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风(脑溢血): a.病因 40岁↑之脂肪过多、头脑壳大、颈短而粗者,(→名『中风质』)最易患。 b.症状 1.发作前,多有头痛眩晕、耳鸣眼花、失眠便秘、精神兴奋、手大指中指发麻、半身知觉运动失常等前驱证。 2.若口开、目合、手撤、昏睡、面色恍白、汗出、遗尿、痰声如巨、脉大无神 →皆为「不治」。 c.疗法 1.卒倒时:→委中、曲泽(用三 针放血)。 2.人事不醒:→少商、商阳、中冲、中冲、少泽、少冲(放血),百会、隐白、大敦、涌泉、水沟。 3.半身不遂:→百会、肩 、曲池、三里、合谷、环(一)脑髓疾患 跳、阳陵泉、足三里、昆仑、悬钟、太冲(俱针灸,侧重灸法)。 4.口噤不开:→颊车、地仓、水沟、百会(均灸)、针合谷。 5.痰涎上涌:→关元灸10壮↑、气海10壮、百会3.4壮。 6.手指挛急:→针灸外关、阳池、后溪、中 、合谷。 7.瘫痪:→针灸肩井、肩 、曲池、合谷、环跳、足三里、昆仑。 2.脑充血(肝阳上升、眩晕) a.病因 积血性:暴饮、便闭、精神过劳(妇人因月经停止)、脑部及脑膜发炎而起。 郁血性:心脏衰弱、肺结核、咳嗽、及胸部交感神经麻痹而起。 b.症状 积血性:面红、目赤、脉洪大有力,甚则可能晕眩卒倒(古称『类中风』)。 郁血性:颜面不红,反现苍白,脉不洪大,但弦数或滞涩,其余与积血性同。 c.疗法 俱针头维、百会、风池、曲池、合谷、天柱、列缺、委中、涌泉、隐白、三阴交、阳陵泉。 3.脑贫血(血虚头晕) a.病因 慢性:→过劳、房劳、贫血、胃病、肺病、营养不良、脑神经衰弱、癌肿、溃疡久不收。急性:→大出血、恐怖、惊惧、气血衰弱所致。 b.症状 气短、恶心、脉弱、脉沉细,更严重者猝然昏倒(古称属『虚之中风』)。 c.疗法 →针合谷、列缺、风池、风府,灸百会、神庭。 →针少商、中冲(出血)、内关、列缺,灸百会、大椎。 ◎恶心 →针内关、足三里、曲池。 (二)官能疾患 1.痫风(羊痫风): a.病因 遗传、劳动过度、恐怖、暴饮、便秘、寄生虫病、腺病、脑脊髓病,亦有因梅毒而起者。 b.症状 卒然昏倒、全身痉挛、不省人事、口吐泡沫、瞳孔散大;发作终止,即入睡乡。 c.疗法 1.发作期:急灸鬼窟穴,*仍未觉醒,用姜片灸中脘、涌泉。 2.间歇期:针大陵、神门、后溪、间使、照海、水沟。灸百会、神庭、鸠尾。针灸中脘。 2.癫狂: a.病因 尤以妄想失望最易致之。 b.症状 「癫」:精神恍惚、饥饱不知、如痴如醉、忧郁善疑。 「狂」:言语谵妄、喜怒莫测、行动失常、或歌或哭、少卧不饥、脉象洪大。 c.疗法 →先刺水沟,继针少商、隐白、大陵、申脉、风府、颊车、承浆、劳宫、上星、曲池、间使、后溪、 神门。*俱用针,不宜灸治。 →照左取穴,再加针大椎、心俞、鸠尾、中脘、涌泉,灸百会。 3.痉: a.病因 1.急性:由感冒、停食、内热、惊悸、中暑,或头部外伤所致。 2.慢性:因失血或久病营养不良,以致神经失养而痉挛。 b.症状 常为流行性,突然发作,高热神昏,头痛谵语,脚弓反张,脉数,甚则呕吐、呼吸困难,经过十余分钟或一小时,逐渐和缓,少停再行发作。 c.疗法 1.先针→水沟、风池、风府、百会。 2.继针→大椎穴起,至阳穴止,各椎刺出血。 3.在针手部之→曲池、曲泽、外关、后溪。 足部之→环跳、风市、阳陵泉、委中、承山。 腰部之→命门、腰俞、肾俞。 腹部之→上脘、中脘、下脘、天枢、气海。 4.