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根藤:东方人的和合图腾

 窗前有树905 2022-01-18

2022-01-18 08:40:59  来源:中国台州网-台州日报   作者:胡建新

▲齐召南故居堂门

▲天台山一根藤艺术馆“葫芦宝瓶”挂屏

▲天台县博物馆髹金“一根藤”七帐床

制图

凿孔

锯榫头

依图拼条

▲一件普通的“一根藤”成品需要29道以上的工序才能做成,以上为部分有代表性的工序。

“一根藤”制作技艺,伴随着我国古老的木作工艺,经过较长的历史演变而来。

木作工艺,可以追溯到六七千年前,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工艺。天台,于三国时期立县,汉朝以前的天台山就存在山越人文化。

唐代武则天将佛教中的符号“卍”定音为“万”,意思是“吉祥万德之所集”,从此不再为佛教专用,而广泛地被世间所用。于是,深受佛教文化影响的天台人,便将“卍”字符运用到了木花窗、大床上,表达了人们对吉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

到了宋元时期,民间木作工匠也对木窗装饰进行攻关创新,在天台寺庙、住宅的门窗等家具“拷条”时,于原有直框木作工艺基础上,将条与条交接处的直角改为“外崴”。如此一来,被做成的“卍”字纹图案看来柔和、流畅。这样既以“卍”字纹作为基本线条,穿插连接,自成一体,还进行了如意纹等吉祥图案的设计制作,形成了早期的“一根藤”。

进入明朝,“一根藤”制作技艺臻于完美。相传万历年间,曾督造紫禁城皇极、中极、太极三大殿的工部侍郎张文郁,在天台自家造房子时,将崴角工艺由“外崴”改良为“里外崴”,并启发工匠把中国体现“福禄寿”传统吉祥意义的图案融入门窗之中。这位任职工部侍郎的建筑设计专家张文郁,学识渊博,诗文书画样样精通。他将家族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美好祈愿永远地留传给后人,寄寓到天台山“一根藤”工艺的设计与制作上,并将它推向了艺术的巅峰。

明清以来,“一根藤”常用的吉祥图案逐渐发展到上百种,有“花瓶插戟”“狮子嬉球”“葫芦宝瓶”“蝴蝶双飞”“凤凰展翅”“鹿衔灵芝”“如意纹”“蝙蝠纹”“万福纹”“寿字纹”等,并运用借代、隐喻、比拟、谐音等表达和合美满的寓意,既具有审美价值,又寄托了天台人美好的情感。

天台山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著称,天台山文化与儒家文化结合,诞生了中国最早的“四民皆本”论;与道教文化的和合,诞生了中国道教南宗;与佛教文化结合,诞生了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宗派;与儒、道、释三教文化的和合,诞生了“三教合一,万善同归”的和合理念。“一根藤”在发展过程中,形状上吸取了天台山上“藤”的勃勃生机的无尽蔓延,文化内涵上吸取了天台地域佛教的生命轮回、法华三昧,道家的天人合一、阴阳和合,最终通过精美绝伦的工艺展现出来。

工艺:

“一根藤”是这样炼成的

与其他地区的软条采用整体设计、线锯镂空、雕刻成形的加工方式不同,“一根藤”制作工艺需要深厚的思想文化底蕴,独树一帜的设计思路和扎实的美术功底,质地上好的木材,扎实的木工基础,分毫不差的制作技艺。

制作“一根藤”一般取韧性较强的木材为首选原料,如紫光檀、紫檀木等名贵木料,这些木料质地好,韧性持久、不开裂、不变形,不虫蛀。所用木材,砍伐时间不能是春天,春天要蛀虫,必须是头年砍伐的过夏木材,最好是杨梅成熟后到冬至前这段时间。“一根藤”有着丰富的榫卯结构。一谈到木作工艺,绕不过榫卯结构,榫卯起源于距今约7000年前的河姆渡时期,历史比汉字还要悠久,人们称之为“中华瑰宝”。榫卯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他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叫“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叫“榫眼”“榫槽”)。“一根藤”用到夹角榫、半夹角榫、方夹角榫、平肩榫、中出飞切榫、钝角榫、锐角榫、钝角猪脚钳、锐角猪脚钳、夹角暗爪、弯料双夹角、燕尾榫、十字交叉榫、二条交叉榫、夹角半直榫、圆攒边打槽、楔钉榫、催销节榫等20多种,堪称集中国榫卯之大全。例如,“一根藤”“福禄寿”家用屏风,由500多根木条组成,均用各类不同的榫卯结构予以连接。

“一根藤”除了榫卯结构丰富之外,最为特殊的地方在于条子。条子起源于飞来股(一段一段的条子),后来发展到单股相连、互相穿插,慢慢地把生硬的直线条子直角改为内外圆角(后称“里外崴”),部分直线条子变成曲线、弧线(后称“天台藤条”“软条”),连接成吉祥图案,伸屈自如,刚柔并济,生机盎然,生生不息,九九归一,复始和合,最后形成坚固、耐用的“一根藤”。由于它系天台民间工匠独创,所以俗称“天台软条”,又称“软藤拷条”,与“东阳雕”齐名。

