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克曼是个奇特的人,出生于1782年魏玛乡村,到13岁了还不识字。从14岁开始识字,随即爆发出了文字方面的天赋,开始写诗。因为崇拜歌德,于31岁那年带着一堆诗稿登门拜访已经73岁的歌德。这一次拜访,改变了艾克曼的一生,在某种程度上,也成就了歌德完美无瑕的后世形象。 这次拜访之后,艾克曼当机立断放弃了求学生涯,决定全身心投入到歌德本人身上,鞍前马后效力,目的只有一个,全面而充分地研究歌德,记录歌德。歌德本人也在这次拜访中相中了艾克曼的敏锐、忠诚和博学。随后,一直到歌德去世,艾克曼都陪伴在歌德身边,忠实地记录他与歌德之间的思想交流,为后世提供了第一手歌德的生前形象及思想资料。 歌德的中年和老年 如果到此为止,也就不算奇特了。艾克曼独立撰写出了这本《歌德谈话录》,而实际上,歌德从名人走向伟人,而且是几乎走向了伟光正的伟人,主要就是靠这部书。这部书的文学价值、哲学价值,远远超过了它本来的目的。后来的尼采和海涅,两个巨匠,都认为这部著作是最好的德语文学著作之一,尼采和海涅对这部书的重视,甚至超过了对歌德本人的重视。 后人考证,实际上艾克曼可不仅仅是歌德的助手或秘书这么简单,歌德晚年多受疾病困扰,他很多作品是靠艾克曼一手编辑出来的,艾克曼会建议他做结构或内容的修订。可以说,这本书,也是歌德与艾克曼共同写成的。 关于歌德,没有什么其它可提的,只是提示一下,歌德可不是只写写文学作品那么简单,之前给各位介绍过的《创造自然》里那个纵横八万里心系宇宙星系的博物学家洪堡,可是一直与歌德在同一个实验室一起做实验,研究昆虫和植物的。歌德一直都以博物学家闻名,他在动植物形态学、解剖学、光学、矿物学和地质学方面都有建树,当然,还是一名画家。 回到正题。 关于大题材与小题材,亦即大目标与小目标。歌德认为千万不要轻易尝试宏大题材或宏大叙事,题材能小就小,目标能小就小。什么叫小?是自己经历到的,熟知的。诗人的能力体现在从最平常经历的事物中看出细微差别,经过提炼浓缩,制造出具有普适价值的东西来(这一条在后来看Rilke的英文版letters to a young poet里也反复提到)。最重要的仍是从脚下的每一步走起,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就是他的“母题”,都是有差别的,这就是每个人最真实的起点,关键是描写出自己有感觉的东西。歌德把捕捉自己的感觉称为一种体验的涌现,一旦体会涌现出来,就要立刻捕捉和记录,形式都是其次。越是宏大的东西或目标,需要顾及的方面和层次越多,越容易出现偏颇和问题,对于宏大的目标而言,一个小地方的失误就会造成整体的欠缺或失败。 进一步,歌德认为最细节最特殊的事物,有着最为重要的艺术价值——每个人的眼光心力都不一样,因此特殊而具体的事物总可以发掘出普遍意义的东西出来。观察实际,体会实际——观念一定是低于自然的,没有单纯独立的观念,所以描绘观念是徒劳无功的。观念一定也是跟随表达能力而发展的,谨慎小心地控制自己的观念,置于自己的实际掌控能力之下——这可能是歌德作为一个德国人的严谨习惯性表现。 关于创作氛围或者文风。歌德认为出现伟大作品和创作者必须要有产生的伟大的创作氛围和文风,就如他也认为高不可及的莎士比亚,他那些穷尽了人性方方面面的手法,也来源于他所在那个时代的干净纯粹的创作雄风——歌德把这种伟大的氛围比喻为一种不可阻挡的、纯粹的雄风,让一切都蠢蠢欲动。一旦社会发展到一个精致的阶段,各种牵制的力量多了,这种风气就转变为靡丽和柔软,就像在笼中的野兽,也将丧失它在原野上才有的敏锐视力、听力和嗅觉,自然而然这种创作感就消失了。 关于天赋,歌德所认为的天赋,是指一些人天生有一种对世间人性、情感的敏感和体验能力,他们通过预感和想象,就可以体会到人性最细致的方面。比如拜伦,歌德认为,这个世界对于拜伦这样的人而言,完全是透明的,没有什么是他观察和体验不到的,他都无须看到、听到。当然,天赋必须结合合适这种天赋的题材,才能迸发出灵感的光芒,从这个方面来说,找到合适的题材就是一切的关键。歌德认为,眼下头疼的就是题材荒。 从天赋引申出来的不同的天才——席勒与拜伦。歌德与这两人都是好友,他评论道,这两人身上体现出来的差异,部分是天赋的差异,部分则是民族差异。席勒永远是思索的,理性的,为了确定一个题材,他可以反复地研究很长时间,还跑来跟歌德探讨很长时间。席勒是安静的,内省型的,比之歌德,要封闭得多,他能沉浸于那些剧作里的幻象很久,并且持续地对一类幻象着迷,在诸多剧本中重复出现。拜伦则是另外一番景象,他有着典型的英国人崇尚的实践理性而非内省的特点,他们宁可行动也不愿意花费时间思考。拜伦的诗才是喷薄而出那种,他洞悉人性世情是天生的能力,因此他写诗不需要思考,就像女人生孩子一样,也搞不清到底发生了什么,一使劲就出来了。拜伦身居高位是一个浪费,否则他可以在创作领域有更多的贡献,但他无休止地让自己奔忙在议会、决斗和谈情说爱里。他一直生活在一种原始状态,没法独自生活,但却有广泛的人际交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