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国画长卷

 广陵子图书馆藏 2022-01-18

1、《洛神赋图》——东晋·顾恺之

2、《步辇图》——唐·阎立本

3、《唐宫仕女图》——唐·张萱、周昉

4、《五牛图》——唐·韩滉

5、《韩熙载夜宴图》——五代·顾闳中

6、《千里江山图》——北宋·王希孟

7、《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

8、《富春山居图》——元·黄公望

9、《汉宫春晓图》——明·仇英

10、《百骏图》——清·郎世宁

《富春山居图》

《汉宫春晓图》

《千里江山图》

《韩熙载夜宴图》

《虢国夫人游春图》

《步辇图》

    阎立本(?-673年),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隋代画家阎毗之子,阎立德之弟。唐太宗时任刑部侍郎,显庆初年,代兄做工部尚书,总章元年为右丞相。擅长书画,最精形似,作画所取题材相当广泛,如宗教人物、车马、山水,尤其善画人物肖像。

    阎立本的绘画,一是线条刚劲有力,二是色彩古雅沉着,三是人物神态刻画细致。一般被认为出自阎立本之手的画作共有4幅: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步辇图》,描绘唐太宗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者的情形;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的《历代帝王图》,共绘有自汉至隋十三位帝王的画像;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贡职图》与《萧翼赚兰亭图》,分别绘有各国使者向唐朝皇帝进贡的图景、唐太宗派监察御史萧翼以巧计从和尚辩才处赚取王羲之书法名迹《兰亭序》的故事。

    公元640年(贞观十四年),吐蕃王松赞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通聘。《步辇图》所绘是禄东赞朝见唐太宗时的场景。现存画作被认为是宋朝摹本。内容反映的是吐蕃(今西藏)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事。它是汉藏兄弟民族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

    松赞干布是吐蕃第三十二世赞普,他平定叛乱,开创了统一的吐蕃王朝。在唐文化的影响下,松赞干布对吐蕃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进行了改革,促进了吐蕃社会开始向封建制过渡,可以说松赞干布是一位颇有作为的赞普。634年,他派使者向唐求婚,但未能如愿以偿。638年,他又派使者带琉璃宝入唐求婚,同时,他又带领20万军队猛攻唐朝的松州(今四川松藩),想以此向唐施加压力以答应自己的求婚,但被唐军击退。至此,他认识到必须要诚心与唐和好。

    公元640年,即唐贞观十四年,吐蕃王派大相(相当于宰相)禄东赞向大唐求亲,第二年到达长安。由于当时大唐帝国国泰民安,各民族友好相处,因此,当时竟有五个兄弟民族的首领向大唐求亲,太宗很是为难。最后,想出一个平等竞争的办法:请五位大使参加考试,谁考胜了,就把公主嫁给谁家的首领。当时出了五道难题,吐蕃使臣禄东赞过关斩将,一路领先,最终取得了胜利。太宗非常高兴,心想:松赞干布的使臣这样机智、聪明,松赞干布自己更不用说了。于是,决定将文成公主嫁予吐蕃王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出嫁的消息传到吐蕃以后,吐蕃人在很多地方都准备了马匹、牦牛、食物和饮水,决定隆重迎接;松赞干布亲率欢迎队伍由拉萨出发直奔青海迎接。松赞干布高兴地说:"我今天能娶上国大唐公主,实在荣幸。我要为公主建造一座城,作为纪念,让子孙万代都要与上国大唐永远亲和。"他按照唐朝的建筑风格,在拉萨修建了城郭和宫室,这就是现在的布达拉宫。

    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大批丝织品和典籍,还有许多树木、果蔬的种籽,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带进了青藏高原,促进了藏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吐蕃也派送了大批的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诗书,长安的妇女们也一度风行吐蕃人将脸涂红的风俗,称之为"吐蕃妆"。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对加强汉藏两族的联系、团结,发展藏族的经济文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受到人们的敬仰,西藏拉萨布达拉宫内至今还保存着他俩的塑像。

    图卷右半是在宫女簇拥下坐在步辇中的唐太宗,左侧三人前为典礼官,中为禄东赞,后为通译者。唐太宗的形象是全图焦点。阎立本煞费苦心地加以生动细致的刻画,画中的唐太宗面目俊朗, 目光深邃,神情庄重,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风范与威仪。阎立本为了更好地突现出太宗的至尊风度,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衬托表现。一是以宫女们的娇小、稚嫩,以她们或执扇或抬辇、或侧或正、或趋或行的体态来映衬唐太宗的壮硕、深沉与凝定,是为反衬;二是以禄东赞的诚挚谦恭、持重有礼来衬托唐太宗的端肃平和、蔼然可亲之态,是为正衬。该图不设背景,结构上自右向左,由紧密而渐趋疏朗、重点突出,节奏鲜明。