震颤: a.病因 由感冒、外伤、梅毒,或自身中毒、内分泌障碍,多见于老年,男较多于女。 b.症状 震颤古称『颤抖』,初起时多只限于右手,后可波及四肢、躯干,以迄全身,最著者为手指,除入睡外,常有数钱状、搓丸状运动或颤抖不止,同时肌肉强劲,致姿势特异,动作缓慢。 c.疗法 本病甚为难治。用针灸治疗法,初起可以治愈;年老病久者,治疗不愈。 1.先针小海;继针合谷、中 、大陵、曲池、尺泽、少海,继针曲泽、阴市、肩 。*未效:→ 加灸神庭、百会。 2.下肢亦有病:→加针环跳、阳陵、风市、委中、太溪、昆仑、三阴交、绝骨、太冲。 5.脏燥(歇失底里): a.病因 忧思悲虑、津液干沽、内热贫血、精神兴奋、失望等为主因,或由过嗜烟酒、子宫病,及由遗传而起,40岁↑妇女为多。 b.症状 *此与「癫痫」之区别:→此意志不丧失。 c.疗法 针天柱、风池、曲池、三里、人中、大陵、神门、中脘、后溪。 ※如有「妇科病」:→ 加针上髎、中髎、血海、三阴交。 6.神经衰弱: a.病因 身心过劳,烟酒过度,以及纵欲无度、忧郁苦闷。 b.症状 头痛失眠、怔 、健忘、心 、便秘、喜怒无常、腰背酸痛、下肢倦怠、尾闾部疼痛,或性神经衰弱。 c.疗法 通治百会、大 、肩 、天枢、关元、风池,并灸会阴。 * 1.失眠:针肝俞、心俞、神门、间使、内关、三阴交、足三里。 2.心虚多梦善惊:神门、心俞、内庭,或针或灸。 3.头痛便秘:风池、合谷、列缺、支沟、丰隆、昆仑,俱针。 (三)背髓疾患 1.脊髓炎: a.病因 感受风寒、急性传染病及力役、房劳等为主因。 b.症状 多为「急性」。 1.起初:突然恶寒发热。 2.终则:呼吸困难、心脏麻痹而死。 c.疗法 1.大腿痛:→先针委中,再刺环跳、阳陵泉、绝骨、风市、阴市、足三里。 2.已成瘫痪:→加刺肾俞、腰俞、八髎。(*如无发热,兼施灸法。) 3.手臂亦瘫:→刺合谷、曲池、肩 、尺泽、曲泽。 4.膀胱直肠麻痹:→加刺气海、关元、长强。 2.脊髓痨(截瘫): a.病因 最多为梅毒。其他如感冒、耽溺酒色,以及妇人分娩过多,续发于传染病后皆易发生。 b.症状 本病与『脊髓炎』极为相似。 本病为慢性,大约病期5年~10年之久。 c.疗法 1.针委中、环跳、风市、阴市、昆仑、太溪、阴陵泉、三阴交、足三里。 2.针灸肾俞、腰俞、八髎、阳关。 3.畏痛,改用『太乙神针灸』治。 3.神经痛: 3.1头神经痛(偏正头风): a.病因 感冒风寒传染病等疾患。 b.症状 1.发于头一侧者 → 名『偏头痛』。 2.全痛者 → 名『正头痛』。(古称『偏正头风』。) c.疗法 1.先针合谷、列缺,即止痛。 2.再针头维、风池,用「置针术」,不宜用灸。(以头部充血故也。) *顽固难移: →加针涌泉,再灸数壮。 *头部不充血者: →可灸百会、神庭。 3.2三叉神经痛(面痛、牙痛): a.病因 感冒风寒为主因。 b.症状 其痛点: 1.第1枝眼神经痛:→在框上孔。古称『眉棱骨痛』。】 2.第2枝上颔神经痛:→在框下孔,上齿槽。古称『上牙痛』。 3.第3枝下颔神经痛:→在下齿槽。古称『下牙痛』。 c.疗法 →俱先针合谷、曲池。 1.第1枝加针:头维、攒竹、申脉、丰隆。 2.第2枝加针:内庭、翳风、禾髎、迎香、人中 3.第3枝加针:下关、颊车、天突、地仓,或灸。 3.3肩膊神经痛(肩痛): a.病因 劳动过度,复受风寒为主因。 b.症状 肩膊痛如烧灼。自手腕~肩颈之神经皆属之。 c.疗法 1.