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一位终身学习者,都要阅读这篇文章

 淘沙金 2022-01-18

编者按


如果让我们说出在过去的100年里,人类社会在哪些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许每个人都可以说出很多;而如果让我们说出在过去100年里,人类社会在哪些领域几乎没有发生变化,那么教育无疑是其中的一个。如果跟100年前的学校教室相比,如今的教室里除了电子设备变多了,座椅更舒适了,恐怕没有太多其他的变化。

现在主流的学校教育体系诞生于大工业时代,初衷是为快速发展的大工业体系高效率地批量培养掌握标准化知识的劳动力。对于学习的理解,对于教育的目的,对于知识的构建,我们或许早就应该变换新的路径,比如社会化学习这个概念最早是顾远于2016年在北京大学的一次演讲里提出来的,今天已经成了中国教育创新领域一个日常词汇。

顾远指出,“学习在窗外”“他人即老师”“世界是教材”——我们要打破学习的时空限制,打破“教”和“学”的二元对立关系,如果说过去教材就是我们的全部世界,那么今天,全世界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教材。终身学习的教育,就应该是一场“无限的游戏”。

《教育3.0,从“有限的游戏”到“无限的游戏”》

演讲:顾远

中国教育创新领军人

群岛教育创变者社区创始人

来源:CHEERS2022湛庐年度大会

01

文章图片2

各种教育创新的实践产品层出不穷,但是从整体而言教育依然遵循着旧有的范式。范式指的是一个领域里,人们对现实的基本假设。这些假设就隐藏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成了我们思考和行动的默认前提,并进而塑造了整个领域的基本形态,影响了它的发展方向。

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范式和大工业体系背后的运行逻辑高度拟合,它其实暗含了4个假设:

第一,教育等于学校教育

第二,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传递学科知识

第三,教育的方式是教师作为知识权威进行灌输,而学生大量、反复地训练

第四,教育的评价方式是标准化的考试

一旦意识到主流教育是基于这样的范式,我们就会理解为什么教育的过程和标准化的大工业生产作业方式如此类似,就会理解为什么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层层淘汰的过程,在标准化考试中胜出的小学生才能进入好的初中,在标准化考试中胜出的中学生才能进入好的大学。于是我们就会理解,为什么只要底层范式不发生变化,那么很多所谓的教育变革就只能是形式。

现在很多学校已经知道要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要让学生接触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可是如果底层范式不变,就会出现这样荒唐的一幕:一边是带着孩子们阅读经典著作《小王子》,一边是用标准化考试来测验他们“小王子去过哪几个星球?”

归根结底,今天教育问题的症结在于用19世纪的体制,教授20世纪的知识,让学习者去应对21世纪的挑战旧有范式下的教育,只是一场有限的游戏

文章图片3

美国哲学家詹姆斯·卡斯(James Carse)写过一本非常有影响力的书《有限与无限的游戏》(Finite and Infinite Games)。

文章图片4

卡斯用“游戏”这个词泛指人类的一切活动,他在书里把两种性质的活动做了充分的对比,我们不妨从这个角度来解读一下教育这场“有限的游戏”:清晰不变的规则,评判输赢的标准,并且这些规则和标准都是由外在来制定的。学习者只能被动地接受安排,又怎么可能成为一个自主的学习者呢

有限的游戏中有固定的角色,每个角色都按照外在规定的角色要求去行事,于是老师作为知识的唯一权威就负责教,而学生除了考试要考的内容,其他知识也都认为不值得学。

有限的游戏的目的是要决出胜负,那就必然有胜利者和失败者,有主角和配角。在有限的游戏里,一旦胜负已定,游戏就结束了,所以很多学生会在高考结束时把课本撕得粉碎。还有很多人会戏称这辈子最有学问的时候,就是高考前的那一天。如此一来,我们又怎么可能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呢?

文章图片5

无限的游戏则相反,没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目的就是不断延续游戏,游戏的参与者各有所得,无所谓谁输谁赢。在无限的游戏中,无论是发生的时间、空间还是评判的标准都不是外在界定的,而是游戏的参与者自己根据实际情况,根据自身的需求来设定的,而且还可以随着游戏的进行做出相应的调整。游戏参与者的角色也不是固定的,而是多变的,并且一个人可以承担多个角色。

文章图片6

目前教育领域各种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和变革,总体而言都是在把教育从有限的游戏变为无限的游戏,我将这个过程称作教育的进化,从教育的1.0形态逐渐进化到教育的3.0形态

文章图片7

02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不可能在产生这个问题的原有框架中被解决。人类在每一个领域的重大突破,都源自对该领域原有范式的突破,从教育1.0到教育3.0的进化,便是这种范式突破的结果。教育3.0的范式包含了以下4个对教育的新认知,正是这些新的认知,使得教育越来越多地呈现出无限的游戏的特征。

第一个新认知,教育是一件错综复杂的事情

文章图片8

如果教育只是灌输信息那么简单,那在谷登堡发明印刷术之后,教育这件事情就可以终结了。事实上影响教育的因素非常多,而且彼此之间会产生相互作用,指望某一类教育机构、教育产品或者教育技术能系统性地解决教育的问题,只会是一种理性的自负。教育必然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事实上在教育的进化过程中,社会化学习的程度也会越来越高。

社会化学习这个概念,最早是我2016年在北大的一次演讲里提出来的,今天已经成了中国教育创新领域一个日常词汇。我把它概括为三句话:

