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呼吸科专家杜教授,最近后台有很多朋友私信问我:得了咽炎怎么办? 今天借此机会,跟大家分享一张张仲景治嗓子的千年奇方,而且又是一个小而精的方子,寥寥数味药材,却能管大用,为后世中医人用药树立了光辉的榜样,用药之妙,如将用兵,兵不在多,独选其能,药不贵繁,惟取其效。 为了大家更好地理解,我们还是先从具体的病例入手:王女士是个传统的家庭妇女,素来身体较弱,平时爱咳嗽,且痰比较多,后来儿子结婚,因琐事太多,心力憔悴,办完喜酒后,明显觉得嗓子疼,吞咽困难,连吃饭喝水都不敢,而且还有点怕冷,头疼,自己觉得是因为儿子结婚的事儿上火所致,就自己用了胖大海、菊花、金银花等能去火的中药材,没成想,不仅效果不好,反而越来越重。后来实在没办法了,才投中医调治。 通过观察其咽喉,发现咽喉部位不红不肿,颜色如常,舌淡苔白,脉紧。得知其自行去火治疗后,更觉哭笑不得,患者体内无火可去,治疗牛头不对马嘴。于是药用三味:半夏、桂枝、炙甘草,三者等分,研细末,搅拌均匀,每次取3克,每天3次,水煎服。服药时,不可着急,需慢慢下咽,让药汁和咽喉充分接触。很快,患者咽喉疼痛、怕冷头痛等症状全部消失。 医圣祠 你的第一反应可能也是觉得嗓子疼,八成就是上火了,这是一个很常见的误区,其实寒邪也能让我们嗓子疼,而这位王女士就非常典型,不是上火而是寒邪郁滞少阴经脉,导致阳气不通,滞涩作痛。少阴经,循于咽喉,寒邪客于少阴经,则咽喉部位阳气不通,不通则痛的道理大家都懂,加上阴寒之邪令津液失布,化为痰浊,痰湿阻滞成结,于是就形成了咽喉部位的疼痛、异物感;因为没有热邪,咽喉部一般不红不肿,颜色如常;又因寒邪作祟,所以恶寒、脉紧,舌淡苔白;痰阻咽喉,这才容易咳痰气逆。 回想一下自己还有身边的人,是不是有很多素体阳气不足,动不动就怕冷,手脚冰凉,畏寒,易外感,有容易嗓子疼的人!遇上这种情况,千万不能一刀切,认为只要嗓子疼就是上火了,而要考虑是不是寒邪所致。明白这个道理,你就知道了,为什么有些人用清热去火的药治嗓子疼却不好使——因为治反了!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这三味药的配伍方案:半夏、桂枝、甘草。其中半夏化痰散结开郁,桂枝温阳散寒,炙甘草和中。其实这个方子是张仲景在《伤寒论》里面记载的半夏散及汤,医圣老人家用一辈子的经验精简打磨而成,小方而大用。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半夏是有小毒的,现在一般用制半夏,对药理药性不熟悉的人,一定要在中医师辩证指导下借鉴应用。 最后再跟大家强调一下,嗓子疼不完全是上火,还可能是阳气不通,不通则痛,阳气通了,嗓子就通了,通则不痛。 |
|
来自: 知足常乐lthdcv >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