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百八十七、胁肋痛、肋汗、肋硬满

 仲景中医交流 2022-01-17

经方常见疾病治症:胁肋痛、肋汗、肋硬满

立竿见影

【治病策略】

1辩证:

1人身肝木之气,疏泄不及,则现无汗、尿少、粪难、腹痛、胁痛、妇人月经来迟等病。疏泄太过,则现自汗、尿多、遗精、发热、头晕、耳鸣、妇人白带,月经来早等病。疏泄不及者,水中的火气不足;疏泄太过者,金气不足也。

2胀者,胃经自头走足,胃经不降,故头项、胸腹作胀。但此病多兼胆经之逆与本经之滞。(理滞降逆,调木顾中。)湿热作胀(去湿清热。)

3左侧肋下持续痛是胰脏癌,偶尔会痛是胰脏炎(这是胰脏癌和胰脏炎在临床上观察的区别,也是中医实证与虚症的区别)

2与脾胃相关:

1右胁痞胀,用升左腹之药,左腹郁痛,用降右胁之药。上下左右俱病,用健运中气之药。

2八珍汤合旋覆代赭汤擅治左胁痛,代赭石20克攻坚通便。

3旋覆花,代赭石,柴胡,半夏,茜草肋下方痛胰脏炎);旋覆花10克 代赭石10克 生姜二片 --> 胁肋不适

4急性胁痛,是因虚作痛,症见疼痛难忍、脉沉细无力者,可用小建中汤以补虚止痛。

5胃痛连及胸胁,是临床上常见症状。若症见胃脘疼痛难忍并伴有呕吐黄酸苦水者,是肝胃不和,肝气横逆犯胃,胃气上逆,故呕吐;黄为胆病,酸为肝味,苦为胆火,肝胆为体用,是谓肝胆同病。用酸枣仁汤滋补肝阴,收敛肝气。肝气得平,胃气自降,则呕吐自止;肝胃之气和调,则疼痛自愈。

3与肝相关:

1肝病肝气郁结、瘀血停着、肝阴不足,大抵胀痛多属气郁,刺痛多属血瘀,隐痛多属血虚。

2两季肋部疼痛为肝气郁结,横逆犯胃,上冲作痛。症见两季肋部上冲疼痛,伴有呕吐不止,甚则呕吐黄水。治疗时,于小柴胡汤加重人参量以补虚,因吐甚则虚;加伏龙肝以止呕;去黄芩,加白芍以止痛;加茯苓以降逆气。呕吐为少阳病主症之一,故仍从少阳主治,以取“但见一症便是”之意。

3牡蛎去胁下坚满,瘰疬,一切疮。可用于脑癌、淋巴癌、淋巴肿瘤、甲状腺肿瘤等。

4金铃子、延胡索是治疗肝区的痛,肝癌的痛,各用三钱,若这样还不能止痛,用到五钱以上。

5临床上治肝病大便不好的,四逆散合用当归四逆汤,肝区痛的厉害的,加郁金、香附。

6)肝经之病两胁胀满,吞酸吐酸等症,乃肝木之郁也。正治之法,方用白芍五钱,柴胡二钱,炒栀子一钱,苍术一钱,茯苓一钱,神曲五分,半夏一钱,甘草一钱,丹皮三钱,水煎服。可加当归三钱,以生肝血。

7白芍、丹皮、柴胡乃肝木专经之药,而芍药尤善平肝,不去远凌脾土。土得养而木益舒,木舒而气爽,痛自除。

8曹颖甫:凡胸胁之病多系柴胡证《伤寒·太阳篇》中累出,盖胸中属上焦,胁下则由中焦而达下焦,为下焦水道所从出,故胁下水道淤塞即病悬饮内痛,而为十枣汤证。胸中水痰阻滞,上湿而下燥不和,则为大陷胸汤证。若胸中但有微薄水气,则宜小柴胡汤以汗之。胁下水气既除,转生燥热,则宜大柴胡汤以下之,可以观其通矣。

【辩证诊断】

1右胁痞胀,用升左腹之药,左腹郁痛,用降右胁之药。上下左右俱病,用健运中气之药。

2人身肝木之气,疏泄不及,则现无汗、尿少、粪难、腹痛、胁痛、妇人月经来迟等病。疏泄太过,则现自汗、尿多、遗精、发热、头晕、耳鸣、妇人白带,月经来早等病。疏泄不及者,水中的火气不足;疏泄太过者,金气不足也。

