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村风光清新自然,让人们流连忘返,辛弃疾却将乡村美景写进词中,他是如何描写的,寄予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小话诗词 2022-01-18

说到宋词与宋词创作者,真可谓是名家辈出,名作纷呈。其中有一位词人不得不提一下,他就是爱国词人辛弃疾。辛弃疾现存词有六百多首,不仅是现存词作数量最多的一位宋代词人,而且他的词作也是很有特色的

他的豪放词气象雄壮,如《破阵子》一词中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永遇乐》中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句,词人将爱国豪情和英雄气概融进词中,读来能给人带来强烈的冲击力,读来酣畅淋漓。

他的婉约词清新自然,尤其是一些其描摹乡村景物、体验乡村生活的作品,如《清平乐》中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玉楼春》中的“三三两两谁家女。听取鸣禽枝上语”等词句,富有生活气息和乡村生活情趣,读来倍感亲切。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评价辛弃疾的词作:“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突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可以说,辛弃疾以其多样的创作手法和艺术风格,让他的词作具有别开生面的特色。

在辛弃疾诸多描写乡村生活场景的词作中,有一首《鹧鸪天》的词非常有趣,这首词是他喝醉酒时候,题写在酒店的墙壁上的,原词如下: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

这首词有一条小序:游鹅湖,醉书酒家壁”小序说得非常清楚,原来是辛弃疾在游览了鹅湖风景之后,他的心情大好,在鹅湖风景区的一家酒店畅饮了一番,写下的这首词。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小词。借的什么样的景?词人描写得很具体,很生动。抒发的什么样的情?却并非字面所表示的那样简单。

开篇两句“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写的是春天的乡村恬静而又生机勃勃的景象。田野里开满了白色的荠菜花,家家户户的田地都耕好了,又适逢一场及时的春雨,这也正是春种的好时节,群鸦在新翻的土地上觅食。

“春入平原荠菜花”·词意图

词人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乡村早春时节的景象。辛弃疾就像一位在乡村写生的画家一样,几笔就将一幅写意的乡村早春图展现在人们眼前,乡野的春色在词人笔下生动传神

在开花的荠菜前,加上了“春入”二字,是词人对在乡村常见的荠菜花注入的感情,写“群鸦”也充满动态感的,这种动态的描写惟妙惟肖,将群鸦田间觅食的形态刻画地很形象,不是喧嚣得让人感到不舒服的形象,读来亲切自然。

在开篇两句的描写中,词人注入了浓厚的感情,他注重乡村的景色,他能抓住极富乡村场景的细节进行描写。词人注意和刻画这些细物细事,可见他游览鹅湖时闲庭信步的的状态。由此可见辛弃疾是一个热爱生活,并善于观察、善于捕捉的人

接下来两句“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大意是说,忽然之间刚才那令人心情舒爽的春色不见了,愁烦心绪染白了的头发,这样生机勃勃的春天也拿它没有办法,词句表面上说的是“白发”,言外之意是愁烦心绪的写照。

词人的情绪犹如早春时节不稳定的天气,乍暖还寒,说变就变,词人的情绪急转直下,这是为什么呢?“多情”二字不乏幽默,但这种幽默多多少少带有一点自嘲的味道,亦或说带有一点苦涩的滋味,因为“多情”二字是词人无可奈何的愁绪的写照。

词人的愁绪是什么呢?从小序“鹅湖,醉书酒家壁”这句话中,还是能看出一些信息的。只有看一下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就会知道,他居住鹅湖的时期,正是他被罢官落职,不得不退隐田园的时期。

词人的一腔报国热血无处挥洒,正所谓英雄无用武之地,这样清闲无为的生活显然与他平生的志向是不匹配的,所以词人的愁烦心绪就很好理解了

词人游览鹅湖,春光里生机勃勃的原野风光尽收眼底,由大好的春光再联想到自己的人生际遇,在正值有一番作为的年纪里,他不得已过起了闲居的生活,这与他的抱负大相径庭,一想到自己事业无成却华发早生,心中的惆怅便油然而生了。春天没有自己的份,而白发却偏偏多情纷至,这正是词人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

他一时忧愁涌上心头,只好到小酒店去饮酒解愁了。酒能消愁吗?词人没有进一步渲染,这一笔绘画作品中“留白”手法的运用一样,留给人们想象的空间。词人或许不想言明,或者词人认为没有必要说出,但这恰恰让这首词的艺术成分有了升华

鹅湖风光

因为从《鹧鸪天》这个词牌本身来说,上片的词调、格式与韵律是固定的。言不尽意,意不尽情,这样写的好处就是营造出了意犹未尽的艺术效果

所以早下片开头,乡村的景致又一次出现在词人的视线:淳朴的村民神态悠闲自在,他们将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俗话说得好,一年之计在于春,他们开始有计划地布置安排田地里的工作

牛栏左右的边角空地种满了桑麻,新蚕即将破壳而出,春耕已经结束,但春种还没有开始,这一段时间是村民们惬意的闲暇时光。不知谁家的年轻媳妇,穿着白衣青裙,趁着大忙前的这段闲暇时光,赶着去娘家探亲。

村民们神态悠闲自在,生活过得井然有序,牛栏附近的空地上也种满了桑和麻。春播即将开始,大忙季节就要到来,不知谁家的年轻女子,穿着白衣青裙,趁着大忙前的闲暇时光赶着去走娘家。

如果说开篇两句词写景是大处着眼,那么这几句写景则是近处落笔了,词人以工笔细描的手法将乡村闲适与古朴的情景一点一滴地描摹了出来

词人越是写得闲适、古朴,越会让人们联想到“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两句中所流露出来的烦闷,以及词人无可奈何的情绪。