    从构图的角度来讲,这幅画很明显将所有人物分成两组:以画卷中轴线为界,左边三个男士依次排开,井然有序,没有任何装饰,在规矩中略显拘谨;右边以唐太宗为中心的人物群,左右簇拥的仕女形象,以及装饰物"两把屏风扇"、"一展旌旗"、"步辇"等等,把人物的布局按照其功能自然分工成不同的角色,而且仕女衣带飘飘和晁盖的迎风招展都有意刻画一种充满了柔情、安详、和善的情调。左右这种对比,尤其是译官谨小慎微、诚惶诚恐和仕女们神情自若、仪态万方的表情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张一弛、一柔一刚,让人的视觉得到了充分地享受。就像弹琴时的左手伴奏一样,稳健而低沉;右手高音区炫音技巧的展示,华丽而不俗脱;一唱一和,和谐有序。

    另外,只有典礼官一个人是红袍在身,未免显得孤零零的,仍然造不出喜庆的气氛。于是作者巧妙地利用了晁盖顶,和宫女服饰的配色,映衬出一团祥和、喜庆的气氛。

    从色彩上讲,这幅图的场景是一个喜庆的场面。根据中国的传统习俗,喜庆的场面通常由红色装点基调。这幅图作者为了突出这一特点,特地将典礼官——位于画面正中间的轴心人物画成红色。这样做的目的既可以一上来夺人眼目地突出红色,又不会太突兀得难于接受。因为按照习俗,禄东赞来自吐蕃,服饰多以网状彩绘织成,很少有一整块同样颜色的衣服。再者,由于红色代表正气,代表恢宏的气势,理应当由中原大唐朝独享,而非喧宾夺主地给吐蕃穿戴上。其次,唐太宗也不合适着红装,一者皇上为至尊天子,然而能够与尊贵相配的颜色只有黄色;二者红色由皇上穿戴,不免显得皇帝过于轻浮,不够稳健睿智。如果再考虑仅由于年代久远,风蚀和破坏,原本皇帝身着的镀金装束成了土黄色,那么就不难理解作者在颜色安排上的独到之处。

    从绘画艺术角度看,作者的表现技巧已相当纯熟。衣纹器物的勾勒墨线圆转流畅中时带坚韧,畅而不滑,顿而不滞;主要人物的神情举止栩栩如生,写照之间更能曲传神韵;图像局部配以晕染,如人物所著靴筒的折皱等处,显得极具立体感;全卷设色浓重淳净,大面积红绿色块交错安排,富于韵律感和鲜明的视觉效果。此图一说为宋摹本,但摹绘较精,仍不失原作之真。幅上有宋初章友直小篆书有关故事,还录有唐李道志、李德裕"重装背"时题记两行。

章友直题跋

    章友直,字伯益,为北宋大学者,学识渊博,精通经史和书法,《步辇图题记》为其撰文并采用小篆所书写,为《步辇图》图释,记述了唐太宗召见吐蕃使臣禄东赞的经过。

米芾、黄公器、张向、刘次庄、曹将美、关杞、陶舜咨题跋

    米芾,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自号鹿门居士。是北宋著名的书画家,以书法闻名后世。其题跋《步辇图》的书体为行书,跋文为“襄阳米黻。元丰三年八月廿八日, 长沙静胜斋观”。

    黄公器,字登仁,登宋熙宁六年癸丑进士,授宣德郎,知衡州长宁县事,其题跋《步辇图》的书体为行书,跋文为 “豫章黄公器。元丰七年正月十二日长沙学舍观”。

    张向是黄庭坚的外表兄,担任夔州路提举等官职,其题跋《步辇图》的书体为行书,跋文为 “阎相国之本章伯益之篆皆当时精妙。元丰甲子孟春澣中于日圃泽张向书于长沙之静鉴轩”。

    刘次庄,字中叟,晚号戏鱼翁,北宋潭州长沙(今属湖南)人,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赐同进士出身。担任殿中侍御史、江南西路转运判官等官职。其书法造诣高深,精通正、行、草三体,擅长小楷。其题跋《步辇图》的书体为行楷书,跋文为 “元丰七年二月三日观步辇图,章伯益篆诚佳笔也。长沙刘次庄”。