第一,学习在窗外。打破学习的时空限制,学习不再局限在学校里,不再局限在学龄阶段。

第二,他人即老师。打破“教”和“学”的二元对立关系,重构教学过程中的关系,同时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第三,世界是教材。学习的内容不再限于教科书上的知识,真实世界里的各种事物都可以作为学习的素材和对象。如果说过去教材就是我们的全部世界,那么今天,全世界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教材。

第二个新认知,教和学要被重新定义,两者的界限会被打破

文章图片9

过去,学习被理解为纯粹的单向输入,而现在,学习正逐渐变成一个输入、创造、分享的综合体验。学习不再是简单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某个知识点无论对人类多么有意义,只要它不能够和学习者产生连接,就很难唤起学习者的学习热情。

今年我在湛庐领读过一个精读班,读的是哈佛教育学院教授戴维·珀金斯(David Perkins)的那本《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这本书里提到,在基础教育阶段,真正值得学习的内容应该是有生活价值的,也就是能够与学习者在生活中面临的真实需求和挑战相呼应的

同时,在一个意义建构的学习网络中,一个学习者的输出,也就可以变成其他学习者的输入,从而形成一种相互的学习关系。卡斯在他那本书里说到,无限的游戏就像语言的学习者,一边学习语言,一边也在创造和丰富语言。无限游戏下的教学过程中,知识的学习者也在一边学习知识,一边创造和丰富知识。事实上,这种协同共创正是今天知识产出的主要方式。

第三个新认知,教学将以分布式的方式在不同场景下发生,在无限的时空下发生

文章图片10

在有限的游戏里,时间是被外界定义的,它规定了每一个人的人生标准历程,以及每一个人在每一段历程里必须要做的事情。我们每个人都是先上学、再工作、再养老,可是这样的人生历程真的天然如此、理所应当吗?不是,它其实只是一种社会建构,它是可以打破的。

对于把学习和成长当作无限游戏的人来说,每一个时间都可以是一个新的开始,任何时候开始学习一个新的知识都不会太晚,学习不是被别人规定的,而是自己需要且想要做的事情。学习者不再严格地划分工作时间、闲暇时间、学习时间,也不会再区分课外读物和指定读物。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第四个新认知,好的教育以成长和发展作为根本目的

文章图片11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体系的激励方式要么是利诱:“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要么是恐吓:“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工作就要被人工智能抢走了。”

事实上,教育有且只有一个目的——支持人的成长和发展

作为无限游戏的教育并非没有竞争,但竞争不是为了区分输赢,而是作为一种发展的手段,因此也不会以分数为唯一的标准,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一方面展现自己的优势,永远不会在个人成长和发展这场无限的游戏中出局。这样的教育也并非没有评估,但评估很少会以标准化考试的方式进行,更不是为了筛选和淘汰,而是为了支持学习者更好地成长。

03

教育从有限的游戏到无限的游戏的进化,正在全球范围内发生。比如学制,“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被很多人认为是天经地义的,其实这样的学制不过是100多年前才诞生的,完全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以色列是全球科技和创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那里的高中生毕业后要先服兵役,掌握了很多实用技能后,再去全球旅行,思考人生,之后才选择大学的专业去就读。

斯坦福的开环大学(Open-Loop University)也是类似的尝试,学生入学的年龄不受限制,本科从4年改到6年,不需要连续读完,中间可以去工作,也可以去其他地方以其他形式学习,没有规定的毕业时间,也没有限定专业,这就意味着旧有范式下的概念如“同班同学”“某届校友”等就不复存在了,有的只是一个个互为师长的学习共同体。

文章图片12

越来越多的评价标准也正在涌现,开放数字徽章运动正在很多国家兴起,通过一个开放的架构学习,在不同的教育机构,包括很多社会机构里的学习经历可以获得认可并被公开展示,就能清晰地看到一个人的学习和成长路径,从而打破学校对学习和评价的垄断。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剧院、公园等公共机构,以及更多的企业、专业人士、家长、社区居民等开始越来越深入而主动地参与到教育中来。

2019年底,我所在的群岛教育创变者社区发起了一次学习项目,组织了24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者,他们以学习者的身份亲身尝试探究式学习的魅力。学习的主题是每个人自行决定的,他们相互结成小组,设计自己的学习节奏,包括探访的路线、学习的方式,再把各自的学习成果进行交流,从中又涌现出新的探究主题和持续不断的学习热情……于是,一场无限游戏的学习之旅,就这样真实地被这些教育者们感知到了。

我们把整个学习之旅记录了下来,做成了一部纪录片,叫《把一座城市变成一所学校》。

文章图片13

迄今为止,这部纪录片已经在全国各地展映了超过300场,由全国各地的教育者、家长、学校等自行组织放映并展开讨论,由此,也让更多的人切身体会到自主探究式学习的魅力。事实上,像这样把学习和成长变成一场无限游戏的教育尝试,并非最近才出现。从现在主流的学校教育诞生的那一刻起,这些教育尝试就一直伴随始终。

今年我应湛庐的邀请,参与翻译了一本教育著作《如何让孩子爱上学校》(Loving Learning)。作者是美国一所创新学校的校长,他在这本书里探访了全美几十所秉持进步主义教育观的学校,这些学校里的很多实践都呼应着我们谈到的教育3.0的范式特征,都是在探索作为无限的游戏的教育。

文章图片14

当人类进入德鲁克所说的知识社会,当疫情让每个人都切身感受到时代正变得越来越不确定,当内卷、双减让教育体制的种种弊端暴露无遗,教育,正越来越迫切地需要发生一场范式转变。

不管我们现在处在教育进化的哪个阶段,当我们开始对教育进行反思,不再把现有的一切当作理所当然,就已经迈出了从有限游戏向无限游戏的第一步,进而为教育的变革创造出无限的可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