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您怎么评价诗词中的老干部体 其实很多人没有资格笑话老干体

 白水清风 2022-01-17

前言

一般认为,讲究格律,但是内容比较空泛的诗词作品,被称为老干体。网络上关于老干体的评价,大多是贬义,甚至有很多网友一看到老人作诗就归为老干部体。

其实老干部们作诗未必都是所谓的”老干部体“。老人和年轻人一样,悟性不同,个人经历不同,文化水平也有高低不同,写出的诗词水准当然也不一样。

因为我平时也接触到一些审稿的工作,我就谈一下我眼中老人们作诗的一些现象。

文章图片1

一、政治正确 古人的老干体

很多老人学诗是在退休以后,他们进入老年大学或者某些诗社、协会才开始接触诗词创作。年龄上决定了思想意识上的成熟,这一代老人都经历过连饭都吃不饱的时代,因此对于今天的社会虽有批评但是以褒扬为主。另外,能够有闲情学诗词的人,也与一般的老人不同,三观都很正确。

不过大家也不要误解,政治正确并不是只颂扬不批评。但是今天老人们对于社会现实中的丑恶现象批评起来毫不留情,我就常常看到很多这种批判性的诗词稿件。

当然,无论批判还是颂扬,主题都是向上的,都希望生活更加美好,国家更加昌盛。这一点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即使是古人的讽喻诗也是希望“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另外,也确实有不少作品相对空泛无物,几乎成了口号诗,我把这种现象看作学习中的一个过程。

这方面可以看看古人的应制诗,虽然也是歌功颂德,但是情景交融不失诗家本色。例如唐朝宰相苏颋也是一位老干部,看看他的应制七律:

东望望春春可怜,更逢晴日柳含烟。宫中下见南山尽,城上平临北斗悬。细草偏承回辇处,飞花微落奉觞前。宸游对此欢无极,鸟哢声声入管弦。

感情要融入写景当中,如果干巴巴的抒情议论,而且还很直白的话,自然缺少诗的味道。

在填词方面,从南宋豪放词中也能看出区别,高手情景交融、豪放中见曲折,词之杳渺与诗之襟怀相互融合。 次一等虽然缺少词的意蕴之美,但是激昂慷慨,有一种直接感发的力量。再次一等,一味铺张叫嚣,没有词的意蕴之美和诗的感发力量。

例如叶嘉莹先生就将刘改之的《沁园春·古岂无人》归为此类,这就是诗化之词(豪放词)中最劣一等。

古岂无人,可以似吾,稼轩者谁。拥七州都督,虽然陶侃,机明神鉴,未必能诗。常衮何如,羊公聊尔,千骑东方侯会稽。中原事,纵匈奴未灭,毕竟男儿。

平生出处天知。算整顿干坤终有时。问湖南宾客,侵寻老矣,江西户口,流落何之。尽日楼台,四边屏幛,目断江山魂欲飞。长安道,奈世无刘表,王粲畴依。

今人写出这类词已经很难得,尚且被批评缺少诗词的味道,可见老干体自古就有,未必一定是老干部所写。

文章图片2

二、部分人喜欢用新韵

学习诗词创作的朋友都知道,用古韵作诗比较复杂,而新韵就简单得多。因此很多学习诗词的人使用普通话(新韵)来押韵。

虽然有一部分老人喜欢用新韵,但这其实不是老干体的专利,大家在各类诗词杂志、网络论坛上可以看到很多人喜欢用新韵作诗。

甚至还有人把一部分喜欢用古韵作诗的人,认为是泥古不化的老干体。

我就遇到过这样的老人,坚持用新韵作诗,对于喜欢用古韵作诗的人不以为然。新韵古韵之争其实不必费口舌, 各取所爱即可。

不过这些人中的大多数会慢慢改为用古韵创作诗词。原因嘛,老街提到过很多次。古韵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诗词,有利于更好地学习古人的技巧。而新韵在平仄、对仗等方面常与古韵南辕北辙,所以感悟不到古人的在句法、字法上的良苦用心。

