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向经典致敬?李商隐以杜甫的风格和口吻写下的这首诗,读来让人感慨不已,他为何要这样写?

 小话诗词 2022-01-18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乌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

良马足因无主踠,旧交心为绝弦哀。

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

——崔珏《哭李商隐·其二》

公元858年,年仅46岁的诗人李商隐在荥阳去世,他的好友崔珏写下两首悼亡诗的《哭李商隐》。在其中一首中,崔珏说李商隐空怀凌云万丈的才华,但他一生的才华没有得到世人应有的赏识,他的胸襟和抱负也没有得到展示的机会。

崔珏的诗隐隐透露出没有平台让李商隐展露才华,施展胸襟和抱负

李商隐画像

李商隐,字义山,是晚唐有名的大诗人。他的诗歌辞采一流,精工富丽,韵调婉转蕴藉,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但是,李商隐去世后,文坛沉寂一片,没有人为他的死去感到惋惜,他没有得到赞誉,没有得到肯定。李商隐的诗也没有人转发评论,极少有人写诗文来纪念他,于是崔珏写下了两首诗情辞并茂的悼友诗,以纪念这位生前挚友。

在诗中,崔珏对李商隐怀才不遇、仕途坎坷的一生做了一个总结,并对友人的去世表达了沉痛的哀悼

李商隐是一代才人,他谱写的诗篇为晚唐沉寂的诗坛注入了鲜活的光彩,也为世人留下了传唱不衰的千古名句,他心灵善感,一往情深,他对爱情的执著,开创了诗歌的新风格、新境界,尤其是一些爱情诗与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读来扣人心弦。

感情深沉绵延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含蓄隽永、余味无穷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令人怅惘无限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时至今日,读到李商隐这样蕴含着温情的文字,依然能让人为之动容。

如果说李商隐只写出了这样朦胧美好的爱情诗句的话,那就太片面了,李商隐还写过大量的咏史诗。他以凝练的构思、精当的取材,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融合在一起。他用假想的叙事和抒情创作出带有虚构色彩的场景,突破了史实的局限,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持续前行的生命力

同时,李商隐将自己的感情和议论自然地寓含在鲜明的形象之中,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和深长的情韵,达到寓意的深刻性与形象的鲜明性、情感隽永音韵谐美,李商隐将咏史诗的艺术表现力提升了一个层次。

李商隐生活的年代,“牛李党争”激烈,他因娶李党王茂元之女而得罪牛党,期遭到排抑,仕途潦倒。虽然仕途上不是很如意,但李商隐与妻子始终恩爱有加,情笃意深。

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夏秋之交,李商隐的妻子染病去世,他万分悲痛。由于李商隐多年在外游历,夫妻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聚少离多,李商隐对于妻子怀有很深的歉意,而李商隐仕途上的坎坷,无疑增强了这份歉疚的感情。

妻子的离世,他的个人和家庭的处境都很困难,为了生活,他应节度使柳仲郢的邀请, 来到东川(今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担任柳仲郢的幕僚,开始了他的幕府生活。

四川三台县风光

这一年冬天,李商隐被派往西川执行公务,临行前在饯别的宴席上,李商隐就创写了一首有名的诗歌《杜工部蜀中离席》,原诗如下:

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
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
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乍一看题目,或许我们会感到茫然,试题中的“杜工部”指的是大诗人杜甫,李商隐生活的时代距离杜甫生活的时代已过去了八十多年,为何李商隐在临行饯别的宴席上,要提到杜甫呢?

原来李商隐写此诗时,他正在东川担任,节度使柳仲郢对他很照顾,让他暂时从妻子离世的哀痛中走了出来,但此时东川的蓬州、果州两地不安稳,地方上不断有摩擦发生,朝廷派军队平定边事。

连年来唐王朝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边事当中,李商隐身在东川,他目睹了当时的情境,对边事也是深有体会。

杜甫

这一情形与杜甫当年在成都时的情形是何等的相似。当年杜甫流寓成都时,曾得到朋友、也是时任剑南节度使严武的照顾,暂时摆脱了生活的困境,后来严武到长安任职,杜甫送别好友严武返回长安,还写下了有名的送别诗《奉送严公入朝十韵》。

可是好景不长,之后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宣布自己担任节度使,一度发生战乱。而当时给唐王朝造成重创的安史之乱也未平息,杜甫的处境真可以用内忧外患来形容。

多年后,当又一位诗人李商隐来到四川,他的耳闻目睹加上对国事的关心与担忧,他更加能体会到当年杜甫的心情和境遇了

所以李商隐在宴席上这首诗,它不仅风格上模拟杜甫,而且诗歌也以杜甫的口吻徐徐道来,就好像是李商隐代替杜甫所作一样,所以题作《杜工部蜀中离席》。

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过: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它的特点在于即景寓情,因象寄兴。李商隐的这首诗就将这一点体现的淋漓尽致

首联“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第一句道出了人生离别的常态,具有广泛的时代性。第二句是诗人对所处境遇的特写。在具有广泛时代性的背景中将离别写出来,以环境渲染此次离别的伤感,两相对照,更见离别时的伤感

这里除了深重的伤感和喟叹之外,还包含着这样的意思:既然离别是人生的常态,既然离别在所难免,那就不要有太多的伤感,以旷达的心态对待眼前的离别,这又何尝不好呢?

