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勇评天下】从“少看电视”说起

 麻雀校长张学勇 2022-01-18

从“少看电视”说起

2022115

因为疫情,今年寒假放得比较早。今天是寒假的第一天,我的主要任务是陪二宝。

  “爸爸,我要少看电视!”玩了一阵子积木,二宝突然对我说。

“真是个好孩子,看电视多了对眼睛不好。谁告诉你的呀?”我抚着他的头夸奖他。

“我们老师说的,放了假要少看电视。”二宝认真地说。

“好孩子要听老师的话哟!”自从二宝上幼儿园之后,老师的话就成了“圣旨”,说一不二。这样也好,借老师的话来约束一下,养成良好的习惯。

 “爸爸,我要少看电视!”二宝又重复了一遍。

我也又夸奖了他一遍。

“爸爸,我要少看电视。”二宝继续说。

我就有点晕了,他为什么老是说这句话呢?难道只是为了要我的那句敷衍似的表扬吗?

“爸爸,我要少看电视。”这次,二宝的语气有点变了,急歪歪的感觉。

 “你是什么意思啊?”他的话让我一头雾水,找不着北。

 这时,二宝从沙发上跳下来,径直从茶几上拿了遥控器,自己打开了电视,开始语音搜索《猫和老鼠》。

“我们老师说,要少看电视!”找到了他喜欢的《猫和老鼠》,他坐回到沙发上,又自言自语地说道。

我晕,敢情他的意思是“我要看电视”啊!这可是假“传圣旨真歪解”啊!

二宝为什么会这样理解老师的话呢?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年龄少,根本不明白老师的意思。当然,我觉得还有另外的原因。

其实,这样的现象在教学中并不少见。

特别是在语文课上,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儿。比如,“悬”字上边是“且”,里面是两横,许多孩子会写成三横。老师在纠正的时候,加重语气,反复强调:“注意!注意!上边是两横,不是三横!”结果,下一次再写到这个字,不仅写错的同学没有改正,有可能写成三横的学生还会变多一些。

 遇到这种情况,老师就会着急上火——我明明强调了好多次,为什么还写错呢?

 其实,这很正常。学生因为基础不牢固,再加上遗忘,受形近字影响写错字纯属常态,要改正也不是一次两次的强调就能“妙手回春”的。如果老师能够在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字时,完整而清晰地展现这个字的形体结构,学生第一印象深刻了,第一次能够把字写对,以后出错的机率就会少很多。如果第一印象是模糊的、不准确的,在第一次写的时候就写错了,以后再错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当老师声嘶力竭地强调正确写法时,过分严厉的语气又有可能会给学生心里留下阴影——每当再遇到这个字时,学生就会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到底是两横还是三横,是有点还是没点,在这种状态下极有可能会再次出错。

我觉得,老师在给学生纠正的时候,最好不要强调错误,要多展示正确的方面;尽量不要用否定的句式来要求,要用肯定的语言来表达。

不要老是说“这是没有撇”,“这里不要加点”之类的话。这样的否定式的强调,效果是很不好的,甚至会适得其反。一些学生往往只听到了后边的“撇”和“点”,而没有听到前边的“不”,最终重蹈覆辙,再次犯错。

老师说“要少看电视”,二宝理解成“要看电视”,忽略了中间的那个“少”字,虽然和他年龄小理解能力差是主要原因,但也不能说和老师的表述方式没有关系。

如果想让学生(孩子)做什么,或者给孩子强调什么,或许正面引导(肯定表述)效果会更好。

麻雀校长张学勇,山东泗水人,一级教师。北京睿师育人教育科技研究院特聘专家、深圳道弘教育集团特聘讲师,泗水县首届儒学讲堂名师、泗水县小学语文骨干教师、泗水县小学语文教学能手、泗水县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能手、泗水县优秀教育工作者,第二届“爱心杯”全国优秀班主任获得者。在各类杂志报刊发表文章近百篇,著有《守望教育——大山深处的“香格里拉”》一书。《中国教师报》《校长》《中华校园》等杂志报刊曾对其进行了专题报道,《课堂内外·中国好老师》杂志封面人物。在山东、湖北、甘肃、安徽、广东、浙江、四川、贵州、江苏、云南、河南等地与交流分享100余场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