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活就像骑自行车……

 走读生日记 2022-01-17

沃尔特·艾萨克森《爱因斯坦传》读完了,推荐语是这样写的:

这是一本需要有足够体能的人才可以读完的书——爱因斯坦那些理论确实太不容易理解了,自然造成体能消耗过快。
 
还好,我投机取巧了,对那些单纯叙述物理理论的语段,我都本着“能理解的理解,不能理解的一带而过”的原则,遇到引发思考的语段(精华),再去认真思考一番,并随手记录下由此引发的感触。
 
在书海之中,总有些书你永远读不懂。这绝不是自己给自己寻求懒惰或者不求甚解的借口。

接着把阅读这本书的随手记录分享在这里。

P s:以下墨绿色字体为原文,阅读笔记以正常字体显示。

薛定谔,40岁,在年轻的叛逆者和老派的怀疑论者之间游移不定。

此时此刻,爱因斯坦48岁,刚好8年之后,48岁的薛定谔以一只“猫”在量子力学领域刷了屏。我不知道这两位物理学家有没有想过,这个年龄上的巧合是不是同样符合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理论。

我相信,要想取得任何真正的进步,就必须找到一条从自然中探取的普遍原理

这也决定了过程远比结果更有意义。

有一次,曼德尔开豪华轿车来接爱因斯坦,爱尔莎与他大闹一场,不给他一分钱零花钱。

沃尔特·艾萨克森经常有这样的神来之笔,读后会心一笑,同时把这些文字背后的人认识和记忆得更加清晰。

生活就像骑自行车,要想保持平衡,就要不断运动。

爱因斯坦这个精妙的比喻,让我一下子因为“自行车”而想起在大理的日子。

有一次在苍山脚下,某个院落的外墙上,被人涂鸦了一副情侣一起骑自行车的画,看上去很符合大理的氛围,浪漫,又如此真实。当时随手拍了照片发在朋友圈里,引起好多人感慨。

在大理的时候,曾骑着共享单车,走过了大理古城周边的角角落落。最远一次,竟然骑着共享单车从一塔路一直骑到了喜洲古镇

【本文标题,就是来源于这句话。】

“和平主义比社会主义更容易赢得人民,”他说,“我们应当先为和平主义工作,然后再为社会主义工作。

事实说明,爱因斯坦这个论断是准确的。

自由和个人主义是创造性和想象力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

所以批量制造愚民就首先必须在扼杀创造性和想象力上下功夫,这就是某些教育正在努力 达成的目的。这样的目的达成了,就不再有“自由和个人主义”,有的只是顺从、满身奴性的乌合之众

简朴的生活无论在身体上还是精神上,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

有多少人认同爱因斯坦这个简朴的生活观念?

对爱因斯坦来说,对某种超越性事物的信仰是一种至关重要的情感。这种情感在他心中同时唤起了信心谦卑,并为一种令人愉悦的单纯质朴所裹挟。鉴于他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这些品质无异于上天的眷顾。加之他的幽默自知之明,他得以避免世界上大多数名人都会沾染的虚伪自负

幽默,有自知之明,不虚伪,不自负,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难得的好品质。一个心怀敬畏,充满信息和谦卑的人,同时拥有这些难得的好品质,即便是一个普通人,再差还能差到哪里去?

狂热的无神论者就像一些奴隶,在一番艰苦斗争之后,他们已经摆脱了枷锁,却仍然感受到它的压迫。由于抱怨传统宗教是“人民的鸦片”,他们无法听到天籁。

如今,这样的奴隶触目可及。

没有宗教的科学就像跛子,没有科学的宗教就像瞎子。

爱因斯坦的“宗教”还是严格抛开“人格化上帝”的那个宗教。这一点是理解这句话的钥匙。在现实里,那些打着“宗教”“信仰”的幌子来坑蒙拐骗欺世盗名的装逼犯们,不论做出怎样惟妙惟肖的动作,都与真正的信仰无关。

这个野心勃勃的弱者周围是另一些道德低下的人。

爱因斯坦这句话是一个直指人心的洞见。

这个“野心勃勃的弱者”形象可以直接标签中国古今历代王朝那些昏庸无能却又穷奢极侈的帝王,他们身边无一例外都聚集了一大批道德低下的人。

现实生活中,这种人也是很常见。不论是暴发户,还是富二代官二代,总会见到这种货色,总会见到这种货色身边簇拥着一群鸡鸣狗盗之徒。

年过半百的人要适应新思想总要碰到越来越大的困难。我不知道有多少读者在读了这几行之后能够充分体会到那种悲剧。

假如爱因斯坦此刻正是当初他说这些话的年龄,他会不会还这样说?

