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写作89】大人物,小故事,令我们受益匪浅

 风铃花开 2022-01-18

12月30日 周四 阴天

  冬日好读书,读书自取暖,读大人物的小故事,令我们受益匪浅。

(1)梁漱溟的善良

一日,梁漱溟在街头闲走,看见一个拉人力车的白发老头,十分吃力地往前拉车,而坐车的人却拼命地喊:“快点!快点!”老头一急就跌倒了,白胡子上都沾满了血。梁漱溟很气愤,想找坐车的人理论,又怕因此而耽误了白发老人那点微薄的收入。这件事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刺激,他站在那里,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从此,梁漱溟终身不坐人力车。
20年代,梁漱溟讲演《人心与人生》,要收点费,听者每人一元。这个点子是他自己想出来的。他认为,收一点费的目的“是真想让人来听,或因为花过钱而才会注意听,否则,不免有人随便入座,并不是真有兴趣听。”但是,他又恐怕有的学生没有钱就不来了,他马上又想了一个法子,说没有钱的可以写信给他,他可送上一张听课券。一个叫唐君毅的学生因为别的原因没去听课。某天晚上,他收到了梁漱溟托别人带给他的五元钱,因为梁漱溟怀疑唐是没钱才没去听的,事后,唐君毅觉得很对不起梁老师的厚爱。
梁漱溟是我们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哲学家,而且也有着“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他的善良与仁爱,更是令人称颂。
 (2)在家里上大学的陈忠实

那一年,他高中毕业,就回家种地了,村里人不明白:这书岂不是白念了?用他自己的话说:当时,我是村里一个念书无用的活标本。
不管别人怎么看,他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的热爱,那就是坚持文学创作。他决定用四年的时间写作,如果发表作品,那就相当于大学毕业。
他白天在地里干农活,晚上在灯下坚持读书学习。那些个夜晚,陪伴他的是,一部部中外文学作品,比如《静静的顿河》《悲惨世界》《牛虻》等等,在这些名著中,他汲取到了丰富的文学营养,慢慢的,他开始把身边的故事变成笔下的文字,一次次投稿,换来的是一次次的退稿,可是,这并没有打击他的积极性。
终于,两年之后,那篇《夜过流沙河》被《西安晚报》刊登了!之后,他的作品开始在国内许多报刊发表。
多年之后,著名的大作《白鹿原》诞生,他就是我们永远仰慕的文学大师陈忠实先生,他对文学的热爱,以及孜孜不倦的耕耘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3)被人喝倒彩的单田芳

那一年,团里说书的回家过年,为了凑数,他硬着头皮上了台,听众一点都不友好。
报幕员刚说出:下面有请著名评书演员单田芳给大家说一段《大明英烈》。”台下哄堂大笑,还有几个人鼓倒掌。他有点虚:我这还没登过台呢,算哪门子的著名演员?
但是,他并没有退缩,既然已经登上台了,那就背水一战吧。他把醒目“啪”的一拍字,接着,字正腔圆,滔滔不绝地往下讲,没想到,讲了十几分钟,台上响起了掌声,还有听众的笑声。他这才心里有底了!连着一口气说了两个多小时。
这件事之后,单田芳老师成为了正式演员。但是,听众的起哄和倒彩声时不时在他耳边响起,为了对得起这个正式演员,他在自家桌子上竖起一面镜子,对着镜子说书,塑造和纠正自己的口型,表情,动作,几十年如一日。
1990年,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播出了他的长篇评书《百年风云》之后,他的名字家喻户晓,成为了真正的表演艺术家。
2012年,单田芳老师获得了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被别人喝倒彩没有关系,关键是自己要不断成长,实力是练出来的,不是别人捧出来的。
(4)汪曾祺与“无事此静坐”

少年时代的汪曾祺,暑假一定是在外祖父家里度夏的。
外祖父家的房子特别多,有几间空房一直没有人住,是专门招待客人的,可是,客人很少来。房子的客厅里则摆着木榻,漆桌和藤椅,外祖父待客常在这里,一般人很少在那里坐着。
在客厅的南墙上挂着一条横幅,上面写着五个正楷大字:“无事此静坐”。
就是这五个大字,汪曾祺一直铭记在心,他也说不上来有什么哲理。他喜欢这五个字,就常常拿一本闲书,悄悄走进去,一看就是半天的光阴。等到他大了之后,他才知道了,这是苏东坡的诗句,下一句是:一日当两日。
汪曾祺曾经这段在祖父家的影响,渐渐迷恋上了“静”。诸葛亮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静不下来,就会心浮气躁,心若浮躁,什么事都干不成。汪曾祺经常会写到静:“静不是一味地孤寂,不闻世事。我很欣赏宋儒的一句诗: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唯有静才能观照万物,对于人间生活充满盎然的兴致。静,是顺其自然,也是合乎人道。对我来说,无事此静坐,应该是最佳的人生状态和处事方式吧!”
世界是喧闹的。我们无法逃到深山里去,唯一的办法就是闹中取静。静,是可以锻炼出来的。古人云“习静”。他在张家口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院所劳动,和三十几位农业工人挤在一屋,他他吵吵闹闹,打锣鼓唱山西梆子,他能做到心如止水,照样看书,写文章。
后来,回到家中,他养成了静坐的习惯。早晨泡一杯茶,点一支烟,坐在坐在沙发里,坐一个小时,一些故事,一些声音,一些颜色,一些语言,一些细节,就会清晰起来,很多散文就是在清晨静坐之后诞生。
他特别欣赏齐白石老人的一句话“心闲气静时一挥”,这也是创作时最好的状态。
人在世上,烦恼多如发丝,难免有时会“心里长草”,学学汪老的“无事此静坐”,让自己安静下来,观照自己的内心,梳理思想的羽衣,陪伴自己的灵魂,心静则安,安之若素,愿我们都能拥有安静的力量,无惧无忧度一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