词人并没有写自己,而是着力描绘了一个“无我之境”,但是字里行间处处都有词中人的形象,亦或说词人的影子,因为乡村的情景都是词人真切地体会到的,是他感官世界的外在体现,词人烦乱复杂的失意之情被这闲适之景衬托得更加突出了。

辛弃疾为什么对乡村风光情有独钟呢?解铃还须系铃人,词人在另外一首《鹧鸪天》词中,给出了答案,说出了他喜爱农村的原因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词的上片主要是写近处的自然风光,词人似乎是在欣赏一幅天然的乡村画卷,开篇二句写的是:田间小路边桑树柔软的新枝上刚刚绽放出嫩芽,东面邻居家养的蚕卵已经孵出了小蚕。

在描写桑树抽芽、蚕卵开始孵化时,词人用了一个“破”字,这是很传神的一笔,它写出了桑芽在春风的滋润下,逐渐萌发、膨胀,终于撑破了原来包在桑芽上的透明薄膜。“破”字不仅极具动态美,而且似乎能让人感到桑芽萌发时的力量和速度

桑叶

接下来两句写的是:平坦的山岗上长满了细草,小黄牛在哞哞地叫,落日斜照春寒时节的树林,树枝间栖息着一只只乌鸦。

“岗细草”和“黄犊”是相互关联的,黄犊在牛栏里关了一冬,春天来临,牛犊初见春草,欢快无比,它们尽情地在原野上感受着春光的美好。“鸣”字虽然是单纯的声音描写,但透过画面,我们依然可以想象到牛犊吃草时的得意神态与春日里欢快的形象

如果说上片是词人以画卷的形式带给人们的远距离的视觉享受的话,那么在下片的描写中,词人将镜头拉远,让人们近距离地欣赏乡村风光,词人还进一步地谈及到人事。

你看,青山远远近近,小路纵横交错,飘扬着青布酒旗,那边有一户卖酒的人家。“路横斜”三字,一笔就将视线拉开了,路对乡村人家来说,是村落与村落之间的联系,也是乡村与外界的联系。

生活在乡村的人们认为,由村落伸展出去的路,会给他们带来新的东西,所以词人对眼前蜿蜒于山间的路有一种特别的情感。

“青旗沽酒有人家”,横斜之路,去向不止一处,但词人的注意力却集中在有青旗标志的酒家上。山村酒店,这是一种很有特色的一种地方风物

这看似是闲来之笔,却是很有深意的。因为全词都在写乡村的自然风景,只有这句才写到人的活动,在写景的时候加入人的活动场景与情调,这样就打破了一味写景的单调。人的活动场景让乡村景色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眼前的乡村美景使他悟出了一种道理,在末两句中翻出了新意:城里的桃花李花最是害怕风吹雨打,最明媚的春色,正是那溪边盛开的荠菜花。

那散见在田野溪边的荠菜花,繁密而又显眼,像天上的群星,一朵接一朵地迎着风雨开放,生命力是那样顽强,好像春天是属于它们的,而城中的桃李则忧风愁雨,春意阑珊。

荠菜花的花瓣细小,没有鲜艳的颜色,浓郁的香味,在城市人眼里,一般是算不得什么花的。辛弃疾却偏偏热情地赞美这小小的荠菜花。

不仅是荠菜花,还有乡村的桑芽、幼蚕、细草、黄犊等等,在词人眼中,这都是新鲜的事物,是富有生命力的事物。这才是词人情之所至并着力渲染它们的原因

生长在城市里的、害怕风吹雨打的桃李,在词人笔下是有寓意的。在词人眼中,他们是这样的一类人:他们习惯了尔虞我诈、争权夺利,习惯于大言炎炎、夸夸其谈,却胆小怕事,一有事情,便推诿阻塞,没有担当,也没有责任感

辛弃疾是看不起这一类人的,他不想与他们同流合污,所以他离开了这一类人的圈子。他认为美好的春天在田野,在溪头,在那漫山遍野雪白的荠菜花中。

这首词通过写景和抒情,表现了辛弃疾罢官之后,闲居期间对乡村生活的的流连和赞美,以及对这一类人的批判,并由此把词的思想意义向着更深广处扩展。连同那出现在画面上山村茅店的酒旗,都体现了一种健康的审美观。

词中关于“城中桃李”和“溪头荠菜花”的对比,还含有对生活的带着理性的思考,词人把深刻的思想乃至哲理,与新鲜生动的艺术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给人多方面的感发和启迪。

荠菜花不怕风雨,占有春光,在它身上仿佛体现了一种人格精神。也可以说,荠菜花是词人自我形象的写照

辛弃疾这一首描写乡村生活的词作朴实浑厚,从语言到意境都有别于刻意剪红刻翠的纤柔婉约,可说是词苑里一朵鲜明素净、精神勃发的荠菜花了。

从这两首同调的《鹧鸪天》中可以看出,在辛弃疾认为:乡村生活纯洁、清新。在他闲居鹅湖期间,其实他已经置身于纯洁清新的乡村环境中了,却还要愁苦,那是另有其原因

辛弃疾平生最大的夙愿就是“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令词人魂牵梦萦的当然是壮美的万里江山与家国命运,这是辛弃疾真正关心的大事业。

辛弃疾写《鹧鸪天》的时候,正是他被排挤朝堂的时候,也是他离实现自己的生平抱负也愈加遥远的时候。他来到这里,不得已过起闲居的生活来,他怎能不愁苦呢?

所以,他不是不喜爱乡村,他也不是不喜欢春天,但乡村远离实现他夙愿的地方,春天也不能给他的抱负带来勃勃生机、带来新的希望。

可以这样说,这两首词都是辛弃疾借乡村景致,将词人内心的愁绪和苦闷倾吐出来,词人想用一生的时间和精力去实现他的抱负的迫切夙愿是溢于言表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