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可以回到过去,人们是否能够避免犯错?

 正心正举 2022-01-19

文丨挑灯看剑 · 主播丨大超

每当夜深人静回忆往事的时候,总有许多遗憾的瞬间在眼前闪现,令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这些多年以后仍很难放下的事件,也许是粗心大意酿成的一个恶果,也许是犹豫不决失去的一次良机,也许是冲动行事无可挽回的一段关系,也许是偶然错过成为永恒的一番悔恨。

虽然理智上我们十分清楚,过去的事情是无论如何也没法改变的,但有时候还是抑止不住地希望借由穿越时空的超能力,回到时光隧道中某个时刻的自己,去改写意难平的人生,让如今的一切变得与现实大不相同。


一行禅师说:“人们有一种想回到过去的倾向,遗憾和悲伤总是把我们拉回去。”因为人们抱有这样的信念:只要有机会从头再来,我一定把事情看得更加透彻,全面理性地权衡利弊,分清局势的轻重缓急,而不再像以前那么鲁莽轻率,做出让人后悔的错误决定。

如果我们真的穿越回过去,就可以变得明智而避免犯错吗?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思考,人类语言中为什么会有“错误”这个概念。

犯错是事后反思做出的判断和归类

我们知道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所有可观察到现象的发生和发展,都遵循自然运行的客观规律,有句话讲“存在即合理”,一切后果,都是物质运动在时空累积之下的必然结果,一切现状,都是先前状态在规则演化之下的最终形态,世界上原本并不存在对错的区分。

正确和错误的概念,是相对于满足个体利益而出现的,从短期及长远考虑,凡是选择的结果符合个体的需要和愿望,使之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我们把该选择定义为正确的,反之,如果结果事与愿违,致使个体利益受到损失,就把该选择定义为错误的。


事物的发展通常都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只有等待事件按照其固有的节奏延伸,经过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而最终结果浮出水面之后,人们才能去反思,自己当初所做的决策是怎样影响结果的,并对选择的正确性做出判断。

举个例子,小张早上出门前听到天气预报说今天有大雨,抱着侥幸心理,又觉得携带雨伞太麻烦便没带雨伞,晚上骑车回家的途中果然风雨交加,他被淋成落汤鸡。回到家里换下湿透的衣服,小张开始坐下来反思整个事情的过程,因为被雨淋湿是他所不希望的结果,故而小张得出结论“不带雨伞是错误的选择”。

但如果把时间拨回到那天早上,小张决定不带雨伞出门的那个时刻,糟糕的结果还没发生,我们就无从断定该选择是正确还是错误的了,因为完全存在另外一种可能性:天气预报的信息不准确,带伞完全是多此一举。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错误”的产生,依赖于两个关键因素——对事件发生过程的准确记忆和事后反思,在现今阶段只有人类大脑的进化程度满足这些条件,可以支撑起完整的反思链条,能够根据事件的因果关系,对先前选择做出对错的区分。

因此从本质上来说错误是人类意识的产物,是人们站在时间末端,经由反思而对以往决定的判断和归类。

一切错误都是当时的最佳选择

生活由连续的选择组合而成,既然错误总是产生于事后,那么在每一个当下,人们如何做出符合自身利益的明智选择呢?实际上,人类做出的任何决定不管大还是小,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都是当前认知水平下的最佳选择,直觉从不会亏欠它的主人。


人们做出决策的很短时间之内,都会通过意识或潜意识的复杂思考,权衡内在需求的重要性、可行性、安全性、效率、收益、损失等因素,预判备选项的可能后果,从而做出符合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即使事后被证明为错误的选择,放在当时来看其好处也明显大于坏处。

小张决定不带雨伞的瞬间,大脑已经自动完成了利弊分析,可能想到“以前携带雨伞却用不上”的记忆,和“本地天气预报经常不准确”的经验,便觉得不带雨伞大概率不会被雨淋到,而且可以获得轻便省事的好处,所以“不带雨伞”的决定,确实是小张当时能够做出的最佳选择。

正因为无法准确预知未来,理论上人类的犯错不可避免。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有些人似乎更善于做出正确的选择,有些人却常常因错误而后悔,其中的差异就在于每个人认知水平的不同,人们只能在当前认知水平的限制之下发挥决策力。

