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大揭秘(一):作者不是曹雪芹

 金色年华554 2022-01-17
文章图片1

记得第一次读《红楼梦》是上初中三年级,语文老师让我摘抄一些经典片段、金言诗句、人物刻画,情景描写等。并借给我一本《红楼梦》原著。老师告诉我,《红楼梦》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是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诗词歌赋是全书中的亮点,而书的精髓全在那些诗句里。

于是我利用一个寒假,边读边抄,诗词歌赋着实摘抄了一大本。但,是否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我并未看出,只读出了满篇的儿女情长,卿卿我我,满园的姑婆姨舅,豪门闲事。正如作者所言:“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文章图片2

年少不解书中意,读懂已是中年人。确实,直到今天才算读懂了点,略知其中一二,有了点心得体会。总之不管什么书,只要遵循以下几个要点,就一定能解其中味。

一、作者是谁?

二、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

三、书的命名取意。

四、作者写书的目的。

五、作者的思想观点。

六、读书后的感想启发。

文章图片3

好多人读了《红楼梦》说像是在梦游,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红楼梦》运用了一笔两意,一语双关,一喉数歌,一击多鸣,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明暗相间,有隐有显的写作手法。正是因为它这一鲜明的写作特点,才使得人们总想了解它背后的故事,总想揭开它神秘的面纱。这也无疑成了人们一读再读,一品再品,深入研究,细心玩味的原因之一。

下面我们就遵照前面说的几个读书要点,来一一疏理,细细品读。

文章图片4

《红楼梦》的作者是谁?

也许你会说,这个问题还用问吗?不就是曹雪芹吗?绝大多数人认为《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是缘于胡适当年把“曹雪芹”当做真人真名来对待。按照胡适等人的考证,曹雪芹生于江宁(今南京),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那我们先通过下面几个问题来看看曹雪芹是否是真人真名。

1、《红楼梦》第二十六回写薛蟠赏玩唐伯虎春宫图时,戏谑“唐寅”为“庚黄”。书中不但不避讳“寅”字,还借薛蟠之口戏谑这只伯虎“寅(淫)黄了”,说明曹雪芹和曹寅压根就没任何关系。书中为什么要写这段戏谑之言呢,其中大有文章,大有影射隐语,后文将会揭秘,此处只证明作者的真伪。

文章图片5

2、《红楼梦》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中宝玉和姐妹们大雪后在大观园芦雪庵鹿食肉、饮酒作诗,开了海棠社成立以来最别开生面的一社。

文章图片6

“曹雪芹”几乎把他喜欢的人物都“请”来了,进行了一次空前大联欢,炭火上的鹿肉、炉子上温着的酒,蟠螭僵蚓的红梅,在水晶宫殿般的雪景里,这些“脂粉香娃”们“割腥啖膻”一幅“壮志饥餐呼鹿肉,笑谈渴饮薰炉雪”的男儿壮怀激烈景象。表面上看,“腥膻”是指鹿肉,其实“腥膻”大有深意。因为北方少数民族是游牧民族,食物以牛、羊等腥膻动物为主,故古代常用“腥膻”喻之。

作者还刻意大写特写每一位出场的人物穿的衣服,而史湘云的着装最为鲜眼,却被林黛玉戏称“孙行者(猢狲)”,好像觉得大家没听懂猢狲(胡孙)之意,最后就直接称“小骚达子”。

注:“孙行者”这个“猢狲”形象早在中国民间流传,到了元代杨景贤创作的杂剧《西游记》,“猢狲”的形象得以坐实,猢行者也第一次有了姓名——孙悟空、孙行者。

文章图片7

《红楼梦》原著截图

各位请注意这第《四十九回的标题“脂粉香娃割腥啖膻”,还有在“芦雪庵”“海棠结社”“吃鹿肉写诗抒怀”始终以“”为背景,这些都别有一番洞天,此处暂不表,欲知何意,请听后文分解。这里只说作为八旗子弟的曹雪芹会借林黛玉之口以“腥“胡行者”“胡孙”“小骚达子”枉自秽污吗?

文章图片8

3、《红楼梦》第六十三回有宝玉让芳官改妆改名的戏谑情节。(原文见下面截图)

文章图片9

《红楼梦》原著截图

天哪,贾宝玉这“剃头令”太过份了吧!让女人也剃了头留这鼠尾巴辫,还要改个夷族的名字,这是什么骚操作?

