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沈振伟 | 东亭民间风俗(四)下

 鹿渌 2022-01-17

​东亭民间风俗(四)下

​▲东亭民间风俗

农历七月

农历七月俗称为:巧月、相月、兰月、孟秋、上秋。

上旬或中旬(农历8月8日前后)为立秋节气。这是每年秋季的开始。这天,家家户户都以西瓜祭祀祖先。中午都以西瓜和白酒同食,相传可以防疟疾和痢疾。

初七日:为七巧日,历来有看“七巧云”的习俗。相传在这一天,空中云层形象众多,而且变幻莫测,所以命名为“七巧云”。同时还争看喜鹊为牛郎织女相会搭桥,供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有的地方还常请戏班演出鹊桥相会的戏。这些活动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生活情趣,更重要的是为引导青年男女追求美满姻缘的理想。夜晚,姑嫂间开展剪纸、猜谜等智力游戏,名为“乞巧”。

​▲鹊桥会

中旬或下旬(公历8月23日)为处暑节气。处暑表明暑天即将结束,但下午的炎热不亚于暑夏之季,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秋老虎,毒如虎”。

十五日:为中元节,俗称“鬼节”。凡当年有亡人的人家,得用茄饼斋祭亡人,相传亡人吃了茄饼,才能参加孟兰茄会。

十五日前后;俗称,十三日“鬼放监”、十四日“鬼洗衣”、十五日“鬼相会”、十六日“鬼收监”。在这期间禁止孩童在晚上外出,以避鬼邪。尤其在十四日、十五日,还不准孩童接近河道,以避“落水鬼”拖人下水,寻找替身。晚上,各家各户都要在荒郊或三叉路口以及码头、井旁等处焚烧纸钱,以赈济孤魂野鬼,名为“化恤孤”,以免去世的亲人在阴间受到欺凌。

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地藏王菩萨诞辰。这天,家家祭祀鬼魂,夜晚,户户在门口插棒香,传说有二种名称:第一种说法命名为:“地藏香”,为照应地藏王菩萨去十八层地狱寻母;另一种说法命名为“九四香”,为追思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原名九四),以示悼念,相传后来为了避免明太祖朱元璋的追究而取谐音,于是改名为“狗屎香”。

七月下旬或八月上旬(公历9月8日前后)为白露节气。阴气渐重,天气渐凉,俗话说。“过了白露节,夜寒白日热”,简而言之为“夜寒白热”。素有“白露身不露”的说法。

农历八月

农历八月俗称为:桂月、壮月、仲商、仲秋。

中旬或下旬(公历9月23日前后)为秋分节气。常把秋分作为夏季的结束,秋季的开始。这天昼夜等长。素有“春分秋分,日夜平分”之说。

十四日:为灶神诞辰。家家都以新米团子斋灶。

十五日:为中秋节。“月到中秋分外明”。这天,家家吃糖芋头,以示不忘民族危难。夜晚户户都要置办比较丰盛的酒菜,阖家欢聚,畅叙天伦之乐。晚上祭祀祖先,祭品只供素食、并伴以东亭人自制形状似烧饼的麦饼、新栗、白菜、藕,以及黄酒,以表示在团圆佳节思念祖先。烧香斗,俗传可随香斗烟雾直达天宫之说。如果遇到晴天明月,全家人围坐在门外,边吃麦饼,边对空赏月,并有老年人向儿孙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别有一番情趣。

​▲嫦娥奔月

据说麦饼起源于元代末年,当时高邮人张士诚为了反抗元朝统治者。利用中秋馈赠麦饼的机会在饼里夹带字条传递信息,约定八月十五晚上同时起义,从此东亭地区就有了中秋节吃麦饼的民间风俗。

十八日:为延寿司诞辰。东亭延寿司殿(位于锡沪路六号桥西侧,今已废),在这天举行公祭。前一天先要“暖圣”,善男信女都爱去坐夜,烧香念佛。

八月下旬或九月上旬(公历10月8日前后)为寒露节气。天气开始凉爽,素有“寒露脚勿露”之说。

农历九月

农历九月俗称为:菊月、玄月、霜月、香秋。

上旬或下旬(公历10月8日前后)为霜降节气。开始进入秋收秋种的大忙季节。素有“寒露呒青稻,霜降一齐倒”的谚语。为秋季最后一个季节。

初九日:为重阳节。由于古代以奇数为阳数、偶数为阴数,所以“九”为阳数,而九月初九为“两阳”相重,所以命名为“重阳”,又名为“重九”。重阳时节,天高气爽,菊花怒放,旧有“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晴”的气象谚语。并有重阳爬山登高的习俗,后人以吃重阳糕替代登高。

九九重阳节,“九”又与“久”同音,是长寿的象征,古人又别有新意地将重阳视为吉祥久安的喜庆节日。所以我国政府1989年把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也称为“敬老节”,提倡尊老、敬老、爱老,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种传统美德也体现在民间风俗之中。

​▲重阳节

九月下旬或十月上旬(公历11月7日前后)为立冬节气。意味着冬季的开始。古人有立冬看天气的说法,如“立冬晴,一冬凌”;“立冬阴,一冬温”。意思是说,立冬这天如果天气晴好,那么整个冬天干冷天气较多;如果立冬这天阴雨,那么这个冬天会是“暖冬”。

农历十月

农历十月俗称为:初冬、开冬、露月、良月。

初七日:为“水龙”(救火设备)诞辰。这天,各村庄都要隆重举行祭祀仪式。先搭一个草棚(代替房屋),并堆一些柴草,然后边焚烧,边提水救火。尔后凡有水龙的村庄,设宴请救火会人员举行聚餐聊以慰劳,但一般平时救火队员是没有任何报酬的。从此,开始“喊火烛”,专门有人手拿一根竹筒,一根木棒,在更深夜静中,在一个旧时管理粮赋的图(基层机构的名称)的区域范围内,走村串巷,边走边敲边喊:“寒冬腊月,天气干燥,河干水浅,小心火烛”、“柴仓清清”、“水缸满满”。到翌年新春后停止,其报酬由各户分摊。

