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指之间,一年刚刚过去 城市风貌在发展中不断更替 而老街老巷中 依旧凝聚当地的风土人情 南昌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自然如此 苏圃路——隐士苏云卿 苏圃路北起叠山路,南至中山路 承接系马桩街 这里的来历 要追溯到“豫章十景”中的“苏圃春蔬” “圃”字常被理解为“花圃”、“苗圃” 但苏圃路所指的“圃” 据说,南宋时期 有一位年近花甲的隐士 在东湖的小洲上以蔬菜为生 人们不知道他的名字 只知道他姓苏 于是便被人们称为“苏翁” 苏翁在苏圃中种了一大片的蔬菜 比其他所有的菜农都种得好 菜价也比其他菜农都卖得便宜 久而久之,苏翁的名声便越传越远 腊尽春回,春意盎然 东湖碧波荡漾,苏圃葱绿一片 一幅城市中的田园风光 直至现在 “苏圃”也是八一公园中 一道亮丽风景 羊子巷——回民迁徙 生活在南昌的人 对羊子巷都不太陌生 开了很多年的小吃店 名声在外的“两室一厅” 都了驱使无数吃货前来一探究竟 虽然已经改名为羊子街 但怀旧的南昌人 还是喜欢称之为羊子巷 清乾隆五十九年的《南昌县志》 曾记载这里为羊叉巷 光绪三十三年《南昌县志》又称为羊子巷 原为回民集居地 因有羊交易市场,故名 南昌市名俗专家黎传绪曾解释 “羊子巷就是因回民买卖羊肉而得名。 古时候的南昌城,居民基本是汉族, 几乎都不吃羊肉。 因此,羊子巷的得名反应了 古代回民迁徙南昌城的一段历史。” 皇殿侧路——南唐国都 印象中皇殿侧路 只是中山路旁不起眼的一条小路 而它却见证了 南昌成为国都的一段历史 公元959年(南唐显德6年) 李璟决意迁都南昌城 升洪州州治南昌为南昌府, 定为南都,派人在南昌构建宫殿 南唐的南都皇城的位置 东面临近八一大道(原本是城墙) 西面依傍东湖 南面是中山路 北面至上营坊 如今南昌市保育院便是 皇宫长春殿所在地 南昌市保育院 时过境迁 长春殿以及南唐皇城消失的时间 很难再去考证 但是,在民国十五年的地图记载中 因长春殿而衍生的三个地名: 皇殿右 (南昌二中南面,今为中山路的一段) 芳(皇)殿前 (南昌二中西面,今为苏圃路的一段) 皇殿侧 保留下来的皇殿侧路 见证了南昌城成为国都的一段短暂记忆 筷子巷——移民故事 《南昌市地名志》(1992年版) 中曾经记载道 筷子巷“东起象山南路,西至上塘塍街, 长412米,宽2.5米。” 随着象山南路棚户区改造的推进 筷子巷如今只剩下很小一小段 筷子巷究竟是如何得名 有人认为巷子形似筷子 也有人说是“快紫”、“快子”的谐音 形似筷子的说法似乎更得人认可 明朝初年 随着“江西填湖广”运动的达到高潮 从江西从南昌迁徙的移民 最后一站就是南昌古城里的筷子巷 1997年出版的《中国移民史》 便有历史文献的记载 南昌的筷子巷被列为 中国古代十大移民集散地之一 近年来,时常还有湖北湖南安徽人 来这里寻根问祖 书院街——书院文化 在新四军纪念馆旁 有一条不起眼的小巷 名为“东书院街” 1933年,书院街北象山南路分割为东西两段 于是有了东、西书院街之分 在南昌的历史中 有四大书院曾响誉九州 它们分别是 豫章书院、东湖书院 友教书院、经训书院 书院街便得名于“豫章书院” 豫章书院 是古代江西四大书院之一 更是是南宋时期传播朱程之学的重要基地 如今 南昌市第十八中学门口 仍书有“豫章书院旧址”几个大字 提醒着人们这里曾经的辉煌 ... 你还知道南昌的老街旧巷中 藏着的哪些故事 - 完 - 编辑:大城哥 由天下英雄城综合整理发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