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证经方学习应用案例分享 常言道中医看病都是“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并称“切而知之谓之巧”,不难看出,学会切诊是需要一定功夫的,甚至是需要先天禀赋的天然加成才能够学会这门技艺。而王叔和曾说“心中了了,指下难明”,体现了脉诊学习和实践的难度。但陈建国主任的经方脉证,以简化繁,让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症状时就能做到“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现病史:半年来反复上腹部闷痛,咽干,喉中有痰,在当地医院就诊,行胃镜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喉镜检查示未见异常。诊断:慢性胃炎、咽喉反流性疾病。予口服抑酸护胃、促进胃肠动力及清热利咽治疗,症状未见改善。目前患者上腹部闷痛,偶有反酸,咽干咽痒,喉中有痰,口干,稍口苦,纳食、睡眠可,夜尿1次,大便正常。舌质淡红,薄白苔。脉诊:左手脉有力,以关部中位明显,寸比关弱,考虑左手脉太过。根据陈建国主任仲景阴阳脉法,左手脉太过提示阴盛,须用升法(实则“左升右降”,虚则“右升左降”)。《伤寒论》第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故患者口干口苦、咽干,左手关部中位出现太过脉,符合小柴胡汤方证。小柴胡汤证正邪交争的部位是中焦,故见上腹部闷痛。《金匮·妇人杂病》第22条指出:“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所谓“炙脔”,是中医常用以比喻堵塞咽喉中的痰涎,吐之不出,吞之不下,古人称之为“梅核气”。半夏厚朴汤是主治咽喉部有异物感的专方。考虑少阳太阴合病,予小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柴胡15g,黄芩10g,党参10g,法半夏12g,大枣15g,炙甘草6g,生姜10g,厚朴10g,茯苓15g,苏子10g,中药颗粒共4剂,日一剂,分两次冲服。自服药后,上腹部闷痛明显减轻,无反酸,仍咽干咽痒,喉中有痰,口干,无口苦。左手关部太过明显改善,上腹部闷痛明显改善,继续守原方3剂。咽干咽痒无改善,咽部稍疼痛,喉中有痰,无上腹部闷痛,口干,无口苦,余无明显异常。舌质淡红,薄白苔。左手脉相对右手脉细,左寸比关弱,考虑左手脉不及。根据陈建国主任仲景阴阳脉法,左手脉不及提示阴虚,须用降法。患者咽干、咽痒、咽痛及喉中有痰,提示病位在上焦,其代表方是麦门冬汤。《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上焦阴虚、津液虚,口咽失于阴液的滋养,故出现口干、咽干、咽喉不利。此方病机为“火逆上气”,其治疗方法为“止逆下气”,这里的“火”指虚热,而达到“止逆下气”治疗作用的方法,就是重用既能滋阴又能降气的麦门冬。符合麦门冬汤的病机及脉证。麦冬50g,北沙参15g,大枣10g,甘草10g,山药10g,法半夏6g,共3剂,日一剂,分两次冲服。咽干、咽痒改善,喉中有痰感减轻,口干减轻,无口苦,余无明显异常。舌质淡红,薄白苔。左手脉相对右手脉细,考虑左手脉不及。继续守原方7剂。体会:根据陈建国主任经方脉证,半夏厚朴汤病机为“外邪里饮”,全方具有辛温散邪之效, 属于辛温升法,用于治疗阴盛证。表有外邪,兼以中焦有水饮,正气均欲升散祛除之,就容易出现“咽中如有炙脔”的症状。半夏厚朴汤的脉证以左手寸部、关部出现太过脉为特征。麦门冬汤病机为阴虚证,所以表现为不及脉,表现为细而无力;阴虚证主要表现在上焦,因此以对应的寸部最为显著;阴津血虚以左手脉的不及表现为特征。半夏厚朴汤和麦门冬汤的症状表现均有咳嗽、咽喉不利,当患者有咳嗽、咽喉不利症状,我们不知选何方,但陈建国主任的脉证经方,以脉证为中心,以简化繁,简单形象地描述了各方证的区别,最后选方用药与病机吻合,临床疗效好。 文章来源:陈建国脉证经方公众号 文章由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林玉婷提供。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本公众号发布文章及视频,仅供学习者交流参考。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非专业人士请勿盲目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