    曹将美,南剑州沙县人,熙宁九年(1076年)进士,曾在延平(今福建南平县)为官。其题跋《步辇图》的书体为行楷书,跋文为“延平曹将美以其月十日观”。

    关杞,字蔚宗,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熙宁年间以太子中允、朝奉大夫任广西提举常平。关杞精通书法,深得米芾的推赞,称赏其书法具有六朝风范。此题跋为其唯一的书法真迹,另外其在桂林留有《游白龙洞记》书法石刻。关杞题跋《步辇图》的书体为行楷书,跋文为“元丰甲子六月廿八日,长沙驿舍获披阅久之,会稽蔚宗题,关杞”。

    陶舜咨,北宋人,精通诗书,曾任袁州宜春县尉,其题跋《步辇图》的书体为楷书,跋文为“丙寅孟夏十有七日,浔阳陶舜咨尝观”。

刘忱题跋

    刘忱,即刘眀复,初名忱,后以字行,洛阳(今河南洛阳)人,精书画,擅山水,官至直龙图阁。其题跋《步辇图》的书体为隶书,跋文为“右相驰誉丹青,尤于此本实为加意。秦丞相妙于篆法,乃删改史籀大篆而为小篆,其铭题鼎钟,施于符玺,诚楷隶之祖,为不易之范;今见伯益之笔,颇得其妙,而附之阎公人物之后,仅为双绝矣。元丰乙丑上已,河南刘忱题”。

李康年、张舜民、邓忠臣、张怀民题跋

    李康年,字乐道,宋代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博学多才,精通古学,擅长小篆,著有《山谷集》、《东坡集》。其题跋《步辇图》的书体为小篆,跋文为“子山支守官于鄂日,康年获见此画,今十三年,观者皆有跋尾。元祐丙寅六月二十六日,江夏李康年谨题其后云”。

    张舜民,字芸叟,号浮休居士,又号矴斋,邠州(今陕西彬州)人,北宋文学家、画家,先后任襄乐令、监察御史。其题跋《步辇图》的书体为行楷,跋文为“天地弥纶际,华戎指掌中。今朝画图里,再见虬须翁。元祐丙寅岁闰月长沙,观豳张舜民题”。

    邓忠臣,字慎思,号玉池先生,湖南湘阴人(今岳阳市湘阴县)人,宋熙宁三年(1070)进士,官至考功郎,卒赠直秘阁学士,其诗文脍炙人口,流传至今,收录于唐诗宋词之中。其题跋《步辇图》的书体为行楷,跋文为“丙寅三月通孔武仲观于南楚门舟中。邓忠臣题”。

    张怀民,名梦得,字偓佺,河北清河人(今邢台市清河县)人。宋神宗元丰年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到黄州,与同被贬到黄州的苏轼成为知己。其题跋《步辇图》的书体为行楷,跋文为“元祐丙寅孟夏望日观于长沙县斋。溳川张偓佺题”。

琰、张知权、江澈、上官彝、林定正题跋

    琰,姓氏生卒籍贯不祥,待考究。其题跋《步辇图》的书体为行书,跋文为“元丰乙丑七月十三日琰赴桂林幕府,子山携酒于话别,因阅画篆奇笔久之,少顷登舟。元祐元年四月记”。

    张知权,生卒籍贯不祥,待考究。其题跋《步辇图》的书体为楷书,跋文为“静力居士所蓄名画法书,悉皆佳绝,而唐相阎公所作太宗步辇图尤为善本,故后世传之以为宝玩。建安章伯益复以小篆载其事于后;伯益用笔园健,名闻于时,亦二李之亚欤。元祐元年三月十五日,汝阴张知权题”。

    江澈,生卒籍贯不祥,待考究。其题跋《步辇图》的书体为古篆,跋文为“沛阳江澈丙寅三月望日尝观”。

    上官彝,邵武(今福建)人,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进士,知巴州巴陵县,其题跋《步辇图》的书体为行书,跋文为“田俨、杜垍、上官彝同观,时元祐丙寅五月十八日也”。

    林定正,济南人,生卒不祥。其题跋《步辇图》的书体为行楷,跋文为“绝艺信有之也,而好之者少;好者有之,而藏之者少;藏者有之,而识之少。公好而藏之,而又且识其妙,不亦今之博古者乎。济南林定正仲书”。

姚云题跋

    姚云,南宋咸淳四年进士,书画大家,入元授承直郎,抚建两路儒学提举。其题跋《步辇图》的书体为行书,跋文为“至治三年夏六月三日,集贤僚佐同观于登瀛堂西。步辇图后篆述所画故事,考之《唐书》,贞观十五年,唐降文成公主于土蕃。赞普大喜,别筑城为主宫,自是? 昏,则贞观八年也。按本传,东赞三至唐,其上书献金鹅,又在太宗亲征辽之后,则十九年也。传称东赞占对合旨,擢右卫大将军;欲以琅琊主外孙妻之。东赞以 赞普未谒公主,固辞,则在初入朝请昏之时;篆并系之十五年,微失考;且所书 镌戒子孙,而戏墨犹为世宝,岂宿习未能忘耶?大德丁未夏,高安姚云观”。

