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记夏次元10|禹的威望和影响力延续了多久呢?

 金色年华554 2022-01-18

禹的威望和影响力延续了多久呢?也许只有一代而已。过了启这一代,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启的态度是强硬的,他被认为是“贤”的,同时,因为他是大禹的儿子,就有了更为广泛的支持。反对的意见也有,启并不手软。暴力堪堪压住了反对的意见。《夏本纪》记录了他和有扈氏的战争。他一死,各种一直被压制的矛盾就暴露出来。大家没有必要再藏着掖着了。

太康,启的儿子必然面临这样的挑战。他在一场《史记》次元的里没有详细记录的权力斗争中失败,从此流亡在外,最终还死在了流亡途中。

一个看似伟大的王朝仅仅经过两代人,就迅速跌入到残酷纷争的漩涡。司马迁并没有详细记录这次纷争的细节,也算为这个王朝留足了面子。

关于夏王朝从太康到中康的故事,《史记》次元之外故事的远比《史记》记录的精彩多了。我们在前面猜测过,中康应该是在洛水河边等太康回来的五兄弟之一。是不是也可以说,中康其实把握住了太康流亡的机会了呢?按道理,这个机会不应该属于他的。

我们继续遵循司马迁在《史记》里记录的故事,摈弃掉其他外部信息的影响,来看看这个古老的王朝到底在发生什么。

中康成为太康的继任者,他是太康的弟弟。《史记》次元中仅仅是这么记录的。这是发生在太康死之后。但很有可能是洛水边的五兄弟一直确定不了太康的去向,最终按失踪人口,宣布了他的死亡。

在这种情况下,夏王朝不能缺一个天子,即使是名义上的,作为一个象征性的存在。按照历史上的逻辑来看,这个位子未必好坐,但一直都有人盯着,希望坐到那个位子上。

中康是在什么情况下坐上这个位子的呢?不容置疑的,按照《夏本纪》的记载,这肯定是一次非正常的权力承继,即使是《史记》次元里记录得非常非常精简,仍然可以看出,中康得到这个位子并没有一个合理的理由,缺了那么点儿合法性。

他自己争取过吗?还是有什么支持力量把他推举到这个位子上呢?

我们回到那个问题上,中康是不是洛水岸边的五子之一呢?或者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夏王朝因为太康的流亡,在王朝内部出现过一段权力的空窗期。

这意味着在这段时间,没有一个更稳定的势力能够很好把控当时混乱的局势。大禹的孙子们没有谁能站出来,甚至可能想要活下来都要夹着尾巴做人。或者说,他们之间有谁出来主持大局,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

中康是主动站出来争取的?还是被动地被大家推到了前台呢?不管怎样,中康很可能是在这种环境下,各方势力妥协的结果。

如果大禹家的人无法掌控局面,那其他人即使有这个欲望,也未必有这样的影响力和让各派势力彻底臣服的能力。这种情况在后来各个王朝的历史中并不少见,也不难理解。最好的办法,还是找一个大禹家族人的出来站台。

“太康崩,弟中康立,是为帝中康。”

中康,意外成为夏王朝帝王承继链条中的一环。这也应该是夏王朝在创立之后最混乱的一段时间,当时流亡的太康被宣布死亡,或者各方势力确实已经得到了太康死在外面的消息。

等待的这几年,大家应该还是很矛盾的。一个合法的继承者的社会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他是一个象征,要挑战它是非常危险的。大家恐惧一个在外流亡的太康,也正是这个原因:他可能干得不好,但是他身份合法啊。

太康死后,中康即位多少有那么一点合法性,至少,他还是禹的孙子。

这样做的好处是,大家至少在感受上舒服一些。从《夏本纪》里来说,禹治水的功绩毕竟是惠及万民的,这一点上足以让更多人拥戴他,这事在启身上的影响我们之前已经分析过,人们拥护禹这个家族其实是对禹的拥戴。

