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晓锦源: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QDLF888 2022-01-19

  孟子人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在《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在短文中,孟子开篇引用了虞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等6位古代圣贤从贫苦中脱颖而出的例子,立论高远,见解卓越,用明晰的论证,严谨的逻辑,和不容置辩的说服力。在排比,层层深入艺术手法,大气磅礴的阐发了外部环境与个人成败、国家兴亡之间的密切关系。

      这六个人的共同特点是他们在担当“大任”之前,都曾饱经忧患,经历过坎坷艰难的人生历程。正因为付出了非同寻常的代价,这些圣贤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成就一番宏大的事业。

  忧患意识自古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品质,深深地根植于中华文明中。

   《论语》中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周易·系辞下》有一段是这样写的,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大意是:“遭遇危险的,是安逸地担当官职的人;灭亡的,是保全自己能活在世上的人。混乱的,是靠别人帮助治理的结果。所以君子处安稳环境不忘防范危险;生存不忘记还有灭亡的可能;安定太平不忘记加强治理。所以自身能够安全并且国家也可以保全。《易经》说:'困穷的状态会消亡,将困穷消亡的希望维系在长出嫩芽的桑树上。’”

   怀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注重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层出不穷。《诗经》:“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种未临而如临,未履而如履的状态,形象地展现了“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的忧患精神。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集中体现了中国士大夫“进亦忧,退亦忧”的家国情怀。

《左传·襄公十一年》记载,魏绛曾引用《尚书》中的话规劝悼公:“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这种忧患意识和与之相伴的责任意识,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却仍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

   总之,忧患意识无论对于国家,还是对于家庭和个人都有意义,只有树立忧患意识,国家方能长治久安,文化才能源远流长。

 汉初,文帝、景帝吸取秦王朝灭亡教训,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且时时注意节俭,因而有了“文景之治”。

   后来的唐玄宗早期励精图治,开创了开元盛世,但他在位后期却丧失了进取心,贪图享乐、骄傲怠惰,最终导致“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同样是一个人,一代帝王,这种鲜明对比,正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真实写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