打个夸张的比方,假如小张掌握了准确预测天气的尖端技术,知道晚上几点必下大雨,那么他定会选择携带雨伞,或者赶在下雨之前回家,就不会被雨淋到,由于认知水平的提高,他减少了一次犯错的机会。


再例如高考填报志愿,不少学生听从家长建议,选了不感兴趣的专业,后来感觉学习缺乏动力便开始后悔,责备自己太没有主见,未能选到更具发展前途的专业。

但是放到当初选择志愿的时候,这些学生可能因为经验有限,相关知识准备不充分,对自己的判断力没有太大把握,或者为了取得父母的情感支持,才决定交出选择的权力。这种决定对于身处当时情境中的他们来说,同样是最符合自身需求的做法,相应地他们获得了比如焦虑情绪减轻、增进与父母的联结、免于承担责任等益处。

事后他们之所以感到后悔,是因为进入大学之后,眼界变开阔了,这才认识到原本可以有更好的选择。但是人生阅历需要实践的积累,而不是凭空产生的,错误是实践的必经过程。如果他们只是简单回到当初的情境之下,仍然保持原来的认知水平不变,也就不可能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

认知水平决定了选择的实际效果,和每个人犯错的可能性大小,虽然任何时刻我们都能做出最佳选择,但只有通过提高认知,才能确保做出更为有效的选择。


如何科学看待过去的错误

只要人们按照主观意志不断地做出决定,就会始终与错误相伴随,而且往往一个人做得越多错得也越多,如果想要避免犯错,或许终究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什么都不做,畏首畏尾止步不前,显然这条路也正通往错误的方向。

塞·约翰逊说:”犯错并非总是意味着无知,知识并非总是召之即来”。理性的应对错误的方式,需要我们跳出习惯性评判体系的桎梏,用面向未来的积极眼光,看待既已发生的错误。

  • 同情和原谅


当你为过去犯的错而自责不已的时候,其实是陷入了全知全能的幻想之中,认为你早就应该料到所有选择的最终后果,从一开始就规避错误的发生,但是这并不符合现实情况。我们并不是超人,有的只是局限的经验和认知水平,同时还受到七情六欲的左右,做出的每一个选择都是诸多内外因素融合作用的结果,我们做决定的那一刻其实并不如想象中自由。


虽然我们的认知系统或许漏洞频出,却是做决定时刻的唯一参照,原谅已经竭尽全力满足需求的自己,同样也是对于人类与生俱来弱点的宽容。

  • 勇于承担错误的后果


错误决定将导致人们不愿看到的后果,作为产生行为的主体,我们需要为行为的后果负责。行为的自然后果通常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主体的利益,比如把车胡乱停放就可能面临罚款,经常不守约定就会失去信誉,即使并非心甘情愿,人们也已经为错误付出了代价。

还有一种情况,错误的行为伤害到他人,或给他人造成损失,这时我们需要主动承担后果,进行必要的道歉,并处理好善后工作。

  • 利用错误的反馈信息提高认知水平


当我们说一个做法正确或错误的时候,也是在收集行为的反馈信息,得出哪些方法可行,而哪些方法是无效的。从这一点来看,错误无关乎道德评判,而是珍贵的自我完善过程,它帮助我们通过实践提高对一类事物的了解和认知,逐渐接近最有效处理问题的途径,从而在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做出比上次更合理的选择。


有人说,人生就像一段漫长的骑行,最初不可避免遭遇跌跌撞撞,甚至摔得鼻青脸肿,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收到足够数量的错误反馈,就会越来越熟练于根据地形变化控制车的方向,适时加速或采取刹车措施,更好地躲避障碍。随着骑车技术的持续精进,旅程也越发变得轻松自如,人们甚至有了更多空暇去享受身边的风景。

错误本是人生的一部分,是人完善自身、提高智慧水平的重要阶梯,当我们尝试理解自己曾经的选择,而不再执着于改变过去的错误,就表明我们已经变得比当时更富有智慧。找到导致错误决定关键的内在需求是什么,我们便能够引以为鉴,避免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而这才是那些遗憾和伤痛的真正意义所在。

点击关注“正心正举”视频号获取更多智慧

正心正举

健康与发展公益讲堂开讲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