十五日:为下元节,为水官生日。

中旬或下旬(公历11月22日左右)为小雪节气。表示降雪的时间和程度。

十月下旬或十一月上旬(公历12月7日前后)为大雪节气。处于降雪强度较大的季节。

农历十一月

农历十一月俗称为:冬月、畅月、葭月、中冬、仲冬。

上旬或中旬(公历12月22日前后)为冬至节气。这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日子。民间有“爱玩夏至日,爱眠冬至夜”的谚语。从这天起,开始起九,也就是说每九天为一个“九”,到九九为止,前后共81天。素有“冷在'三九’”之说。民间视冬至为重要节日,旧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前一天晚上谓“节夜”,俗称“冬至夜”,家家户户以比较丰盛的酒菜吃“冬至夜饭”,早晨吃冬至团子。从封建社会直到新中国建国前,从这天起,政府向农民开征粮赋、地主向农民收租、债主向农民索欠,农民进入一年中的难关,一些赤贫农户被迫外出躲债,所以有“有末冬至夜,呒拨冻一夜”之说。此外,这一天的晴雨往往预示者一冬的气象变化,所以流传着“干净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干净年”的气象谚语。

​ᐃ冬至

中旬或下旬(公历1月6日前后)为小寒节气。这时正值“九九”中的“三九”时期,开始进入严寒。

农历十二月

农历十二月俗称为:腊月、除月、冰月、香冬、暮冬。

初八日: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这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这天清晨家家都要烧一锅用大米、瓜菜、豆类和煮成的菜粥,称之谓“腊八粥”,全家共食。这个民间风俗的起因众说纷纭:第一种说法,为佛教中在初八日取香粥和果食等煮粥供佛,因时值腊月初八日,所以命名为“腊八粥”;第二种说法,为了纪念常州天宁寺当家和尚,每年以米、瓜菜、豆类等和煮成粥,赈济灾民;第三种说法,为纪念浙江天台山烧饭和尚惜米如宝;第四种说法,为纪念宋朝抗金英雄岳飞;第五种说法,汉代光武帝刘秀为了吸取忘本思想的教训,命御厨在这天用五谷杂粮煮粥共膳,并施舍穷人而流传下来的习俗。但不管是哪一种,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以防出现“饿了糠也甜,饱了肉也嫌”的情况。

上旬或下旬(公历1月20日前后)为大寒节气。此时天气寒冷至极,所以叫大寒。这是全年最后一个节气。

十七、十八日:掸檐(yán)尘。俗称“十七、十八,越掸越发(财)”,因此,家家户户都要在这两天内,束扎一把草帚,系在长竹竿上,对四壁上下、屋檐下掸除灰尘,干干净净迎新春。

​▲掸檐尘

掸檐尘后,紧接着大小百家蒸年糕,以示“年年向上,步步登高”,但当年的新丧户忌蒸糕,由近亲馈送,称谓“送年糕”。

二十三、二十四日:为送灶神上天之日。古代神话中的灶神,是天上玉皇大帝派到每家每户的小官吏,因此,人们对灶神都有几分敬畏之心,每家每户的灶上都设有“灶王爷”的神龛。这天,各家灶上点燃香烛,贴灶马、供酒菜、斋糕点,并贴上一副小对联:“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祈求灶君上天向玉皇大帝多说好话,以保全家平安。

十二月下旬或翌年正月上旬(公历2月4日前后)为立春节气。这是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意味着冬去春来,一元复始。民间对立春历来十分重视,旧有“春朝大如年朝”之说。

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为除夕日,俗称“大年夜”,前日为“小年夜”。这天,家家门前插松柏,以示长寿长乐;门上贴春联,以示喜迎新春;堂上挂堂画,以示庄严肃穆;场上画弓箭,以示祛除鬼邪,确保平安。傍晚备酒菜、点香烛、化纸钱,一请“路头”、二请“檐下亡人”、三请“祖先”回家过年,这是一年中最为隆重的祭礼,俗称“祝饷”,等酒过三巡以后,晚辈都要按长幼依次跪拜,以示对祖先的敬重和追思。接着,全家同桌共餐,名为“吃年夜饭”,共享天伦之乐。而普通农户仅增添一些荤菜而已,仅仅是“馋佬黄子盼年到,荤汤萝卜吃一饱”。夜半祭灶神,名为“接灶”;同时履行“封井”。晚上通宵不眠,名为“守岁”。时至深夜,即打扫室内。但打扫中,扫地必须从里向外扫,以便把晦气悉数扫地出门,以使来年吉祥如意。

​▲吃年夜饭

旧时民间有认干亲(寄亲)的风俗。凡是做寄爷寄娘的,必须在除夕之前为寄儿寄女送年夜饭,一般从十二月二十四日起,一直到除夕之夜方止。每当此时,常见人们手提一只竹篮,穿梭不绝,篮中一碗年夜饭和各种口彩吉利的佳肴,同时还放上一只装压岁钱的红封。而寄儿寄女家业准备好一份回敬礼,主要是糖果、茶食之类的食品,作为对寄爷寄娘的答谢。

按旧有法典,从年初一起,债主不得在春节期间索债,所以,债主在年三十夜通宵达旦提着灯笼四处素债至日出而止,穷人为了躲债讨债催债,不得不整夜出外躲藏,待年初一出了太阳才敢回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