我保镖的美貌会比她们的霰弹猎枪更快地让不轨之徒放下武器。

这句话拿当下似是而非的“情商”论调来评价:爱因斯坦无疑是一位情商出众的人。他以具有他自身独特特征的幽默感,表达了他的坦然,顺便不动声色的赞美了两位女保镖的美貌。

“爱上别人并非最愚蠢的事情,”爱因斯坦在回信中说,“不过这并不能归咎于引力。”

本能的,欲望的力量,同样不可小觑。

每个时代都有它时髦的东西,而大多数人从来看不见统治他们的暴君

爱因斯坦的又一个不可置疑的洞见。

“每个人都可以自由选择他的努力方向,”他解释说,“每个人都可以从这句名言中感到安慰:探索真理比对它的占有更宝贵。

论过程的重要性!

没有谁可以精准的预测自己人生尽头会是怎样的结果,享受人生过程带来的不确定性,也正是人生乐趣所在。

只要有人,就会有战争。

这句话里,既有爱因斯坦的洞见——对人本质的认知,又有爱因斯坦的无奈——人性是无法用公式来计量或者用某种方式来彻底左右的。

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会用什么武器,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肯定是用——石头!

希望爱因斯坦这个预言永远不要实现。

我们不应当错误地把一切现存的社会和政治的祸害都归咎于资本主义,也不应当错误地假定,只要建立起社会主义就足以医治人类的一切社会和政治的痼疾。

这种预见力和洞察力,直到如今依然熠熠生辉。只是读完爱因斯坦这些感慨于70多年前的话语,再看看这个破烂不堪的现实,你就会不自觉的心生遗憾,甚至滋生出一种绝望的情绪。

对个人的教育,除了要发挥他本人天赋的才能,还应当努力发展他对整个人类的责任感,以代替我们目前这个社会中对权力和成功的崇拜。

读了爱因斯坦这段话,你是不是也对“苏联”这位曾经的“老大哥”充满了一种类似愤恨的情绪?我个人认为(这种认识或许肤浅,但我还是这样表达出来)现实中的教育就是深深的受了爱因斯坦这段话中所说的——我们目前这个社会中对权利和成功的崇拜——的影响,并且还依然在影响着。

爱因斯坦在对“苏联”“计划经济”的评价中曾这样说:“计划经济本身可能伴随着对个人的完全奴役。” 这样一想,多少都会对现实有了一点渐渐看到真相的感觉,尽管对现实永远无能为力。

 “人生短暂,宛如造访一间奇特的房子,又迅速离去,”他说,“所走的道路勉强被摇曳不定的意识照亮。”

一个人如果没有属于自己的独立思想,而是每时每刻重复着别人的陈腔滥调,活得再怎么滋润,也是一具行尸走肉。不论这个人是达官显贵,还是下里巴人。

 “好奇心有其自身存在的理由,”他曾经说,“当一个人沉思永恒、生命、世界的精妙结构等奥秘时,只能感到敬畏。”

因为好奇心的丧失,沉思永恒、生命和世界的精妙结构等奥秘的人越来越少,敬畏大自然的人也越来越少。

他是一个深切关怀人类的孤独者,一个充满敬畏的反叛者

之所以深切关怀人类,所以他才孤独;之所以充满敬畏,他才被世俗庸俗鄙俗的眼光判定为反叛者。

这只是爱因斯坦,不是别人,爱因斯坦只有一个。

爱因斯坦传》另外2篇读书笔记 

真是不错,可它的轮子在哪里呀?

人究竟属于哪一类可悲的畜生?

2022年1月17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