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里平叛——郑世骥纪实散文《三五九旅战旗红》之五

 春城春短春芳 2022-01-19

原创 郑世骥

阿里平叛——郑世骥纪实散文《三五九旅战旗红》之五

1959年3月,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在拉萨公然发动武装叛乱,驻藏人民解放军英勇战斗,迅速平息了叛乱。部分残余叛匪则蹿到偏远的阿里地区,继续垂死挣扎,企图负隅顽抗。

1960年6月初,步兵第十团奉命前往阿里高原执行剿匪平叛任务。部队出发前,各单位抓紧对官兵进行战斗动员,学习毛主席关于处理西藏问题的方针、政策,控诉农奴主残酷剥削的罪行,使全体官兵认清其反动本质,激发对叛匪的阶级仇恨,增强维护祖国统一、保卫边疆安宁和解放广大农奴的使命感和光荣感。

新疆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王恩茂专程前来莎车送行并作动员讲话。他指出,阿里地区平叛战斗是西藏平叛的最后阶段,也是最艰苦的阶段。勉励大家牢记毛主席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教导,发扬我军光荣传统,克服高山缺氧、天气寒冷等困难,坚决消灭叛匪,胜利完成任务,为祖国人民立功。首长的讲话使官兵们倍受鼓舞,大家都为能参加这次平叛剿匪而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纷纷表示决心,一定要把阿里人民从叛匪蹂躏中解放出来,让他们与全国人民一样,过上自由、民主、幸福的新生活。

6月1日,十团政委卢德义率领两个加强营,从莎车县出发,浩浩荡荡向西藏开进。他们翻越七座海拔五六千米的冰雪达坂,经过十天长途跋涉,终于到达阿里地区首府——噶尔(昆萨)。行军途中,由于山高缺氧,不少同志患上高山反应症,呼吸困难,四肢无力,头昏眼花、恶心呕吐,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有的人脸皴皮、手裂口、指甲凹陷;有的头发脱落、眼底充血;有的还得了严重的肺水肿,直接危及生命安全。短短十多天时间,全团参战人员体重平均下降了十二斤。但官兵们始终斗志高昂,顽强地与恶劣环境抗争、与严重高山反应抗争。大家把吃好饭、睡好觉当作战斗任务来完成,想方设法尽量多吃,即使呕吐后,也要强迫自己再接着坚持吃。同时,各单位开展慢跑和爬山等训练,逐步增强身体的适应能力。同志们说,这既是体力的较量,也是意志和精神的较量,更是对生命极限的挑战。

阿里平叛——郑世骥纪实散文《三五九旅战旗红》之五

部队在昆萨进行了短暂的休整,组织了政治教育和高原适应性训练。 对全团官兵来说,这次平叛作战,将是在特殊环境和特殊条件下进行的一场特殊战斗。

一是,环境特殊。阿里地区地广人稀,在数十多万平方公里地域内,仅有几万人口,是全国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之一,不少地方还是无人区,各种物资无法就地筹措,后勤保障任务繁重;境内分布有喀喇昆仑山、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平均海拔四千五百米以上,终年积雪,年平均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空气稀薄,含氧量不足百分之五十,被生物学家称为“生命禁区”。对官兵的体质、忍耐力和适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是,作战对象特殊。十团虽然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南征北战,有丰富的作战经验,但与叛匪这样特殊的敌人作战,还是第一次。叛匪外貌、衣着、生活习惯和语言文字与当地群众毫无二致,进一步加大了部队识别敌我、侦察敌情、寻机歼敌的难度。

阿里平叛——郑世骥纪实散文《三五九旅战旗红》之五

三是,作战样式特殊。叛匪善骑会射,常常来无影、去无踪。常常采取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战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跑不掉就化整为零、化装成牧民蒙混过关的战术与我军周旋。传统的阵地战、攻坚战很少有用武之地,取而代之的常常是奔袭战、运动战,对部队以变应变、机动作战提出了更高要求。

