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筑路天山——郑世骥纪实散文《三五九旅战旗红》续一

 春城春短春芳 2022-01-19

原创 郑世骥

筑路天山——郑世骥纪实散文《三五九旅战旗红》续一

四师这支流淌着三五九旅血脉的英雄部队,自1949年10月进驻新疆以来,除出色地完成千里边防执勤守卡、西藏阿里平叛剿匪和中印边界自卫反击作战等保卫祖国边疆的神圣任务之外,还多次承担建设边疆的重大任务。

进疆之初,他们硝烟未散、征尘未洗,就奉命开赴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修筑喀什通往吐尔尕特中(国)—苏(联)边境的公路;当兰(州)—新(疆)铁路修到新疆境内之后,他们又开赴风沙肆疟的戈壁荒漠,承担繁重的筑路铺轨任务;他们还连续几年到冰雪覆盖的巍巍天山修筑独(山子)—库(车)公路;到被称为“生命禁区”的喀喇昆仑山修筑新(疆)—(西)藏公路,将昔日被视为畏途的“天堑”变成了四季畅通的坦途.....真正做到了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生产队,为边疆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官兵在支援边疆建设中,可谓历尽艰辛,吃了不少苦。本文仅以修筑独库公路为例,讲讲军民团结,盛夏酷暑战雪暴的故事。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为贯彻毛主席关于“要搞活天山”的批示精神,新疆军区命令陆军四师、七师和八师修筑从北疆独山子到南疆库车的天山战备公路(即今独库公路)。这条公路长达五百多公里,沿途要跨越数十条湍急河流、翻越好几座冰雪达坂,许多地段都是“猿猱欲度愁攀援”的绝地险境,给施工带来极大困难。

由四师十二团和十团部分官兵及数百名民工组成的南线筑路大军,经过几个月的连续奋战,终于将公路修到海拔三千多米的小木孜里克达坂附近。这里山势险峻,陡壁如削,在水平距离仅三公里的狭窄坡面上,就有二十七道弯。达坂顶端有一处被称为“老虎嘴”的地方,一侧是陡峭绝壁,一侧是万丈深渊,连羊肠小道都没有。官兵们只得把粮秣、物资和工具绑在身上,冒着极大危险,侧身匍匐爬过去。

7月中旬,新疆正值盛夏酷暑三伏天,是全年最炎热的季节。而在天山深处,却突降特大暴雪,很短时间内积雪便达一米多厚,致使交通、通信和供应全部中断。整个筑路大军被困在达坂两侧十多公里的狭窄沟谷中。饥无食,寒缺衣,情况万分危急。频繁发生的雪崩更使灾情雪上加霜,民工六连9顶帐篷和83人全部被崩雪掩埋,3人不幸牺牲。骡马、骆驼、牛羊等也被雪崩掩埋压死不少.....

面对突如其来的雪灾,各单位立即开展自救互救。他们先把每天三顿饭改为两顿或一顿。有的连队柴禾用光了,就劈床板烧火做饭······

雪越下越大。工区党委决定由二营机枪连连长李晋北率领突击队开辟通路。李晋北1962年从西安入伍后,经过几年部队锻炼,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基层干部。突击队冒雪出发后,他始终带领第一组在前面爬行、压雪开路,第二、三组紧随其后“扩张战果”。翻过达坂之后,他依然在最前面顺着斜坡滚雪开路······经过大家全力拼搏,终于在弯弯曲曲的沟谷中压出了一条雪胡同。各连官兵每天往返二三十公里,前往达坂南侧背粮食、物资。他们常常吃过早饭就出发,沿途蹚过十几次冰河,直到很晚才把粮食背回连队。有的战士患上了雪盲,疼得睁不开眼睛,他们就掰开眼皮看一眼,再往前走几步,就这样艰难的回到连队。

在特大雪灾面前,从基层干部到团首长,都身先士卒,处处带头走在前面。政治处副主任杜世芳入伍前是乡长,入伍后严格要求自己,各项工作模范带头,被新疆军区树立为干部标兵。在这次抢险救灾中,他不顾同志们的劝阻,三次加入突击队,始终战斗在与风雪搏斗的最前沿,受到全团官兵的称赞。

严重的灾情使干部与战士、军队与民工更加团结,大家生死相依,共同奋战,齐心协力度过难关。大家宁肯自己挨饿,也要把仅有的食品让给其他同志吃。开饭的哨子吹了许多遍,却没有一个人出帐篷;干部把饭菜送进帐篷,也没有一个人动筷子。大家都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和希望让给别人。排长杨建傅将自己的馒头硬塞给已经饿昏的钟顺南,钟顺南又给了旁边的同志。就像电影《上甘岭》里的那个苹果一样,馒头传了一大圈也无人咬一口,又原封不动地传回来。杨排长只得把馒头一掰两半,硬塞给了两个新战士。

图片

在极其困难的日子里,部队官兵都时刻想着民工连,宁肯自己不吃不穿,也不让民工兄弟挨饿受冻。二营炮兵连仅剩两袋面粉,还把一袋送给民工八连。连队煮了一点儿黄豆,干部送给病号,病号给了民工,民工又传给战士。最后,还是由指导员硬给了民工三连的病号。民工四连稀饭还未熬好,柴禾就烧完了,二营四连得知后,立即把所剩不多的煤送去一多半。

筑路大军受灾被困的消息牵动着上级机关和山下军民的心。师领导机关和阿克苏地区及库车县立即组织人员、机械上山营救,新疆军区也火速派飞机向灾区空投食品和物资。库车县各族群众连夜打馕、烤包子,火速送上山。经过二十二天艰苦奋战,终于战胜了特大雪灾,恢复正常施工。10月15日,全长五百六十一公里的独库公路提前全线打通,成为连接天山南北的第二条交通大动脉。

在抢险救灾过程中,师团宣传干事霍丙高、杨大勇、刘苏和薛自力,深入到每个连队认真采访,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了解到许多生动感人的事迹,很快写出《众志成城—---新疆一支军民筑路大军战胜特大雪灾的事迹》长篇通讯,先后在新疆人民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新疆军区《战胜报》和《解放军报》也用相当大的篇幅宣扬这一英雄壮举,热情讴歌筑路大军面对灭顶之灾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面对生死的从容、果敢,对全师官兵是一个巨大鼓舞,大家纷纷争相传看。

1974年,基建工程兵再次承担独库公路施工任务,经过几年艰苦努力,终于把这条贯通天山南北的交通大动脉修筑成了高等级公路。

在整个筑路过程中,各部队都有官兵牺牲,分别安葬在部队驻地和尼勒克县乔尔玛烈士陵园。这些烈士的英灵成为独库公路永恒的见证者和忠诚的守护者。

我这里需多说几句。近年来,不少媒体在独库公路宣传报道中,几乎都说独库公路是1974年——1984年修筑的。独库公路纪念馆(博物馆)也是这样介绍的。其实,这只是基建工程兵参与筑路的时间。与实际情况不符。这样说,抹杀了新疆军区各部队修筑独库公路的事实,伤害了参与筑路官兵的感情,引起大家的不满也在情理之中。建议有关部门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恢复修筑独库公路这段历史的本来面目,避免以讹传讹,让谬说流传。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