许善胜题跋

    许善胜,号澹斋,温州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进士,在南宋和元代两朝都做过官,其文学渊博,文采突出,在《步辇图》题跋的书体为行书,跋文为“李唐威信覃远方,王姬万里嫔戎羌。上方步辇罗媵嫱,东赞端简朝清光。殷勤为主迎鸾装,周旋不辱使指将。琅琊外孙依椒房,诏以妻赞恩非常。赞拜稽首不敢当,有妻宁忍遗糟糠。主礼未尽先获臧,何以复命归极襄。茫茫禹服有要荒,人心天理无存亡。阎公粉本真辉煌,建安小篆墨色香,有此二妙齐芬芳,按图犹得窥天章。何年入公宝绘堂,愿与钟鼎同珍藏。尝读坡翁题阎立本《职贡图》,犹以未见墨妙为恨,今乃从宋侯拭目《步辇》之笔,于是效坡体作数语以系卷末。大德丁未,永嘉许善胜”。

郭衢阶、曾熙平题跋

    郭衢阶,字享甫,四川省叙州府富顺县人,明代著名鉴藏家,万历二年(1574年)进士,先后任真定令、苏州知府等官职。其题跋《步辇图》的书体为行书,跋文为“右《步辇图》,法度高古,真唐人笔,章伯益篆尤佳,米南宫盖鉴之审矣。万历十有三年春仲之望,郭衢阶亨甫再题”。

    曾熙平,清乾隆年间任顺德教谕。其题跋《步辇图》的书体为行书,跋文为“万历已巳孟秋丁丑登瀛委吏曾熙平审定谨识”。

《洛神赋图》

《桃花源图》

《百骏图》


《清明上河图》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北宋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 24.8x528.7cm  绢本 故宫博物院

张择端

张泽瑞,字正道,琅琊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居住于东京(今河南开封)。北宋画家。

    宣和年间任翰林待诏,擅画楼观、屋宇、林木、人物。所作风俗画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刻画细致,界画精确,豆人寸马,形象如生自幼好学,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攻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存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尚存争议)等,皆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

    《清明上河图》 本是进献给宋徽宗的贡品,流传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其主题主要是描写北宋都城东京市民的生活状况和汴河上店铺林立、市民熙来攘往的热闹场面,描绘了运载东南粮米财货的漕船通过汴河桥涵紧张繁忙的景象。作品气势恢弘,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画有587个不同身份的人物,个个形神兼备,并画有13种动物、9种植物,其态无不惟妙惟肖。这件现实主义的杰作,是研究北宋东京城市经济及社会生活的宝贵历史资料。

    《金明池争标图》描绘的是皇帝带领近臣到金明池观水战、赛龙舟的热闹场面,图长28.6厘米、宽28.5厘米,略呈正方形。小小的画面,把周围9里多的池面及池岸边的景物悉数摹画下来。着重描写池中的大龙舟及周围的小船,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概括地绘出了金明池的全部景色和皇帝观看争标的场面,画面紧凑,结构严谨,主题突出。

    《清明上河图》卷为绢本,水墨淡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后幅有金张著、明吴宽等13家题记,钤96方印。[5]是一幅表现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城市景观的画幅。现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的画卷本幅上,并无画家本人的款印,确认其作者为张择端,是根据画幅后面跋文中金代张著的一段题记。张著的题记也仅寥寥数语:"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不过,张择端的姓名并未见于北宋后期成书的《宣和画谱》,有人推测说,可能他进入画院时间较晚,编著者还来不及将其收编书中。

    此画卷是画家选取了汴梁城市中的一个局部,细细加以描绘,犹如现场录象中的一段切片。从外城的菜园子,一直画到内城最为繁华的地段,让观者看得有滋有味。每当《清明上河图》卷在故宫博物院对公众展出时,在它的展柜前总是挤满了观众,排着队顺序缓缓移步,观看得兴味昂然,从他们的口中不停地传出赞叹声。《清明上河图》吸引观众的艺术魅力,除了整幅画作气势宏大和高超的写实技艺之外,还有就是极其出色的细节描绘。