这难免不使人想起清军入关后,多尔衮下令男女老少要在十日内完成“剃发易服”。剃发就是汉族人把头发四周剃掉,留下中间很细的一绺小辫,活脱脱的少数民族风。

文章图片10

易服就是把汉族人的传统服饰“上衣下裳”变成了“长袍马褂”,把“右衽”变成了“左衽”。汉民族认为只有人死后穿的衣服才是“左衽”,因此如果左右衽不分,那就意味着,活人被辱为死人,所以“左衽”是侮辱和死亡的象征,这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文章图片11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是汉民族的刻在骨子里的与先人血脉相连的文化信念。男子15岁行束发礼,20岁行弱冠礼,女子15行笄礼。“衣冠束发”成为汉人的外在标志。剃发易服严重伤害了汉人的感情,使他们失去了作为汉人的外在标志和不做奴隶的最后一道心理防线。人们纷起来以死抗争,悲壮激烈的反剃发斗争风起云涌。

文章图片12

“江阴八十一日”、“嘉定三屠”“扬州十日”等的惨剧就是在此“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背景下发生的,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1000万人直接或间接死于剃发易服。为了缓和这种日益激化的矛盾,洪承畴提出“三从三不从”,即“男从女不从;官从吏不从;生从死不从。洪承畴的这个主张,一来缩小了执法的范围,二是为死者保留了传统的体面,也因为他,此后大清朝的汉民族女人可以穿明代衣裙,梳汉式发髻;衙署的吏役可以穿汉式差服;死人入殓也可以打开发辫,穿上汉式的衣衫。即便这样,还是有不从的人,为此清政府用了将近40年的时间才算基本平定汉族人对“剃发易服的”反抗。

以胡适所说曹雪芹如果贵为满清八旗子弟,绝对不可能借贾宝玉之口来讽刺挖苦“剃头令”的残暴,更不会以“剃头易服”甚至“改名换姓”而波及到女人的荒唐无度来发隐擿伏满清这一惨无人道的野蛮行径。

文章图片13

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

4、宝玉给芳官改名后,大赞中华民族“赫赫格天,天地日月,亿兆不朽”。

文章图片14

《红楼梦》原著截图

各位看官这段原著中的文字信息量很大。

A、何谓“献俘”?“献俘”是古代一种军礼。凯旋时以所获俘虏献于宗庙,显示战功。泛指献交俘获之人。

熟读明史的人都知道,明朝万历年是明朝最富有,武力最强大的时期,曾远征日本,明神宗万历皇帝也发了一道昭告书:我国家仁恩浩荡,恭顺者无困不援;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为了镇摄外族,万历皇帝搞过四次大规模的“献俘”仪式。

文章图片15

明万历二年(1574)十月,建州女真首领王杲大举入侵。辽东巡抚张学颜、总兵官李成梁命将分布要塞,从四面出兵围攻,王杲兵败,万历三年七月王杲被俘至京,八月二十九日,明朝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献俘礼,神宗御午门楼,建州右卫都督王杲被“献俘阙下”。清朝开国之君努尔哈赤与其弟舒尔哈齐就在其中。因努尔哈赤长得高大威猛,雄壮稳健,被宁远伯李成梁看上,这是一个打仗征战的好料“献俘之种,图其不畏风霜,鞍马便捷”,于是令为家奴当马夫。

作为正白旗包衣世家,八旗子弟的大公子哥,曹雪芹难道不知道努尔哈赤“献俘”这段历史?这对满清来说是一段“耻辱”史。曹雪芹何恨之有,还蔑称“献俘之种”。

文章图片16

B、耶律姓氏,是辽国皇族始氏,源于契丹族鲜卑分支宇文部支,发源于辽西辽河流域,是一个典型的游牧民族。契丹在五代时就建国了,契丹后来改国名为“辽”。辽国被金国破灭之后,大多数契丹人逐渐融入了女真族。

女真族发源于现在黑龙江哈尔滨附近,是一个典型的渔猎民族。女真族,别称朱里真、女贞、女直,今称满族,源自东北少数民族肃慎,汉至晋时期称挹娄南北朝时期称勿吉,隋至唐时期称黑水靺鞨辽朝时期称“女真”、“女直”(避辽兴宗耶律宗真讳)。基本形成民族形态的时期大约是在唐朝时。“女真”一名最早见于唐初。

宝玉独爱女儿,不喜男子,何曾喜欢上这粗野夷男?何以特令芳官改名“耶律雄奴”?难道曹雪芹也像贾宝玉这个浑浑噩噩的“无肠公子”一样信口开河,想戏称下芳官为“耶律雄奴”(野驴马奴)以过过嘴瘾?过嘴瘾不成,还要贬斥为“跳梁猖獗之小丑”。作为女真族的后裔,曹雪芹怎么会说“生在当今之世,大舜之正裔”,怎么一下就变“裔”了呢?何来“自尧舜以来”“赫赫格天”的中华民族优越感?这分明是在颂华贬夷,宣泄排满情绪。

文章图片17

C、话又说回来,按胡适等人的考证,曹雪芹写《红楼梦》是写自己的经历,自己的家事,对应的年代为清朝。他的家被抄过,这也许是怀恨在心,想将“献俘之种“耶律雄奴”的历史要昭告天下,让众人皆呼之“野驴马奴”!但一次抄家怎么就能变成了“白骨如山忘姓氏”(第八回)?他的家有这么大吗?这“白骨如山”胜似一个国家改朝换代的战争。同时也没见胡适说曹雪芹改过姓而“忘姓氏”啊?

雍正十一年,清廷为此重申禁令,凡刊写书籍,一律避胡虏夷狄等字,再犯者照“大不敬”律治罪。到乾隆年间,甚至连宋人骂辽、金,明人骂元的书籍都要一律焚毁。如果《红楼梦》的作者是旗人曹寅之孙曹雪芹,他为什么要不顾性命写这类犯忌讳的文字呢?!

