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这四年,你开始写了吗?

 新用户6326I9Ei 2022-01-18
一个没安排其他事情偶然闲下来的半阴的下午,和同一战壕的战友商量,要不,今天下午就憋一憋吧?

单位拟出书,多人都要出稿,且交稿时间就在这10天以内。虽两个月之前就知道了消息,一直在头脑中有点影像,闲下时也掠过一点痕迹,但好像一直没有寻到合适的角度,认真思考过,却思而未得。

几位同事曾电话交流写作角度,为此而说过几个方向和角度,但情况各不相同,所以不能随意跟风;也有几位同事已交稿,但是只敢点击接收,却不敢打开看,担心被别人的思路牵着走……

一直在考虑,始终未下笔。今年放假早,仿佛也为写稿留出了时间用来“煎熬”。

“慢炖的肉,更入味吧?”

都是憋,都是逼迫,不要指望写出来让别人修改,别人不能了解你的意图,一定要自己多次修改。校长在中层会上曾如此说,颇有同感。的确是要自己处理好,修改审核只是矫正句子不通顺这样的硬伤,至于选择材料,斟词酌句,确实只有自己能做到。

平生第一次为出书而写,不免有点儿紧张。平常都是为整理思路而写,为将来回忆的媒介而写,为有迹可循而写,但这一次,仿佛不能这样随意了。

其实,手边有一本一中的书,不敢看,怕受了影响,所以,还是先自己思考。

教育叙事,教育故事,教育日志,教育心得,课改,培训,活动,哪里给了你更多触动,就写哪里。

设若出过公开课,从准备课的过程中写学校课改,或许角度会巧妙些;假如从学习的角度,年轻老师给老教师的积极影响和老教师给予新入职老师的影响,恐怕都有;或者管理学生方面,自己总结出来屡试不爽的独到方法……

尽管想出一点思路,我知道这都是一线教师的触发点,对一个不任课的人来说,要写这些,只能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写。

我们这四年,经历了什么?见证了什么?

小孩子都感觉不到成长,只有到去年的划痕前对比,才能看得出。

身处其中的我们,是不是也这样?

幸好家里有两个臭皮匠,可以商量一下,一人提议,一人评价。

若说印象深一点,2019年春节前后,我从家里窗户里观察到情形,最让我赞叹。寒假开始到三十上午,一直看见校长的车停在办公楼前,隔了初一初二两天,大年初三开始,校长的车再次出现,一直到开学。校长的引领,激起了大家的干劲儿,一个寒假的头脑风暴,于混沌迷茫中挣得一丝光亮,在丛林荆棘间开辟一条路来,于茫茫水域中找到了可以摸着过河的那块石头……

那是最困顿、最挣扎、最需要突破的阶段,我们成功走过来了。

听喜马讲书《跨越不可能》,说就在精疲力竭、要停止训练、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教练总要加一个百米冲刺;每遇爬山,教练必喊:加速,加速……所以大家都在坚持不下去的时候,还能再次迸发出速度;每遇大多数人可能减速的爬坡时,他们却能加速前进……所以,在大家都认为不可能做到的地方,大家都做到了。毅力,就是这样锻炼出来的。其实,没有什么不可能的,绝大多数不可能都是可以跨越的。

如果说逼迫,2019年寒假里出课改方案、导学案是一次,还有开学初的每个中层持 PPT上台演讲,那曾经也是最熬人的事情。如今说来都云淡风轻,做起来都轻车熟路,都说习惯了,说什么时候上台,就能什么时候上台。当时呢,可都是硬着头皮,一段一段文字逼出来的,再一帧一帧的做ppt,然后抖着上台,从颤音慢慢过渡到正常音。被逼迫出来的出色的演讲力,大家有目共睹。

人人都是写手。学习、工作留痕,既是为以后有迹可循、可查找,也是整理思路,为了更好的前进。学校公号几个专栏的推送,“我的教育故事”、“我的青春奋斗”、“你鼓舞了我”、“我去山大看世界”、“瞧瞧我们的实习生”,的确逼出了一批写手。入群、交稿退群的方式,就是“群起而逼之”。“不逼迫自己一下,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么优秀”,自我逼迫是通向优秀之路的必修课,校长就是率先使用这种方法并深受其益的人,到今天,他仍在逼迫自己。

思考的过程,可能设立多个角度,或许,再推翻多个角度,在不断的设立和推翻下,新的角度或许就会出现。确定了角度,选好了材料,下笔出稿就快了。至于一改再改,不过是想更圆润,更优美,更出彩,更锦上添花。相比最初的“诞生”来说,还是稍稍容易的吧。

想了一下午,腊梅迫不及待的开放了,但思路还未清晰。于是,再捧起《深度教育》来,会不会因为它而打开思路?

继续煎熬,继续逼迫……

我们这四年,你开始写了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