《唐宫仕女图》

    是一组五幅中国画,作者是唐代张萱、周昉,该画描述了唐代女子众生相,尤其表现唐代贵族妇女的生活情调,成为唐代仕女画的主要特征,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唐代作为封建社会最为辉煌的时代,也是仕女画的繁荣兴盛阶段。中国古代仕女众生像,“倾国倾城貌,多愁多病身”。唐代是仕女画的繁荣兴盛阶段。《唐宫仕女图》展示着“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唐代美女众生像。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莫过于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以及晚唐的《宫乐图》。

图片

《虢国夫人游春图》唐 张萱 绢本设色 纵52厘米 横148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虢国夫人游春图》唐代画家张萱的画作 。原作已佚,现存的是宋代摹本,绢本设色,因金章宗完颜璟判断失误而题为宋徽宗摹本,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此图描绘的是天宝十一年(752年),再现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三姊虢国夫人及其眷从盛装出游,“道路为(之)耻骇”的典型环境。

图片

《捣练图》唐 张萱 绢本设色 纵37厘米 横147厘米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捣练图》是中国唐代名画,是一幅工笔重设色画,表现贵族妇女捣练缝衣的工作场面。系盛唐时的一幅重要的风俗画,对后世绘画风格有重大影响,是唐代仕女画中取材较为别致的作品,系唐代画家张萱之作。

    此图描绘了唐代城市妇女在捣练、络线、熨平、缝制劳动操作时的情景,在长卷式的画面上共刻画了十二个人物形象,按劳动工序分成捣练、织线、熨烫三组场面。画中人物动作凝神自然、细节刻画生动,使人看出扯绢时用力的微微后退后仰,表现出作者的观察入微。其线条工细遒劲,设色富丽,其"丰肥体"的人物造型,表现出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格。画作原属圆明园收藏。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图片

《簪花仕女图》唐周昉,绢本设色 纵46厘米 横180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簪花仕女图》传为唐代周昉绘制的一幅粗绢本设色画。 作品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画中描写了六位衣着艳丽的贵族妇女及其侍女于春夏之交赏花游园。 画作不设背景,以工笔重彩绘仕女五人,女侍一人,另有小狗、白鹤及辛夷花点缀其间。 全图六个人物的主次、远近安排巧妙,景物衬托少而精。两只小狗、一只白鹤、一株辛黄花使原本显得孤立的人物产生了左右呼应、前后联系的关系。半罩半露的透明织衫,使人物形象显得丰腴而华贵。而用笔和线条却细劲有神,流动多姿。浓丽的设色,头发的钩染、面部的晕色、衣着的装饰,都极尽工巧之能事,较好地表现了贵族妇女的细腻柔嫩的肌肤和丝织物的纹饰。

图片

《挥扇仕女图》唐·周昉

    《挥扇仕女图》是中国唐朝画家周昉创作的一幅国画,绢本设色。此画由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挥扇仕女图》是一幅描写唐代宫廷妇女生活的作品。全卷所画人物共计十三人,分为五个自然段落。5个段落似离还合,从不同的侧面,刻画了人物在不同场景中的各种心理状态。在画中,作者通过对嫔妃的生活的描绘,表达出她们寂寞、沉闷、空虚、无聊、幽恨暗生的心情。画面结构井然,线条秀劲细丽,赋色柔丽多姿,艳而不俗。

图片

《宫乐图》这是一幅北宋年间所绘画的作品。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馆,绢本设色,纵48.5 厘米,横70厘米。

    《宫乐图》这是一幅北宋年间所绘画的作品。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馆,绢本设色,纵48.5 厘米,横70厘米。画宫中仕女宴饮奏乐场面。四人在玩笛弄瑟,吹箫弹筝。一名侍女在一旁击板相和。另外五人饮酒赏乐,姿态各异。色彩鲜丽,线条细整。人物略为体腴。

    此幅是北宋人临摹唐人的作品。仕女的面貌、服饰、器用皆为唐式,但笔力稍弱,表情略拘板,想系临摹所致。本幅未系作者名款,原本的签题标为《元人宫乐图》。观察画中人物的发式,有的发髻梳向一侧,是为「坠马髻」,有的把发髻向两边梳开,在耳朵旁束成球形的「垂髻」,有的则头戴「花冠」,凡此,都符合唐代女性的装束。另外,绷竹席的长方案、腰子状的月牙几子、饮酒用的羽觞,还有琵琶横持,并以手持拨子的方式来弹奏等,亦在在与晚唐的时尚相侔。《石渠宝笈续编》及初版《故宫书画录》中,均按原签定为元人画,《书画录》再版时,则依从学者之见,改定成五代人所画。然近年研究,《宫乐图》中,举凡人物开脸、服饰、乐器及什物等,莫不与晚唐时尚相侔,故新版之《故宫书画图录》已更名为《唐人宫乐图》。