文章图片18

D、最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正该作践他们,为君父生色”。曹雪芹是酒喝醉了还是咋地,前面已作践了他的老祖宗,后面“为君父生色”是要学李白酒后岀狂言吗?请问这里的“君父”是谁呢?君父,是君王皇帝之子对其父王的称呼。那以“曹雪芹”的岀身对应贾宝玉,他们都不是皇族,他们谁敢妄称“为君父生色”。所以说这个真作者可不比一般人,后文详解。

现在我们姑且把这个“曹雪芹”和“贾宝玉”假设成清朝的皇子,但满族人称呼他们首领为大汗(罕),作为清朝皇帝的子女,他们肯定是按满族的称呼来,叫汗阿玛或皇阿玛才对啊?皇阿玛只是电视剧里的称呼,清朝的史书上从没有称“皇阿玛”的记载。清朝的文献中也没见有那个皇子称皇帝为“君父”的,这分明是汉族皇子对皇帝的称呼。观者君,说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您会信吗?

文章图片19

5、《红楼梦》的作者其实有五个。《红楼梦》开篇第一回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将五个作者,五个书名赫然写于纸上:石兄的《石头记》,空空道人的《情僧录》,东鲁孔梅溪的《风月宝鉴》,吴玉峰的《红楼梦》,曹雪芹的《金陵十二钗》,而曹雪芹只是个“披阅增删”者,并非原创者。这进一步说明曹雪芹并不是《红楼梦》真正的作者。

这就奇了怪了,一本书为什么会有五个作者?为什么还要起这么多的书名呢?究竟每个“作者”和每个书名都有什么关系呢?又有什么喻意呢?这就是《红楼梦》最大的谜,如果解开这个谜,就等于拿到了“红楼迷梦”的金钥匙。这个留到后面会逐一给大家解密。

文章图片20

6、《红楼梦》是一本隐语小说,之所以“真事隐去”“假语存焉”。就是因为清政府行施文字狱的结果。满清入关后,为了能从文化思想上彻底控制汉人,征服汉民族,清政府大兴文字狱。清朝的文字狱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残酷,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文字狱。下面举二件发生在雍正年间的文字狱案。

《清稗类钞》记载:1726年,礼部侍郎查嗣庭(浙江海宁袁花人,清朝大臣。康熙四十五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得隆科多赏识,累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于雍正四年奉命出任江西乡试的正主考。期间,查嗣庭引用《诗经·玄鸟》中的“邦畿千里,维民所止”,出了一道试题“维民所止”。这句话是说:意谓国家疆域辽阔,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广大的土地,都是百姓所居住的,含有爱护人民之意。可是,有人对查嗣庭不满,故意诬告他出这道试题是对雍正皇帝“心怀异志”。因为“雍正”两个字去掉头部,正好是“维止”。查嗣庭的寓意是要砍雍正皇帝的脑袋。雍正皇帝大怒,将查嗣庭满门抄斩。

顾炎武的甥孙。雍正八年(1730年),因有诗句“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等,他被人揭发“讥讪悖乱之言”,经刑部等衙门议奏,被处死。

文章图片21

在这种情况下,就连普通老百姓在语言交流时都是非常小心谨慎的,何况那些明朝的孤臣遗民呢!所以在语言文字交流中隐语就成了一种常态。而《红楼梦》的真作者更是要千方百计避开文字狱,所以是不可能公然不忌,毫无隐讳把任何真名实姓写在书里的。

《红楼梦》作者众多,书名不断变化,又隐去“朝代年纪,地舆邦国”,这不是故设迷魂阵,让读者雾里看花,梦里幻游。而是由于所处的“时世”特殊敏感,必需“狡兔三窟”,作者不但要想方设法地掩饰隐藏“甄”事,也要千方百计地勾勒编排“贾”语,更要殚精竭虑地旁推侧引,假借暗示,否则就无法实现写书目的,传达主旨思想。

就是因为这一特殊原因,作者名与书名就不断变换更迭,内容也只能托意男女情爱,寓情风月韵事。时而闺阁情事;时而家庭琐事。忽尔小才微善,或情或痴;忽尔异样女子,或淫或秽。世俗之人都好男欢女爱之事,使之传播更快更广,既使有人察觉有含沙射影之嫌,报官也是查无源头,考无来处。这就自然避免了“文字狱”之祸。既便这样,多次更名流传的《红楼梦》手抄本被清廷查禁了二十余年。后有人建议也没有必要对一个不知名姓的“淫人红楼梦语”大动干戈,权当民间人们茶余饭后的一些笑谈。这样才得以松解,有了一些刻版本。

文章图片22

由此种种足以证明《红楼梦》的作者绝不可能是“曹雪芹”,所以也就无从谈起他的个人生平与时代背景。好多人由于受胡适的影响,要以一个真实存在的“曹雪芹”来死套对应《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以书中的某些人物套对大清中的人物,也以书中的故事情节套对大清的某段时代背景。这分明是把真正作者的岀身,时代背景搞错了。

那《红楼梦》的作者究竟会是谁呢?请听下回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