但诗人紧接着将笔锋一转,又说到了这离别是令人痛惜的。因为在这岁月不宁的的时候,即使短暂的分离,也是前途未卜,未知的事情也是难以预料的,这也就不能不令诗人产生离别的感伤了

清代诗人何焯读到这两句时说道:起用反喝,便曲折顿挫,杜诗笔势也。”这一见解是准确的,按照这样的体悟重读李商隐的诗歌,我们也能体会到诗歌中曲折顿挫、雄放的气势。而且诗句自然而然地引出诗人伤时感世的情怀,这样的写法能引起人们内心的强烈共鸣。

颔联“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诗意紧承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是非常写实的

“雪岭”指绵亘于今四川西北部的雪山,在李商隐所处的时代,这是边境地带,松州治今四川松潘县,在雪山附近,唐代在此地设置了松州都督府。“殿前军”指的是神策军,是唐代皇帝的禁卫军。

颔联两句,写的是这种真实的情形:远使好长时间也没有信息,也没有回来,可见当时的一些纷扰还没有得到解决。

这两句纵笔千里,气象阔大,有着如史诗一般恢宏的气势,诗句非常简洁地写出当时的真实情形,饱含着诗人对国事的忧虑

颈联“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诗人将视野拉回现实,由远而近地描写了饯别宴席上的情景。

“醉客”指饯行席上的醉者,在诗人眼中他们是如此的不同,诗人不失含蓄地写出了他们酩酊大醉的、不关心国事的情形。

这两句不但互相对仗,而且每句当中又自为对仗,试看“醉客”对“醒客”,“晴云”对“雨云”,这是诗歌中常用的“当句对”形式。这种手法始创于杜甫,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两句。

但这种手法在李商隐手中,才得到发扬光大,他将这种手法运用在诗歌的创作中,逐步得到完善。可以说这种“当句对”的诗歌创作形式始于杜甫,成熟于李商隐。李商隐本诗中的这两句,造句极为工整巧妙,而且富有音韵之美,读来朗朗上口

如李商隐《春日寄怀》中的“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就是这一手法的典型运用;他将这种手法发挥到极致的就是《当句有对》一诗,诗中的“池光不定花光乱,日气初涵露气干”,“但觉游蜂饶舞蝶,岂知孤凤忆离鸾”,是“当句对”中很有名的,也最富有代表性的了。

从文意讲,这两句又都语意双关:上句的“醉”、“醒”既明指饮酒而言,又暗指精神状态;下句的晴”、“雨”,是诗人借天气表露心迹。既然即将启程,这自然是席中人共同关心的,但同时诗人也借喻不安稳的环境,透露出诗人的无限忧虑与感慨。

此细细品味这两句,这与屈原《楚辞·渔父》中的“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诗意是很相似的。

与宴席上其他人的形象相比,诗人李商隐明显有些格格不入,他在为离别而感伤,他在为国事而忧心忡忡。此时此刻,有谁能够理解诗人忧国的心情呢,这些忧虑只能自己慢慢地体会了,他只能将满腔的忧愁浇注在一杯即将离别的酒中

尾联“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李商隐化用了汉代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典故,并一语中的地联系到了诗人所处的现实环境。

李商隐的意思是说,成都的美酒就足以伴人度过一生了,何况当垆卖酒的还是卓文君这样的美女呢?两句措辞深婉,表面看上去是赞美,实则是委婉的讽刺,而作者心情则极为沉痛。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字面上看,诗人看似是在宽慰自己,亦或是流露出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其实诗人的言外之意流露出来的却是对生活漂泊,忧思国事的沉重心情。

同时又是诗人对世事的悲切,诗人暗指的是这些在宴席上沉迷于歌舞酒气,不关心国事的人,这让诗人既感到悲切,又让他无言以对

宋代文人蔡居厚在《蔡宽夫诗话》中记载了一件诗坛往事:“王荆公晚年亦喜称义山诗,以为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惟义山一人而已。”书中还记载每当王安石读到李商隐的“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等诗句时,总会说:“虽老杜无以过也。

也就是说,在王安石看来,唐朝人学习杜甫而真正得到杜诗神韵的就只有李商隐一人而已。由此可见,李商隐的这些得到了后世的高度认可和赞誉

在这首诗中,李商隐将抒情、叙事与历史时代背景紧紧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首气势恢宏,情感深婉的作品。

从结构上来看,篇章错落有致与笔力苍劲雄浑有机结合;从风格上来看,明显与诗人描写爱情的“无题”诗不同,诸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无题诗是幽深晦涩的,是凄婉哀怨的,这首诗反而与杜甫晚年许多感慨身世时局的沉郁浑厚的七律如《恨别》、《登楼》、《秋兴八首》等诗很相近。

这是李商隐的一首向经典致敬,立意学习杜甫,深得杜甫诗歌“沉郁”神髓的作品。读李商隐的这首诗,我们能深切地感到流淌在字里行间的豪迈气概,我们也能体会到奔涌在诗歌中的家国豪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