不过,这已经过了三代人了,就连禹家族内部也已经人心涣散,夏后氏的启和有扈氏不是早早就干了一仗吗?那可以算是大禹尸骨未寒的时候,兄弟族群之间已经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最终,族群内部之间的纷争以有扈氏彻底被剿灭为结局。在启的这一代,夏王朝的统治算是稳住了。

启之后,这种权力的争夺进一步白热化,一点也不意外。这很可能包括家族内部的,启一死,事情就变得多元化起来。

更何况,还有外部势力。关于这一点《史记》次元以外的故事很多,夏王朝甚至可以算得上处于灭国的状态,据说,这段时间长达四十年,历经三代人。也就是所谓的“太康失国”之后,从中康、相到少康记录了一个在灭国状态重新崛起的艰难历程。甚至可以说,整个夏王朝的历史其实应该分为两段,中间还镶着一个四十年的短暂王朝。

不过,司马迁还是在《夏本纪》里保留了这个王朝的尊严,像是它并不曾中断一样。

“中康崩,子帝相立。帝相崩,子帝少康立。”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禹家族到了少康这一代,才重新夺回了政治上的话语权。

不过,这在司马迁的《史记》次元里都没有说。在司马迁的表述方式里,让人感觉即使太康意外丢掉了王朝的实际控制权,夏王朝仍然还在大禹家族的统治之下,这点面子还是要的。

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不管大家闹到什么样,这点面子还是要给的,不然也不好向天下人交代。

中康在这种尴尬的处境下做他的天子,他肯定说了不算。更不会有人真正拿他当回事。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多少还是记录了一点:

“帝中康时,羲、和湎淫,废时乱日。胤往征之,作《胤征》。”

羲、和是谁呢?我们仅仅在《史记》次元里找线索,这是两个古老的家族,早在五帝世代中的帝尧时期,他们就已经出现在政治舞台上。

“(尧)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这说明什么呢?到了夏王朝,尧时代就很显赫的这两个家族的地位仍然是稳定的,连他们的掌管天文历法的职责都没有变过。要知道,从尧、到舜再到禹,羲氏、和氏一直屹立不倒,算是政治上的常青树。

不过,太康流亡之后,一切都乱了。中康更无法控制这一切。

一个叫“胤”的发动了对这两个家族的战争。需要理解一下,胤发动这场战争不管是不是代表夏王朝,这都是一场内部战争,很可能是对旧势力的一次清剿。在夏王朝陷入一片混乱的局面之后,谁也无法置身事外。司马迁举例说,就连羲、和这样的政治常青树也玩不转了。

胤,中康时代一股新生力量对旧势力发起了冲击,没有人再把老资格当回事。胤发布了被称作《胤征》的战争檄文,给了这两个古老家族摧毁性的打击。

可不可以这么看呢?从太康失国开始,意味着禹建立的夏王朝实际控制力彻底被破坏了,甚至启努力稳定住的格局也被打破,权力分配以一种暴力的方式进行了一次重整。这段混乱的时间,不可能有人把中康当回事。

还是仅仅看《史记》次元里留下的文字,我们做一些文本性的对照,再看胤发起对羲、和的战争这件事。司马迁的表述也是不正常的。举两个例子:一个是在舜掌握实际权力之后,尧还在,在很多事情上,司马迁的表述仍然都是舜是代表尧的,之后还要向尧汇报(这事之前我们说过)。另外一个例子,是后来的周公,周成王还是小屁孩,周公平定管蔡之乱的时候,也要声明是请示过周成王的(这事之后我们会说)。

这说明什么呢?形式主义还是很有必要搞一下的。我们再看“胤往征之,作《胤征》。”这句话,胤发动这场战争时,如果是为了夏王朝的话,那是否应该打一下中康的旗号呢?胤连形式主义都懒得搞了,他是在摄政吗?大禹的孙子们也就是个摆设。

这也意味着,夏王朝从第三代开始,统治的权威就在这一场持久的混乱局面中被彻底破坏了。之后的继任者不可能再有机会建立大禹当年所能建立的威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