3左侧肋下持续痛是胰脏癌,偶尔会痛是胰脏炎

4肝血虚者症见头晕目眩,耳鸣胁痛,易于惊惕。妇人月事不调,甚者经闭。舌淡,脉弦细或细涩。

5肝病肝气郁结、瘀血停着、肝阴不足,大抵胀痛多属气郁,刺痛多属血瘀,隐痛多属血虚。

6弦脉之属于少阳者,为疟,为饮邪,为水气,为胁下偏痛:

1疟脉自弦,以汗液积于皮里膜外,而太阳寒水非一汗所能尽也。

2痰饮脉弦者,以寒水留于上膈,久久化为痰涎也。

3水气所以脉弦者,以卫气不行于外,而水走肠间也。

4胁下偏痛所以脉弦者,以水气阻于肾关而不达下焦也。

5寒疝脉沉弦者,当下其寒。

【辩证治则】

1胃左边胁肋疼,头晕眩,眼前发黑,泽泻汤(前辈经验,要大剂量使用)

2脾脏肿大的时候,病人没有办法站起来,头会昏眩,最主要的特征,左边肋骨痛

3一般岔里疼、肋骨神经痛、肋骨疼,大概都是偏寒的多,古人认为疼遇寒则疼、遇温则解。

4吴茱萸汤:自觉冷气聚于心下,冲于胸胁、逆满、干呕、或吐涎沫,头项强痛,手足逆冷者,吴茱萸汤之证也。 故其腹状可见胸满、心下痞硬、胁下挛急(两章门之行上下挛急),右小腹结聚、按之疼痛等证。稍感冷,或天欲雨时,即感或腹满、或气上冲而颈项强、额头重、或头痛剧者,噫气吐涎,或平素吞酸,吐酸、嘈杂等。此皆下焦寒冷而致冲逆,不可误投解表之剂。

5两胁胀满,不可左卧者,此病在肝也。盖肝木之旺,由于肺经之虚。方用人参一钱,黄芩三钱,麦冬三钱,甘草一钱,白芍三钱,当归三钱,柴胡一钱,茯苓一钱,陈皮五分,水煎服。一剂知,二剂愈,四剂全瘥。盖参、乃补气之味,与肝木不相干也;虽用柴胡舒肝,然而柴胡亦是肺经主药,一味而两用之;白芍、当归,虽专入肝经,然亦能入肺。

6热入血室而胸胁满,其候当在左胁下,小柴胡汤。妇人血室,位于左小腹,故于左小腹见硬满之象。

7、(1胸下左右,心下或胸下之傍皆实满,犹大柴胡汤之腹证;胸满而实,逆满,苦痛亦甚。心下痞硬者,多属四逆散证。这两种情况通常都伴有他症。

2胸胁苦满,胁下挛急者,亦属四逆散腹证。柴胡、枳实解胸胁之痞满,芍药甘草和胸腹之拘挛

A兼有动气者,加牡蛎;

B兼有疝气者加刘寄奴。

8大凡当用吴茱萸汤之腹证,均痛引两胁及章门之行,且按之痛甚。

9左脐旁天枢附近二、三寸间,以三指按摸之,有结块状,重按之则痛甚,且觉向上引痛者,为桃核承气汤证腹证。此结块及淤血逆于胸腹,其则迫于胁下,胸胁疼痛彻背,发为此证。脐上或脐下可能也有结、按痛,但以左脐旁为正候,涉及脐上及脐下者,以其结甚故也。

本证不论男女,皆称之为肝积,沿左肝经攻冲上行,多成此证。以其气血上冲而急迫,故其人性急,忍耐力差,或多急躁,其人如狂,遇事易愤怒,或以掷物泄其怒等等,常觉心腹间有急迫感。此证或得热酒而愈,或得牡蛎末、辛夷末而愈,但经时又发,似留饮,而留饮则止于心下,应与本证留于脐左旁者分辨之。本证动气多在左边

以下则非桃核承气汤证:

