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海阳:我的小学时光

 新用户19085124 2022-01-19

我的小学时光

郑州市经济贸易学校 周海阳

我的小学和中学都是在几里地外的农村学校完成的。上学的路上需要穿过高耸浓密的青纱帐,蹚过淙淙流淌的小河,沿着蜿蜒曲折的田间小径向前走,小径两侧满是青草和点缀其间的野花,跨过一座草蛇出没的破石桥,穿越荒草丛生的老坟场,经过阳光炙热的打麦场,惊飞了几只在草垛里下蛋的老母鸡······穿越两个村子才能到达学校。

我们的学校设在一所清朝光绪年间遗留下来的地主宅院里。宅院里都是青砖绿瓦和条石巨柱,数不清的房子之间是迷宫一样的巷道。天空骄阳似火,房间和巷道里却清爽宜人,席地而坐哇哇读书的我们能感受到巨大青砖的阴凉和带着泥土气息的阵阵微风。旁边是摇着蒲扇的老师,时不时地扶一把眼镜瞄我们一眼。阴雨连绵的日子,我们像欢快的小狗在宽阔的廊下打闹,看着断了线的水珠从瓦当尖头簌簌坠落,滴洒在灰绿色的巨大条石上,条石边缘是整整齐齐一个接一个的小坑,那个时候我们一群小孩子就深切地体会到了“滴水穿石”的含义。长大以后读到老子的“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觉得似相识。

我们小学三年级以后就有了早自习,无论寒暑每天早上五点钟就要起床,在月光如水的村子里叫上三五同学一起喧嚣着走向村外。天空有几颗寒星熠熠闪烁,身前身后是几只欢快撒欢的柴狗,它们跑跑停停,一直会把我们送到学校所在的村子边缘,才会摇着尾巴扭头回去。

学校里面没有电力供应,用来照明的都是一个个微弱的煤油灯。我们用洗干净的墨水瓶制作的油灯发出昏黄的亮光,火焰跳动,上面升腾出一缕缕黑色的油烟,红艳艳的灯花在火焰中忽隐忽现。教室厚重的木门敞开着,里面是几十盏灯在闪烁,几十个孩子在读书。晨光微熹,琅琅的读书声响彻在整个百年老宅上空。朝阳初升,天色渐亮,暖黄色的阳光照射在青灰的屋瓦高墙上,我们就抓紧回家吃早饭,一路奔跑一路打闹,明明知道早饭依旧是玉米糁放红薯疙瘩,外加萝卜丝,还是欢快如常地向着小村子跑去,因为我们知道那里有家,有母亲。

很多时候,我们会被老师带到那个村子后面的树林里上课。树林里有很多阔叶耸立的桐树,浓厚的绿荫遮罩着上课的老师和孩子们,地面被我们踩得光亮平坦。经常能看到不屈不挠的小草嫩芽从地缝里冒出头来,一只只勤奋的小蚂蚁衔着食物急匆匆地爬过脚边,偶尔几只蝴蝶在我们的头顶来回飞舞,好像也在听我们老师讲课。老师讲完课,就安排我们写作业,他和村里的闲人开始在树下优哉游哉地下棋。时光很长作业很少,写完作业的同学们尽情地在树林里、小河边戏耍。我们会挽起裤管在清澈的小河里蹚水,踩在温软的河沙上,捡起水中一个个花纹清晰亮丽的螺蚌,然后让调皮的小鱼轻轻地啃咬我们的小脚,旁边是修长碧绿的水藻在河水里轻舞;我们还会跑到临近的村子里去采摘青黑色的菱角,用手轻抚菱角上面神秘的花纹······

我们体会过的酣畅淋漓、充满天趣的快乐,后来的孩子们可能再也体会不到了。人世变迁,万般滋味,难以言说。

除了上学、玩耍,我们还要跟随大人干一些农活儿,到烈日灼背、无边无际的麦田里捡麦穗儿,去深埋头顶的棉花地里采摘雪白的棉花,在热得令人窒息的青纱帐里薅掉疯长的野草。满脸咸涩乱流的汗水、浑身又痒又痛的痕,肩膀上肿胀发烫的感觉,所有这些都在提醒着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跳出农村年年如此、永无休止的劳动苦海。

多年以后,当我再次回首那遥远美丽的童年时光,心里无限伤感和怀念。伤感那美丽的时光已经湮没在岁月深处,怀念那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宁静岁月。

曾经的孩子,一心想着跳出农村乡野;如今的我,阑珊残梦里都想回到那日思夜想的故乡。人生,不舍昼夜,矛盾如斯。

2022115

作者简介:周海阳,男,中共党员,1978年出生,籍贯河南南阳,毕业于河南大学。郑州市经济贸易学校教师,长期担任班级管理工作和专业课教学。

朱延华路过:南阳出才子,海阳出南阳。

海阳的文章是不是太好了,一个男生,能有那么细腻丰富的情感体验,那么无微不至的观察能力,那么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文章那么多茂盛丰沛的细节描写,那么多厚实苍茫的史地背景,那么多美好多情的乡愁往事,怎能不让人喜欢。今后还会继续关注海阳同学。

朋友留言:读了海阳的文章,让我明白他淳朴善良与阳光开朗完美结合的性格,那是童年清贫生活与多彩大自然的恩赐。

一提起海阳,脑海里总是出现那个一脸灿烂笑容中略带腼腆的大男孩儿,谁曾想他的文字竟是如此生动有趣!相同的生活经历让刘院长的童年重现,于是,两鬓斑白的老人喜欢上了那个曾经的自己……于是,我也被他们俩用文字描绘的画面深深吸引……

刘景忠点评:海阳的遣词造句非常讲究,尤其是一些并列、排比的句子,不仅照顾到句式的对称,对每一句使用的动词显然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力求准确,力戒重复,追求变化,追求生动。比如文章的第一段:

“上学的路上需要穿过高耸浓密的青纱帐,蹚过淙淙流淌的小河,沿着蜿蜒曲折的田间小径向前走,小径两侧满是青草和点缀其间的野花,跨过一座草蛇出没的破石桥,穿越荒草丛生的老坟场,经过阳光炙热的打麦场,惊飞了几只在草垛里下蛋的老母鸡······穿越两个村子才能到达学校。”

这一段中使用的动词分别为“蹚过”“跨过”“穿越”“经过”,每个动词的用法,都像鼓点一样恰好敲在节奏上,也像京剧唱腔中的“西皮”“二黄”一样,不同的情节使用不同的唱腔,那是不能互换的。

海阳似乎特别擅长描写生活场景中别人习以为常的细微之处。比如,他对孩子们自制油灯的描写:“我们用洗干净的墨水瓶制作的油灯发出昏黄的亮光,火焰跳动,上面升腾出一缕缕黑色的油烟,红艳艳的灯花在火焰中忽隐忽现。”短短的一句话中,有静有动,有明有暗,还有不同的色彩出现。静的是“油灯”,动的是“跳动”“升腾”“忽隐忽现”;明的是“亮光”“火焰”“灯花”,暗的是“昏黄”;至于色彩,海阳分别使用了“昏黄”“黑色”“红艳艳”。我一直以为,细微之处的描写,最见作者的写作功力,因为文章的“滋味”全在细微之处。海阳笔下的“细微之处”,经得起推敲,反复品咂,越品越有味道。

海阳不写小说,可惜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