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间福报:文徵明以文证名

 稼穑居 2022-01-18

文徵明以文证名

文/王兆贵

如今常听人说,一生只做一件事。意思是,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这话听起来很励志,但不现实。因为这话是在某人功成名就后被人总结出来的,他在成名之前,也许走过许多弯路、岔路,并非发轫之初就走上了坦途,成就了大业。

人生的机遇和挑战很多,对于学术有专攻的人来说,认准一条路走到底是可行的,而对于闻道有先后的众生来说,适合自己的路,需经尝试和摸索后才能选准,一条道走到黑就不可取了。

且不说当代年轻人因岗位不遂心而频繁跳槽,即便古代那些大家名流,他们在求职的路上,大多也曾起伏颠簸过。李白素有远大抱负,立志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但在很长时间里,壮志难酬,也曾求好友引荐,一直不遂所愿。当他得到玄宗召他入京的诏书时,异常兴奋,喷发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言。可对一个放浪的诗人来说,哪里受得了恁多拘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于是又走出“围城”,甘愿四处漂泊,去做他的行者、吟者和饮者了。

文徵明八岁时还不会说话,九次参加乡试均不中。在跟父亲转任随行和居家期间,先后结识了众多师友。在课读塾业的间隙,兼修文史与诗画。在十八岁那年的乡试中,因书写难看而落榜。由此开始临帖,研习书法。文徵明属于那种大器晚成的慢热型人才,尽管科考接连失利,但他并不觉得失落,转而把精力都用在了兴趣爱好上。临近知天命之年,终于别开生面,自成一家,在当时的文化领域饶有建树和名气。

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九试不中的文徵明,受刑部尚书林俊和工部尚书李充嗣的先后举荐,才以贡生资格入京,经吏部考核,被授予翰林院待诏的职位,时年五十三岁。期间,参与了《武宗实录》《宪皇帝实录》的编纂,并担任皇帝侍讲,每年所受赏赐,虽然与学士、翰林一样,但他并不如意。由于自己毕竟不是进士出身,不免低人一头;加之秉性正直,受不了小人的冷眼;虽有升迁的可能,却看不惯官场的陋习。于是,就一再上疏请辞。

获准归去的文徵明,就像笼中鸟放飞山林,池中鱼放生江海,说不出的自在。往昔追求之错愕,官场失意之积郁,功名利禄之心结,如风过耳,化为乌有。回到故乡后,筑室建园,手植花木,静以修心,娱以翰墨,青山绿水共为邻,烟霞泉石野生涯。有道是,皇天不负有心人。由于他清心寡欲,亲和谦恭,厚德勤业,留下了诸多诗文书画皆绝的传世佳作,耄耋之年持笔而逝,成为“吴中四才子”中最后谢幕的压轴式人物。

有句话说得好,人生的路,不是只有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被裹挟着前行。文徵明以文证名的经历说明,人生要有坚守精神,这话本身没有错,问题在于,不是所有的执着都能修成正果。我们知道,人来天地间,由于内在资质和外在环境所限,一次性选择己之所欲而功成名就,谈何容易。终究要在历经沧桑后才会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会做什么,能做成什么,而且还要条件允许。其实,把“一生只做一件事”换成“余生只做一件事”,也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

附注:本文发表在《人间福报》20211125日纵横古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