1若虽按之有结块状,但不痛者,则非热结。

2按之痛甚,但其结状物触指而软者,也是血结。

3又按之痛引少腹腰背者,亦非桃核承气汤证。

10心下痞鞭而满,引胁下痛,心下胁下等处,以指按之,稍触即惊惧而痛,或咳则胁腹引痛,或动身举手,则应之而游动疼痛,或呼吸急迫而痛,皆属十枣汤症。

11栀子专泻肝中之火,其余泻火,必借他药引经,而后泻之也。栀子通常不可重用,但是当两胁大痛之时,心君拂乱之后,用山栀三五钱,附之以甘草、白芥子、白芍、苍术、贯众之类,下喉而痛立止,乱即定,其神速之效,有不可思议者。

12水气胁痛,必见干呕,咳引胁下痛,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极重者,十枣汤攻之。若半表半里胁痛,外必兼见少阳证。

13胁下刀刺痛属有淤血,故用茜草炙鳖甲3钱活胁肋之淤血。

14凡是偏侧痛,古人认为都是寒实,所以应该用温药下之,这个规律是丝毫不错的。什么样叫寒实?凡是有偏痛,而脉偏紧偏弦,就是属于寒实,可用温药下之,大黄附子细辛汤加。腹中痛,偏于一侧,胁下也就是腹。尤其是右侧的胁下痛(肝痛)、腹痛、腰痛、胃脘痛,再有便秘、脉玄,大黄附子细辛汤效果非常好;如果是关节一侧痛呢,应治关节,通常用桂枝加术附,再加一点大黄,但是量不必大;腿的一侧疼,你可以搁芍药甘草下肢一侧痛,就芍药甘草配合这个方子,大黄附子细辛加芍药甘草;骨质增生常有偏侧痛,大黄附子细辛汤非常好用。

15胁痛多属肝旺,宜小柴胡汤。加青皮川芎白芍左胁痛宜治活血行气,右胁痛宜消食行痰,因胁痛须开郁,故加柴胡则皆宜也。

16头晕,病人左肋痛泽泻汤;金铃子、延胡索合用可治右胁痛

17胁痛:对侧肝关

18、(1肝癌后期肝很疼痛。如右边疼,下左边肝关,平补平泻;

2金铃子、延胡索是治疗肝区的痛,肝癌的痛,各用三钱,若这样还不能止痛,用到五钱以上。

3四逆散合用当归芍药散,肝区痛的厉害的,加郁金、香附子。

19两季肋部疼痛为肝气郁结,横逆犯胃,上冲作痛。症见两季肋部上冲疼痛,伴有呕吐不止,甚则呕吐黄水。治疗时,于小柴胡汤加重人参量以补虚,因吐甚则虚;加伏龙肝以止呕;去黄芩,加白芍以止痛;加茯苓以降逆气。呕吐为少阳病主症之一,故仍从少阳主治,以取“但见一症便是”之意。

20旋覆花,代赭石,柴胡,半夏,茜草治肋下方痛胰脏炎)。

21傅青主:手痛足痛,心腹痛,一身众处皆痛,将何以治?治肝为主。肝气一舒,诸痛自愈。”并以消遥散变方为治,其方为:当归6、白芍15、柴胡3、茯苓15、苍术6、甘草3、苡仁15、栀子3、陈皮3”。然有效有不效,诸痛不尽属火,风、寒、湿、淤皆令人痛。两胁痛,亦不尽属肝。肝气从左升发,其气一郁,欲升不得,故痛发于左,亦有窜及右胁时,但始发于左,盖无疑问。肺主气,从右肃降。其气滞郁则欲降不能,故右胁痛。必兼见胸中滞闷。以柴胡疏肝散加瓜蒌枳壳白芥子之属,舒肝之郁,通肺之滞,便各不相犯,生克制化复常,则两病皆愈。

22敲击右胁肋痛并牵引剑突下疼痛,不论何病,用血府逐淤汤,皆药到病除。

23急性胁痛,是因虚作痛,症见疼痛难忍、脉沉细无力者,可用小建中汤以补虚止痛。

24胃痛连及胸胁,是临床上常见症状。若症见胃脘疼痛难忍并伴有呕吐黄酸苦水者,是肝胃不和,肝气横逆犯胃,胃气上逆,故呕吐;黄为胆病,酸为肝味,苦为胆火,肝胆为体用,是谓肝胆同病。用酸枣仁汤滋补肝阴,收敛肝气。肝气得平,胃气自降,则呕吐自止;肝胃之气和调,则疼痛自愈。

