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拟态弧菌的致病机理

 新用户5488A7GH 2022-01-19

拟态弧菌的病致病机理

弧菌的致病机现,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体表皮肤及深层肌肉的损伤,最初感染是通过皮肤感染;其次是通过肠道感染。由于环境中均存在着弧菌,所以说诱发疾病的关键因素,在于环境中致病弧菌的数量浓度及感染致病力,同时还有鱼体免疫力的因素,今天就以拟态弧菌为例,从其感染毒力的来源加以说明,如黏附素、肠毒素、溶血素、胞外蛋白酶、铁载体和分泌系统。

黏附素是帮助病源菌附着在寄主和细胞上的黏附因子,如拟态弧菌的菌毛、脂多糖、外膜蛋白、鞭毛等。通过内服免疫多糖,可以减少鱼发病感染弧菌,就是通过特导性的针对作用于拟态弧菌的菌毛、鞭毛等,拟态弧菌菌毛为V型菌毛,包括甘露糖敏感血凝素菌毛、主要亚单位结构菌毛、毒素共调节菌毛等。菌毛对红细胞的凝血活性能被D甘露糖特异性抑制,因此把这类菌毛命名为甘露糖敏感血凝素菌毛。

弧菌对鱼的影响除了鱼体表的影响,那接下来最大的就是对鱼体肠道的影响。具体来说以拟态弧菌的四种肠毒素加以说明,现在已发现的四种肠毒素分别是:耐热性肠毒素、 不耐热性肠毒素、副霍乱毒素和封闭带毒素。不耐热性肠毒素又称为霍乱毒素,是引起腹泻的关键因素,而且还有细胞毒性。另一个引发腹泻的是封闭带毒素,它通过增大细胞间隙,导致肠液蓄积而引发腹泻。正好与此相反的是副霍乱毒素与耐热肠毒素,引起肠道积液,不同的是耐热性肠毒素对高温不敏感,即使加温在100摄氏度,也依然可以影响细胞内外离子平衡,导致肠道积液。

溶血素是弧菌的外毒素,属于胞外产物,作用于红细胞的细胞膜,导致细胞破裂释放铁蛋白。感染此病的鱼体内缺血,昨天我们在绵阳盐亭的西部水产园区检查鱼病时发现,即使是从鱼的心脏采鱼,也很难将鱼血采出。而拟态弧菌的溶血外毒素同样也是分成两种,分成耐热和不耐热的。研究发现耐热性肠毒素致病机制与不耐热肠毒素不同,耐热性肠毒素与副溶血弧菌热溶血素核酸序列高度相似,在研究中,发现,其不仅具有溶血性,同时还具有肠毒性与细胞毒性,并能导致腹水蓄积。

铁载体是拟态弧菌的分泌物,具有高度螯合外源铁蛋白的功能,当溶血毒素发挥作用的时候,铁载体可以与游离的血红蛋白及铁离子结合,促进病情恶化。病原菌的分泌系统与其致病性密切相关,但这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待续)

文章部分内容引自:

[1]傅妤. 黄颡鱼拟态弧菌OmpU亚单位疫苗免疫效果评价[D].华中农业学,2021.DOI:10.27158/d.cnki.ghznu.2021.000001.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