我常接触的老人们,大多数用古韵作诗,因为相互之间的影响很重要,另外,领路的老师也很重要。

文章图片3

三、有些作品格律不严谨

除了新韵的问题以外,有些老人对于格律的掌握不熟练。因此出律落韵的情况还是能够见到的。

同样,这种现象也是学习中的一个过程,格律的掌握只是熟能生巧而已。当然,确实也有人就停留在这个阶段,觉得格律诗太难,不愿意再进一步。

但是这和是不是老人无关,也不是老干体特有的现象,大家在网络上见到的这类现象太多了。有人是不喜欢、有人是学不会(或者懒得学)、有人甚至批判格律诗。

格律诗与古韵常常被一些人认为是与时俱进的绊脚石,对于这种论调,没有必要去争执,还是各取所爱即可。

但是,不能把这种格律不严的现象扣在老干体身上,今人作“格律诗”却不守格律其实是挺普遍的现象。

另外也有人喜欢作古体诗,甚至有人喜欢作一些顺口溜一样的现代齐言诗。这就是每个人不同的爱好和兴趣了。

例如唐朝的王梵志就喜欢写这样的诗,反而受到大家的理解和尊重,甚至王维、顾况、白居易等人都仿效过王梵志体。下面这两首就是王梵志的“打油诗”:

他人骑大马,我独跨驴子。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受到王梵志的影响,后世的禅门诗人寒山、拾得、皎然等秉承王梵志衣钵,写下了许多梵志体诗歌。

有个王秀才,笑我诗多失。云不识蜂腰,仍不会鹤膝。

平侧不解压,凡言取次出。我笑你作诗,如盲徒咏日。

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

不恨会人稀,只为知音寡。若遣趁宫商,余病莫能罢。

忽遇明眼人,即自流天下。

上面这首诗中寒山写到,王秀才笑话我的诗中有太多的错误,笑话我不懂四声八病(蜂腰、鹤膝是沈约八病中的二项),并且平仄(侧,即仄)不合律,语言粗俗不讲究。其实我寒山也看不上你的诗, 就像瞎子咏太阳..........

文章图片4

四、老干部中的佼佼者

我身边有一些极为优秀的老年诗人,有人的小品文和诗词不让古人。这些人从事的工作各不相同,有和文化沾边的老师、教授,也有不沾边的公安局长、人大主任、工人、个体从业者等等。大多数人的工作几乎和文化工作完全不接触,作诗纯粹是一种业余爱好 。

所谓英雄不问出处,生活中的俗人可能是一个优秀的诗人、书画家,而生活中很多的文化人其实真不一定会写诗。

我也见过孜孜不倦地工作在诗词教育一线的长者。他们退休前就做喜欢诗词,退休后不计报酬地发挥余热,只是因为真心喜欢。

如果把老干体完全等同于老干部的诗词,可以说老干体中有很多佼佼者,也有很多优秀的作品。

文章图片5

结束语

老干部中自然会有沽名钓誉之人,但和年龄无关,不是老干部也有这类人。

我见过国家级报纸发表过的外行诗词,作者误以为把字数填对就是填词了,恰巧编辑们也不懂诗词,直接就发表出来,以至于沦为笑谈。

古人有烧诗的故事,很多诗人成名以后喜欢烧掉自己认为的拙劣之作。不过变成铅字发表以后,这个办法就失效了。从另一方面看,这类作品保留下来也是一面镜子,可以看到自己成长的过程。

不要带着有色眼镜看老干部写诗,老干部与普通人一样,当然有高手有庸手。今天的网络上可以看到无数诗词作品,网络背后我们看不清作者是什么人,很多人的作品其实和老干体没有什么区别。

另外,无论网络上还是现实中,无论年轻人还是老干部,高手自然有不少。但是读者未必都有一双慧眼,有一部分读者仅仅人云亦云而已,本没有资格笑话什么老干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