    张萱(生卒年不详),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画家,开元(713年—741年)年间可能任过宫廷画职。以善绘贵族仕女、宫苑鞍马著称,在画史上通常与另一稍后于他的仕女画家周昉相并提。唐宋画史著录上记载张萱的作品计有数十幅,不少还一再被许多画家摹写,但出于张萱本人手笔的原作,今已无一遗存。历史上留下两件重要的摹本,即传说是宋徽宗临摹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卷和《捣练图》卷。

    周昉(生卒年不详),字仲朗、景玄,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著名画家。出身显贵,先后任越州、宣州长史。他能书,擅画人物、佛像,尤其擅长画贵族妇女,容貌端庄,体态丰肥,色彩柔丽,为当时宫廷士大夫所喜爱;是中唐时期继吴道子之后而起的重要人物画家,当时有名的宗教画家兼人物画家。早年效仿过张萱,后来加以变化,别创一体。周昉创造的最著名的佛教形象是“水月观音”。周昉的佛教画曾成为长期流行的标准,被称为“周家样”。传世作品有《簪花仕女图》卷、《挥扇仕女图》卷、《调琴啜茗图》卷等。

《五牛图》

元代赵孟称赞《五牛图》为“神气磊落,稀世名笔”。

唐 韩滉《五牛图》

    牛,为五畜之首。几千年来耕田拉车,与民生息息相关,在古代是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在中国,十二生肖轮流值岁,每十二年就有一个牛年。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这是人们对生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精神的褒赞。“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先生的千古绝唱,也是许多奋发向上、仁人志士的座右铭,他们一生以牛为榜样,崇尚牛的品格操行。古代牛郎织女的故事是我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最美丽最动人的神话传说。现代炒股的牛市,激励多少股民发财致富的梦想和欲望……犹记得小时候的课本上,南北朝时期北齐高洋的佳句:“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一幅如歌如画,美丽动人的情景,跃然于纸上……牛是人类亲密的动物朋友之一。

    说到画牛,当推唐代的韩滉和戴嵩师徒,尤其是韩滉的《五牛图》,更是千古绝笔。

韩滉《五牛图》纵20.8厘米横139.8厘米

    韩滉(723-787),字太冲,陕西西安人,贞元初(785),是唐代中期的政治家和画家,历经唐高宗至唐德宗四代君王,他是唐初宰相韩伏之子。

韩滉像

    在唐德宗时官至检校左卜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当于宰相),江淮转运使等职,封晋国公。政治上要求国家统一,曾参与平定藩镇叛乱的斗争。其能书善画,长于隶书;章草学梁侍中,草书得张旭笔法,亦工篆书;所画,远师南朝宋陆探微,擅画人物及农村风俗景物,写牛、羊、驴等极佳。《唐朝名画录》称他“能画田家风俗、人物、水牛,曲尽其妙”。据说,韩滉在该画录中留下的三十六幅画,其中三十四幅带有农家风情。由此可见,韩滉当政时,对百姓和民生的关注和倾情。存世有《文苑图》和《五牛图》;元代赵孟称赞《五牛图》为“神气磊落,稀世名笔”。

    《五牛图》是现今见到最早的纸质绘画作品,这张画纸,能够经历1200多年的风尘保存下来,这本身就是个奇迹!历经岁月沧桑的《五牛图》修复一新,向公众展示,盛况空前。据《宣和画谱》和《宣和书谱》记载,宋徽宗时代收集韩滉的书画作品36幅,而《五牛图》则是韩滉存世的唯一真迹。

第一头牛

    右边的第一头牛,将路旁的小草咬了一口,正咀嚼得津津有味,它低侧着头,得意地看着观画的人,露出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态。

第二头牛

    第二头牛则昂首远眺,并加快步伐向前,似乎是要追上前面的伙伴。

第三头牛

    正中的第三头牛,却端端正正地立在画卷的中央。它面向观画的人们,张口“哞哞”地嘶鸣。似乎在呼唤前后左右的伙伴,又仿佛是对前面路线方向发生疑问,又像似发现“敌类”,昂着牛角,像一对弯刀向“敌类”冲来……