25升结肠的便秘右侧腹痛),因为运动方向与地心引力是相反的,所以大部分都由阳虚、推动无力所致,大黄附子细辛汤。如果没有疼痛,可以把细辛改为人参。

26右胁下痛的便秘,是升结肠到了结肠肝曲,属肝的本经而兼腑,大柴胡汤。

27左胁痛、及呕酸苦者,肝火也。左金丸:吴茱萸(一钱)川黄连(六钱)

28潮热,而胁下汗出者为胆实,用大柴胡汤。

【辩证比较】

1心下及两胁痞塞,一如柴胡汤证而轻者,诊其皮肤,如前述桂枝加黄芪汤证,而见正气不足,不能畅达者,为当用补中益气汤之腹证。

1补中益气汤:黄芪(五分,热甚者一钱)甘草(炙,五分)人参(三分,去芦,有咳去之)当归身(二分,酒焙干,或日干)橘皮(二分或三分)升麻(二分或三分)柴胡(二分或三分)白术(三分)

2小柴胡汤: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炙) 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3桂枝加黄芪汤: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黄芪二两

2凡以下剂攻下后:

1上冲拘挛、或作急迫者,用桂枝加桂汤;

2面浮肿手足挛痛者用当归建中汤;

3上冲头眩小便不利苓桂术甘汤;

4或发上冲胸胁苦满柴胡桂枝汤诸证者;

5血气动者,多为当归建中汤证。

3、(1潮热,而胁下汗出者为胆实,用大柴胡汤。

2手足心汗出者为胃实,用大承气汤。

3腋下一直流汗流很多,就是三焦系统,也就是大柴胡汤证。

4如果手掌汗流很多的,手上的「止汗点」,背后的第五椎外开五分的地方「华佗夹脊」,直针下针可以止汗;如果病人是阳明热,大便正常,舌头伸出来苔是黄的,就是白虎汤,如果大便不通,就用承气汤攻。

4、(1而胸满吴茱萸汤。以呕为主,当病在中焦。呕逆胸中气满,从下逆于上,迫于中焦,上逆噫气,以致噫气胸满,先呕后胸满吴茱萸汤不治热迫之呕。吴茱萸汤的病位在中焦。

2胸胁满而呕小柴胡汤。以胸胁满为主,病位在胸胁。由表入里者,表位在头项,里位在胸胁也。先胸胁满后呕,此以上及下,尚未至中焦胃腑也。柴胡汤不治冷逆之呕

5 心中痞似堵塞,满胸胀满,息急、自胁下逆而抢心,如抢刺冲而痛,此乃胸中冷而有痰结宿饮,加之气郁不散反而上逆。

1枳实薤白桂枝汤开痞祛痰,散寒降逆之功。与人参汤所不同者,以喘息、咳唾之证别之。

2人参汤虽治吐涎,然不治喘息、咳唾、逆冷急迫等。人参汤以虚寒证为多

6小柴胡汤胸胁苦满、或胸胁痞硬,或颈项强。 柴胡之腹状,以拘紧为主,两胁肋端,按之有顶指之感。且按之胸中疼痛。虽心下满,按之却不痞硬,深按则有动气,应于手,按压胸上,可得心烦之状,应掌突突跳动,似有热气内蒸之象柴胡证,病位在胸胁、胁下,其病因为热邪水饮。

7、(1由疫邪而来者,即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口苦,舌苔薄白,耳少聋,脉弦数者,与小柴胡汤;

2往来寒热,口干,舌苔白厚或微黄,间有谵语,心下痞,便秘,脉洪实,或沉实或弦数者,与大柴胡汤。

8胸胁苦满,如立二大竹,按之坚,此坚块也,柴胡加芒硝汤。芒硝软坚毒也。如果不明腹诊,以为小建中汤,或作芍药之拘挛证,大误也。也有人认为立二大竹不是柴胡加芒硝汤,而是大柴胡汤加芒硝更合理。当临症辨别。

