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个世间,最不想放弃患者的不是亲人,而是医生

 黄齐超 2022-01-17

1

最能见证生死的人,莫过于医生;最能感悟人情冷暖的地方,莫过于医院。

医生,应该是这个世界上,“心底”最硬的人群。

1月15日,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某医院。一位80多岁的老人,因高血压导致了脑出血,生命垂危。

医生简单同家属交代了病情后建议手术治疗,但家属直接拒绝了手术放弃治疗,随后把病人带回了家。

参与救治的晓飞医生回到办公室,哭红了眼睛。

同事拍到他流泪的画面,晓飞对拍摄他的同事说:感觉他能活。

这带着惋惜和无奈的“感觉他能活”,瞬间让无数网友破防,一起陪着晓飞医生流眼泪。

同事刘医生将视频发到网上,引发网友热议,话题评论超过1万条。

2

有时候,最希望患者活下去的不是家属,而是医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医者仁心”。

我们不是老人的家属,不知道他们为何要拒绝手术;毕竟,放弃手术就意味着静等死神降临。

公众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谴责老人的子女不孝,谴责他们随意放弃对老人的治疗,这很容易。

但是,我们也应想到:不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大家在不明就里的时候,应当保持理性,少一些道德绑架。

每个人评价的角度,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比如晓飞医生,他替老人惋惜,因为这种情况能治好,但家长选择了冷漠地拒绝手术。

站在患者家人的立场上,他们又会如何呢?老人的子女放弃治疗,首先,应该是担心治疗费用过高,承担不起;

其次,即便有钱治疗,但子女都在努力地活着,都在拼命地工作,谁能从工作中抽身,照顾一个术后的老人?

说到底,子女害怕的还是没钱治疗,没钱赡养生病的老人!

3

有些时候,为了抢救患病的亲人,子女倾其所有,尽到孝心,但医生还是惋惜地说“我已经尽力了”。

这是患者家属最不愿听到的话。

但非常无奈,疾病拖垮了家庭,人财两空,或者,即便抢救过来,但老人的生活质量很差,生不如死。

每一个人都有活下去的权力。手术与否,最应该让患者本人决定,但躺在手术台的他们,没有选择的能力,只能将抉择权交给子女、亲人。

当至亲生病,是放弃还是坚持?在面对这样的人生选择,不管选择哪个,都需要很大的勇气。

至亲患重病,需要紧急治疗,且不知道费用多少,那么,救还是不救?其实这并不是一个单纯的道德问题;而更多的则是经济的考量。

这时候,无价的生命就有了金钱的评价标准,那就是——是否具有足额的治疗费。

4

我们之所以能站在道德高地,对放弃治疗的患者家属评头论足,就是因为我们还没遇到生命与人性的两难选择,那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无力感。

当人性和生命成为二选一的难题时,它其实也是一道无解之题。

也或正是如此,很多人选择了宽容放弃治疗的老人家属。

诚然,公众可以不道德绑架。但是,毫不夹裹道德的宽容,会不会成为支持子女不孝的负面力量?也令人担忧。

蝼蚁尚且惜命,何况人呢,更想健康地活着。可是,当经济所迫,无法为至亲积极治疗,空余无尽的悲伤和嗟叹。

还能说什么呢?只能赞一下那个偷偷流泪的晓飞医生——真诚、善良,又为自己不能挽救老人的生命而惋惜。

健康所系,性命所托,全力以赴每一次医疗救治,这,应该是所有医生的职业底色。

向每一位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致敬。

------------     The End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