6月20日,部队乘车从噶尔出发,采取远程奔袭、分进合击的方法,乘车向库比河南岸的荣乐开进。到达托克勤后,便离开公路徒步急行军。官兵们身背五六十斤重的武器装备和干粮、御寒物品,许多同志得了雪盲,大家就手拉手互相牵着往前走。经过连续七天七夜长途奔袭,终于按时到达荣乐北山,抢占了中尼(泊尔)边境的拉木扎山口,截断了叛匪外逃的通路。全团官兵不怕牺牲,英勇战斗,毙伤敌七百余人,俘敌一千余人,活捉了匪首吉巧金巴,解救了被匪徒裹挟的六百多名群众和儿童,并在中尼边境截获十万多只牛羊。这次初战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官兵的士气,增强了大家的必胜信心。

此后,十团根据战场敌情的变化,化整为零,以营为单位,采取抵近侦察、化妆侦察等方法,准确掌察敌情变化,频频主动出击,展开了新一轮清剿战斗。

二营在索尔安、来宗加拉之间接连打了几仗,歼敌三百五十余人,并俘虏革吉县叛匪头目噶娃巴吉、扎木东、马艾旦吉、登珠加宝等人。三营在来宗加拉机动灵活,长途奔袭,歼敌五百余人,打了一个漂亮的歼灭战。

当查明索尔安地区有以格拉松为首的叛匪四百多人后,团首长决定,集中主力迅速围歼。

格拉松是叛国集团在阿里地区的总司令,是西藏旧噶厦政权的忠实奴仆。他十六年前就当上了果娃(即伪乡长),七年前升为基巧(即伪区长),作恶多端,非常凶残,牧民对他恨之入骨。

从7月21日开始,全团官兵们在“活捉格拉松,向建军节献厚礼”的口号鼓舞下,经过四天四夜急行军,翻越终年积雪的冈底斯山,终于将索尔安地区的叛匪全部包围,使之成为“瓮中之鳖”。得知格拉松逃往来宗加拉后,九连立即集中马匹组成骑兵排,连夜出发,冒雪追赶,于次日拂晓将匪首格拉松活捉。全团官兵乘胜围追堵截,于7月31日全歼了这股叛匪。

时任十团电影放映员的洪中栋同志(后任哈密军分区政委)曾在日记中写道:“五点爬起床,寒风呼呼响。星辰眨眼睛,营地一片霜。奋勇追敌酋,官兵斗志昂。昼夜急行军,如同飞一样。活捉格拉松,全团喜洋洋。”

平叛斗争后期,全团将工作重点从枪林弹雨的战场转到错综复杂的民主改革之中。组成十四个工作队,深入日土、革吉、改则三县开展民主改革。官兵一边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建立基层组织;一边帮助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使三县一千多户、四千多贫苦牧民砸碎了千年奴隶枷锁,翻身解放当家做主人。

五个多月来,十团在阿里、日喀则地区数十万平方公里的高寒山区,纵横驰骋,长途奔袭,昼夜兼程,南征北战,进行了三十八次较大的战斗,歼敌三千六百余人,缴获各种枪支一千五百多支,骡马五百五十多匹,涌现出一批英模集体和个人,受到上级的表彰。

十团在平叛过程中,认真执行党中央、中央军委关于“彻底平息叛乱,充分发动群众,实行民主改革”的方针,英勇顽强,艰苦奋斗,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为赢得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官兵们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尊重藏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模范地遵守纪律,关心群众疾苦,以实际行动戳穿西藏上层反动分子制造的谎言,消除了民族隔阂,增进了民族团结,赢得了西藏各族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许多藏族群众不顾生命危险,主动向部队提供叛匪的动向和藏匿的枪支、弹药和物资;他们自动组织起来,帮助部队架桥修路、运送伤员和物资、筹集骡马和粮草,积极做好后勤保障,保证了平叛战斗的胜利。

平叛斗争的胜利,彻底摧毁了西藏的封建农奴制度,确保了西藏稳定,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增进了民族团结。西藏通过民主改革,建立各级民主政权。广大农牧民在政治上翻身做了主人,在经济上分得了土地和牛羊。从此,西藏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1960年10月15日,十团圆满完成阿里地区平叛与民主改革任务后开始回撤。当官兵们离开阿里时,广大贫苦牧民恋恋不舍,依依惜别,他们捧上一杯杯酥油茶,献上一条条洁白的哈达,载歌载舞地欢送子弟兵凯旋,使官兵们深受感动。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