“一根藤”里外崴嵌吉祥图案最为复杂,这种条子外围要和方形框紧贴,里面要与不规则的图案框契合,动物的形体要一线贯始终,既要形象又不重复,还要左右上下对称,图案要大气,间隔要疏密有致,弧线要自然流畅,榫卯要分毫不差,交口要细腻清晰,线条粗细均匀,还要柔韧有力度,每幅都自成一体,不与同类“一根藤”图案相似。

“一根藤”是力学与美学的结合作品,制作难度高,流程十分繁复,是一桩细致活儿,一件普通的“一根藤”成品至少需要29道工序才能做成。先根据图案确定挡数,明确条子和空挡的尺寸;然后绘制实样,取材、落墨、大锯剖料、烤料、截料取条、捉样、划墨、除榫头、腰墨、分条、刨条、过墨、凿孔、腰夹角、分节、采里圆、锯榫头、凿夹角;接着依图拼条(从里到外),即依照实样图,利用榫卯结构把条拼接成整个图案;最后锯外圆、修边角、修交接、条铲圆、条背面修平、兜框、刮磨、磨光等。其中最难的是榫头的衔接,弯曲度大的回弯往往需要五六个榫头。一幅牢固坚韧且富有美感的“一根藤”就诞生了。

用途:

何止是实用的家具

“一根藤”实用性与审美性互相兼容。这种工艺一般运用于祠堂庙宇的门窗、屏风,大户人家的婚床和门窗,普通家庭因条件限制,只在桌凳、洗脸架、镜框等家具某个部位用“一根藤”加以点缀。但这些实用的家具背后,还寄寓着主人家的美好愿景。“一根藤”应用于窗户较为常见,有墙窗,还有堂门上的窗户。通常用于寺庙大殿或大户人家,尤其以堂门最能代表工艺特色。现天台县保存下来的代表作品有:张文郁故居的明代书房扇门,天台博物馆的清代堂门六扇、城关赤巷赵氏民居的清代堂门、五关里古民居的清代花窗、南屏乡郑氏古居的民国堂门、国清寺三圣殿的民国堂门等。堂门上运用“一根藤”,既有遮掩和透风、透光的作用,同时也是用来寄托人们美好愿望的艺术作品。其图案大都寓意家族福寿常驻、事事平安如意,也有少量表现忠孝文化、兄弟互帮友爱等图案。

以天台老城内五关里齐召南故居堂门为例,其顶窗四周是如意草龙纹,中间是如意形浮雕博古图案;堂门主窗靠中间两扇,四角皆是镶嵌蝙蝠(与“福”谐音),上下是寿字图,中间是狮子(与“事”“嗣”谐音)捧绣球,绣球也是“寿”字形;堂门主窗旁边四扇,四角也是镶嵌蝙蝠,上下左右都是如意纹,中间是花瓶(象征平安)插戟(“戟”象征吉祥)图案。又如国清寺三圣殿“一根藤”堂门,以“卍字纹”为基本图案,中间穿插成“花瓶”图案,“瓶”谐音“平”,寓意“事事平安”“国泰民安”。至于邀请了哪位工匠制作,史料无明确记载。墙上的窗户,以北京故宫内的储秀宫为例。这座宫始建于明代,明清作为后妃居住之地。宫内的东次间及东里间窗屏部分,均运用了天台“一根藤”工艺,其主要图案由“卍字纹”“寿字纹”组成,取“福禄寿”之意。

价值:

“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先秦著作《考工记》曾道:“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此话是说,造物应该顺应天时,适应地气,材料上佳,工艺精巧,只有符合了这四项条件,才能制造出精良的器物。

“一根藤”工艺,是一门技术难度非常高的手工活。掌握这门工艺的,都是木工群体中的佼佼者,他们会一般木工的活计,但一般木工不会制作“一根藤”。

由于难度系数高,“一根藤”工匠在社会上属于“金领”阶层,收入是普通木匠的数倍,一个工匠的收入可以养活全家人。但也正因为制作难度大,这个群体一直处于小众地位。

“一根藤”制作技艺,作为天台最富有特色的产业之一,曾支撑了当地一部分人的生计。据有关资料记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天台县有数百人从事这项技艺,大大地促进了家具、木雕、漆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天台的经济发展。

同时,作为地域特色与地方产业融合的产物,“一根藤”融合了天台山儒释道文化的元素和精髓,它的每一根木条都是有感情的,它们首尾相连,相互表达着团圆和合的意象。为此,“一根藤”被誉为和合文化的物化图腾,成为天台山和合文化的象征。

作为天台山和合文化在民间世俗化的典型代表,“一根藤”从一定程度上还优化了天台地区人们的精神风貌,促使天台人践行“人与自然”“人与人”“身体与心灵”等诸方面的和合,进而推动天台山成为和合文化示范基地、交流传承基地、中华和合文化之乡!

(图片由天台和合人间文化园提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