手臂痛:针肩 、曲池、手三里、合谷、曲泽、间使、中 、支正、腕骨、后溪。 2.肩胛痛:针大 、曲垣、肩井、肩中俞、兼外俞。 3.肩臂痛:针曲垣、肩井、肩、肩髎、肩贞。 3.4肋间神经痛(胸胁痛): a.病因 感冒、外伤、传染病、肋膜炎、神经衰弱,均易患之。 b.症状 1.痛处多发于左侧第5肋~9肋间。 2.成带状疼痛。 3.其患病神经之分布区,皮肤常发生过敏感觉,为与肋间肌肉痛有别。 c.疗法 先取支沟、阳陵泉。 *未愈:→加针章门、期门、京门、肝俞、肺俞、少府、天应。 3.5坐骨神经痛(腿痛): a.病因 坐久、立久、疲累以后,感受风寒潮湿。或妇人子宫病分娩后,及淋菌、梅毒之传染肿疡外伤渗出物之压迫。 b.症状 自腰痛开始,沿臀部大腿后面,向膝腘及下腿达于足,呈放射状疼痛,夜间剧增。 c.疗法 先针环跳、委中,酸麻达足跟,甚至足尖。 *未愈:→殷门、昆仑、丘墟、阳陵泉、三阴交、足三里。 4.神经麻痹: 4.1颜面神经麻痹(口眼歪斜): a.病因 1.中枢性:→中风(脑溢血)、脑部肿瘤,然必未见其半不遂。 2.末梢性:→感受风湿,或因耳疾患、梅毒、中毒。 b.症状 多发于面之一侧。 c.疗法 先针合谷。随针迎香、地仓、颊车、阳白、瞳子髎、听会、耳门、翳风、丝竹空。加灸地仓、颊车、听会。大约5、6次可治愈。 4.2挠骨神经麻痹(手臂不举): a.病因 多为风寒侵犯挠骨神经外伤、神经炎亦为其因。 b.症状 上肢不能向背侧屈曲,前臂不能作旋转运动。掌指关节亦不能伸直,手大指及次指运动障碍。 c.疗法 针肩井、阳池、孔最、少商、肩 、合谷、曲池、手三里。 4.3尺骨神经麻痹: a.病因 除外伤外,亦以感受风寒湿为主因。 b.症状 手臂不能向尺侧、掌侧屈曲,小指完全不能屈曲,第3及第4指运动障碍。 c.疗法 针大椎、肩井、支正、养老、腕骨、少海、神门、中 、液门。 4.4坐骨神经麻痹(痿躄): a.病因 1.感受风寒湿气为主因。 2.神经炎后期及传染病所累及。 b.症状 足之各种运动完全丧失,行走障碍。 c.疗法 针环跳、绝骨、承扶、委中、三阴交等穴,使酸麻自臀部直达足尖。加灸命门、肾俞、足三里。 4.5腓骨神经麻痹(跛): a.病因 1.受风寒湿气。 2.或因外伤及传染病所累及。 b.症状 行走时,足尖拖地,呈内翻马足状。且大腿特别提高。 c.疗法 针环跳、绝骨、委阳、昆仑、内庭、解溪、足三里、足上廉。 5.神经炎: a.病因 外伤肿疡压迫神经断离,感冒风寒湿气或传染病、炎症之波及,与中毒及毒菌之侵击均易发之。 1.发炎仅限于一神经者→名『单纯性神经炎』。 2.累及全身多数神经者→名『多发性神经炎』。 b.症状 1.知觉神经炎:初期呈知觉过敏及知觉异常,继之呈放射状持续性疼痛,夜间更甚。 2.运动神经炎:发炎神经所属肌肉,始发痉挛强直,继呈萎缩性麻痹、肌肉消瘦。腱反射出其亢进,继乃消失。 3.混合神经炎:于运动知觉障碍之外,营养机能亦生障碍。附近之皮下组织可现水肿、皮肤光滑。 c.鉴别诊断 (1)与「神经炎」 之鉴别:→「神经炎」无膀胱直肠麻痹症状。 (2)与「脊髓麻痹」之鉴别:→「脊髓麻痹」无知觉障碍,其所发病之神经亦无压痛感。 c.疗法 在能通过患部之经穴上,刺针以制止疼痛而消炎肿。 1.如有发热:禁用艾灸。 2.疼痛减退,加针足三里、肾俞、委中、环跳、绝骨、阳陵、肩 、合谷、曲池、大椎。多针数次,使不再复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