第四头牛

    第四头牛,正举步踟蹰,又回首顾盼,半伸着舌尖舐着下唇喘息着,犹豫着,眼里不断流露着惊奇的神色。

第五头牛

    最后的第五头牛,穿上鼻环,带着璎珞,神色异常严肃庄重,缓缓地向着画外的天地走去……

    《五牛图》中的每一头牛都可以独立成图,而相互间又可以首尾连贯,前呼后应,彼此顾盼,构成统一整体。整幅作品以牛为表现对象,无背景衬托,造型准确生动,设色清丽古朴,渲染有别。画面层次丰富,达到形神兼备的意韵,把牛吃苦耐劳、朴实无华之品性发扬光大。有的色泽金黄,炯炯闪烁;有的色彩斑斓,黑白相间;有的毛色淡雅;有的浓墨深褐……

    更可贵的是。画面完全以牛为表现对象,在那个时代,以牛人画有着非凡的意义。如果不是对牛的造型描绘有完全的把握,是万不敢大胆绘牛的。

    在技巧的运用上。作者选择了具有块面感的线条去展现牛的强健而行动迟缓的特点,可谓独具匠心。其线条排比装饰笔力千钧,在展现方面有着更多的心思,由于五牛姿态虽有不同,但在审美趣味上,是同样的生抽与厚重。并以多种色彩表现五牛毛色,敷色轻淡而沉着,具有一种厚实感。“点睛”是牵动全局的关键,画家着重刻画牛的眼睛,将牛眼适当夸大,五生都目光炯炯,使它们鲜明地显示出各自不同的神色。通过微小细节的刻画,达到了一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这样一来,牛既温顺又倔强的性格就表现出来了,观者能感觉到这五头牛也和人一样,有自己的内心世界。《五牛图》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堪称“镇国之宝”,无作者款印。却有赵构等14家题记。元代大画家赵孟题“五牛神气磊落,希世名笔也。”

姚世钰、金农

项元汴

乾隆

    上有元赵孟頫、孙弘,明代项元汴,清代金农等人的题跋和收藏印章,也有宋徽宗赵佶和清高宗弘历的御宝和手书,尾部宋徽宗的御印虽然已模糊不清,但宋徽宗瘦金体手书题跋却清晰可见。

赵孟頫

《五牛图》流传

    《五牛图》的早期流传不详。北宋时,可能征入过内府。据明人汪珂玉《汪氏珊瑚网》载,他收藏此图时,图上还有“徽庙金书标题”。但后人并没有见过徽宗题签。不知道是这一题签丢失了,还是被人有意割掉了。此图是否进过北宋内府也就成了一个谜。南宋时,《五牛图》一度流入高宗赵构的御府。图上“绍兴”“睿思东阁”印即其时所钤。元时,《五牛图》流落民间,初为赵伯昂所获,再为大书画家、鉴藏家赵孟所得,“神气磊落,希世名笔”的题跋,表现了赵孟对《五牛图》的高度赞誉。延祐年间(1314-1320)《五牛图》被征入宫。明代,此图流入民间,先后为项元汴、汪呵玉等所有。清乾隆时,《五牛图》第三次征入内府,著录于《石渠宝笈》,从此藏宫中一百余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五牛图》遭洋匪劫掠,辗转流出大陆。新中国成立后,由政府出资,将此图从香港购回,交由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五牛图》寓意

    关于《五牛图》的寓意,历来说法不一。实际上,联采韩滉的生平,显然是作为“礼失而求诸野”的一个风俗题材。作为一位官僚士大夫画家,能够摆脱当时风行的艳冶多靡或消造出世的艺术空气的影响,敢于直面凡鄙的现实生活,这种精神比之他的笔墨造诣,应该是更值得加以称道的。

    《五牛图卷》是唐代韩滉创作的黄麻纸本设色画。横卷上画了五条神态、性格、年龄各异的牛。拖尾的后纸上有赵孟頫、孔克标、项元汴、乾隆帝、金农等自元及明至清十四家题记。此卷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少数几件唐代传世纸绢画作品真迹之一,也是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

《五牛图卷》

    《五牛图》是目前所见最早作于纸上的绘画,纸质为麻料,具有唐代纸张的特点。图画五牛,形象不一,姿态各异,或行或立,或俯首,或昂头,动态十足。从右至左,首匹为棕色老牛,描绘成一边咬着东西一边在杂木旁蹭痒痒的情状,意态悠闲;次为黑白杂花牛,身躯壮大,翘首摇尾,步履稳健;第三匹为深赭色老牛,筋骨嶙峋,纵峙而鸣,白嘴皓眉,老态龙钟;第四匹为黄牛,躯体高大,峻角耸立,回首而顾;第五匹牛,络首而立,体态丰厚,凝神若有所思,双眼流琢出倔强的个性。

