市场基本影响不大。

图片

图片

这五十八户店面和摊主通过了工商审核继续开业,其中有文学山房、来青阁春记书局、琴川书店、大众书店、苏州书林等。
1956年,对于苏州旧书店业颇为特殊,因为公私合营掀起了一个高潮。也就是说,苏州的私营书店和书摊开始被陆续合并掉,譬如苏州来青阁书庄合并到上海来青阁总店,归上海新华书店领导,店里的工作人员则被安排进上海复旦大学图书馆工作,有的则进了上海历史文献图书馆。琴川书店被合并后,店主夏淡人经人介绍进入江苏师范学院图书馆工作。文学山房也是1956年被并入苏州古旧书店,店主江静澜曾任新华书店旧书回收部主任,其公子江澄波先生后来被安排进入苏州古旧书店工作。

图片

图片



当时还有一部分旧书摊主则被合并进入苏州手工业合作社管理,如庆记书店、同泰昌、森昌等。但是比较巧合的是,此时正值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热潮,各地都在收购历史资料,譬如中医学类的书籍,因为国家倡导,价格开始走高,一些方志类的,具有爱国情怀的文人作品都颇受欢迎。这一年(1956年)下半年,苏州古旧书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疯狂势头,各店营业激增,而且价格也都在增高,“1956年古旧书业的营业额,竟达到二十万九千元,比上年增长二点六倍。”

图片

五十年代苏州报纸对苏州旧书业公私合营报道。

图片

图片

什么概念?巧合的是1956年也是全国开始全面订立工资水平的一年,即使是国家级领导每月也不过四五百元,而普通的排长每月只有45元,有的地方还要看分类地区而定工资级别,一般工人有的每月还不到20元钱。那时候还有不少旧书店继续私营,还有的虽然被合并,但是仍保留着财务权利。因此这一年最后的疯狂,可谓也是老一批私营旧书店主获得的“最后的红利”。后来没有几年,私营旧书店就陆续消失了。而那些珍惜古籍下落如何呢?还可以再做一次探索。
(请知晓“九华”实名者告知。感谢)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