9往来寒热,胸胁满,似柴胡证,如果其满不是由表及里所致满,而是邪气急结、上冲胸胁而逆满,桃核承气汤。

10、(1延年半夏汤:用于慢性之胃病,主诉左季肋下或左乳房下疼痛,左肩背酸痛

2大柴胡汤胸痛,心下痞硬,胸胁苦满,实证。

3枳缩二陈汤胸背痛,心下有痰饮,痛游走于腰背。

4柴桂汤:腹肌紧张,胸胁苦满

5柴胡别甲汤胸背痛,胸背及腹中拘急。

6良枳汤胸背痛,心下部疼痛,噫气。

11大黄附子细辛汤主偏痛,不拘左右,凡胸下各处,胸胁至腰部疼痛者均宜用之。但乌头桂枝汤痛在腹中央之一侧大黄附子细辛汤则主胁下疼痛牵引他处者也。

12伤寒,用麻黄汤发汗之后:

1不解:

A蒸蒸发热者,是调胃承气汤。

B心下痞硬,协热而利:

a没有呕,桂枝人参汤。

b有呕,大柴胡汤。

C胁下痞硬,呕而发热,没有下利,小柴胡汤。

2表解:

A心下痞硬、下利,生姜泻心汤。

【针灸】

1内关乃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属于厥阴心包络经,主治心悸、休克、心绞痛、无脉症、心律不齐、精神病,及胃、脘、胸胁痛,呕吐等症。故本症治之有效。

2胁痛:对侧肝关

3肝癌后期肝很疼痛。如右边疼,下左边肝关,平补平泻。

【辩证针灸】

1后背痛,胸肋痛阳维脉,就针外关,配合足临泣这个穴道。

2、(1命门以下后背有痛的时候,是带脉痛,奇经八脉的带脉。针下足临泣。

2命门以上后背是阳维脉,胸肋痛是阳维脉,就针外关。

3所有肝经的实症都可在行间下针。比如肝有积的时候,晚上一点到三点失眠胸肋痛胸胁痛;人会发黄。所以像急性的猛爆性肝炎急性的肝炎,发起来的时候,全身泛黄,都可以在行间下针治疗。

4月经期间感冒、热入血室、胸胁苦闷,期门穴,或者小柴胡汤,或者双管齐下。

5内关乃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属于厥阴心包络经,主治心悸、休克、心绞痛、无脉症、心律不齐、精神病,及胃、脘、胸胁痛,呕吐等症。故本症治之有效

【经典回顾】 

胁下痛:

1、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不渴而饮水呕者,柴胡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2、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鞭满,引胁下痛,呕即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3、伤寒八九日,吐下后,虚烦,心下痞鞭,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复发汗,脉甚微,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4、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稍差,病过十日,外不解,脉续弦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5、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恶寒也。

6、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7、积者,藏病也,终不移;聚者,府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谷气者,胁下痛,按之则愈,复发,为谷气。

8、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脉沉者,有留饮。

9、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问曰:病者苦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咳喘。审如师言,其脉何类?

10、师曰:寸口沉而紧,沉为水,紧为寒,沉紧相搏,结在关元,始时当微,年盛不觉。阳衰之后,营卫相干,阳损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喉咽塞噎,胁下急痛,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气击不去,其病不除。后重吐之,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肿。又以葶苈丸下水,当时如小差,食饮过度,肿复如前,胸胁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扬溢,则浮咳喘逆。当先攻击冲气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差。先治新病,病当在后。

11、岐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12、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䀮䀮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补之。取其经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

13、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少阴太阳舌下血者,其变病刺郗中血者。

14、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

15、肺小则少饮,不病喘喝。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肺高则上气,肩息咳。肺下则居贲迫肺,善胁下痛。肺坚则不病,咳上气。肺脆则苦病消瘅易伤。肺端正,则和利难伤。肺偏顷,则胸偏痛也。

16、肝小则藏安,无胁下之病。肝大则逼胃迫咽,迫咽则苦膈中,且胁下痛。肝高则上支贲切,胁挽为息贲。肝下则逼胃胁下空,胁下空则易受邪。肝坚则藏安难伤。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肝端正则和利难伤。肝偏顷则胁下痛也。

胁下痞硬、满:

1、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存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

2、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3、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4、妇人中风,发热恶寒,得之八九日,经水适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5、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藏结,死。

6、阳明病,胁下鞭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7、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鞭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弦紧者,与小柴胡汤。

8、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水在脾,少气身重。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水在肾,心下悸。

9、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久不愈,令人发咳逆,疟,连岁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

10、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发肺壅。以春甲乙日得之。

11、帝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

12、寸口脉沉而横,曰胁下有积,腹中有横积痛

胁下水气:

1、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鞭,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2、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3、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