    其中一牛完全画成正面,视角独特,显示出作者高超的造型能力。作者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牛的骨骼转折,筋肉缠裹,笔法老练流畅,线条富有力度和精确的艺术表现力。牛头部与口鼻处的根根细毛,更是笔笔入微。每头牛皆目光炯炯,作者通过对眼神的着力刻画,将牛既温顺又倔强的性格表现得极为传神。作品完全以牛为表现对象,无背景衬托,造型准确生动,设色清淡古朴,浓淡渲染有别,画面层次丰富,达到了形神兼备之境界。以牛入画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传统题材之一,体现了农业古国以农为本的主导思想。韩滉任职宰相期间,注重农业发展,此图可能含有鼓励农耕的意义。《五牛图》是其作品的传世孤本,也是为数寥寥的几件唐代纸绢绘画真迹之一,因此不论其艺术成就还是历史价值都备受世人关注。

乾隆帝題:興託春犁

乾隆帝题记:

    唐史称韩滉与宗人干(韩斡)相将名画录,谓马牛虽目前之畜,最难为快,滉能曲画其妙。今观此图,益信顾《宣和画谱》载滉画有《阙牛归牧》诸图,即赵吴兴跋中所列。亦尚有四图乃《石渠宝笈》鉴藏。惟《丰稔》一图,近年秋甫得此卷耳,名迹良足,供几暇清赏。要惟寓意,而不留意,岂以罗致为贵耶。乾隆壬申嘉平朔御题。

    一牛络首四牛闲,弘景高情想像间。舐龁讵惟夸曲肖,要因问喘识民艰。乾隆癸酉御题。

赵孟頫题跋:

    余南北宦游。于好事家见韩滉画数种。集贤官画有《丰年图》、《醉学士图》最神。张可兴家《尧民击壤图》。笔极细。鲜于伯几家《醉道士图》与此五牛皆真迹。初。田师孟以此卷示余。余甚爱之。后乃知为赵伯昂物。因讬刘彦方求之。伯昂欣然辍赠。时至元二十八年(辛卯,公元一二五一)七月也。明年六月。携归吴兴重裱。又明年。济南东仓官舍题。二月即望。赵孟頫题。

    右唐韩晋公五牛图,神气磊落,稀世名笔也。昔梁武欲用陶弘景,画二牛,一以金络首,一自放于水草之际,梁武叹其高致,不复强之,此图殆写其意云。子昂重题。

    此图仆旧藏,不知何时归太子书房,太子以赐唐古台平章,因得再展,抑何幸耶!延祐元年三月十三日,集贤侍读学士正奉大夫赵孟頫又题。

    韩滉《五牛图》的流传沿革,根据画卷上的诗文题跋等可知曾流入南宋内府,元代时经赵伯昂、赵孟頫、元太子等人之手,明代项元汁等收藏过,入清,曾藏于浙江桐乡汪氏求是斋,金农曾两度观赏《五牛图》,最后一次是在乾隆十一年(1746年)十二月。此后《五牛图》流入清宫。清朝末年,画作被转到中南海瀛台保存,1900年,八国联军洗劫紫禁城,《五牛图》被劫出国外,从此杳无音讯。

    《五牛图》几经辗转,被香港企业家吴蘅孙买下。20世纪50年代初,吴氏企业濒临破产,吴薪孙自知无法再完好地保存这幅名画,便忍痛决定出售《五牛图》。消息传出后,周恩来总理收到一位爱国人士的来信,信中说,唐代韩滉的《五牛图》在香港露面,画的主人要价10万港币,自己无力购买,希望中央政府出资尽快收回国宝。周总理立即给文化部下达指示,鉴定真伪,不惜一切代价购回,并指示派可靠人员专门护送,确保文物安全。文化部接到指示后,立即组织专家赴港,鉴定《五牛图》确系真迹,经过多次交涉,最终以6万港元成交。名画虽然回归祖国,但经历了颠沛流离,画面上蒙满了尘垢,伤痕累累,更有大小洞蚀数百处。1977年1月28日,《五牛图》卷被送到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厂,由裱画专家孙承枝先生主持修复。经过淋洗脏污,画心洗、揭、刮、补、做局条、裁方、托心等步骤,接着补全了画心破洞处的颜色,再经镶接、覆褙、砑光等,以宣和式撞边装裱成卷。八个月后,验收的专家组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图卷在补配处全色及接笔不露丝毫痕迹,与原画保持了统一,裱工精良,裱件平整、美观,达到了较高的装裱修复水平。

唐郑国公韩滉朝服像(宋程怀立绘)

    韩滉(723—787年),字太冲,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贵胄和著名画家,官金紫光禄大夫、左仆射同平章事,德宗(李适)朝历任宰相、浙东西两道节度使,封晋国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