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读那本著名的丘吉尔传,里面屡次提到了这本书。丘吉尔算是为数不多的,著名的政治家,笔头够硬,硬到能拿文学诺奖的牛人。他是记者出身,终身爱好写作,受他关注社会现实,从事政治运动的爱好影响,他写作的主题主要集中于政治和历史领域。到后来成了首相,在时间极为紧张的情况下,他仍然笔耕不辍——后来眼睛不行了,换了种方式,口述。让我想起波拿巴,一天打完一场仗下来,还能连续写上一百多封信。这都是些精力和创造力惊人的人。 文笔非常之好,词汇量巨大。读得比较细,所以随想也很多,这个系列会比较长,麻烦诸位了。整个著作是四卷本,随想记述和评论也就分成了四部分。 英语民族史是他较之两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更具野心的作品,构思、行文的时间长度远超过两次世界大战回忆录,长达二十余年。用他自己的话说,之所以有这个想法,是因为他自己经历了二十世纪最为动荡的四十年,在这四十年中,英国和美国两个主要大国合作,联合众多英语系国家,对抗并战胜了诸多世界级的灾难和人祸。他并不认为英美就代表了真理和世界前进的方向,但他确实认为,这两个国家能够为人类的前行注入部分真理和动力。在他的晚年,还能看到英语系国家的观念和体制在全世界扩展。所以,他回想起这个民族究竟是怎样走过来,为何会形成现在这样一种价值观和国家体制,在过去的五百年里,持续拥有世界级影响力,由是要通过发掘其产生发展的历史来研究,丘吉尔认为,严格来说,这些国家还不是一个民族,也不仅仅是英联邦,所以只好用“英语民族”,即以英语为母语的各个民族集合体,来命名。 在序言中,丘吉尔不无骄傲的说,英语民族不会以世界和平为代价迎合民族野心,但敢于对抗和战胜一切企图侵害其利益的敌人。 第一部分,关于不列颠的诞生。 在距今2400年前,也就是罗马帝国的凯撒(当时还不是皇帝)首次进军不列颠岛之前,不列颠岛已有了近一千余年的欧洲民族定居史。这些早期的土著来源于今天荷兰、比利时、法国地区的凯尔特人、诺曼人和日耳曼人,史前的一万年间,这些欧洲大陆移民一波波地上岛,建立国家,然后又被另一波民族替代。一直到凯撒第一次进军不列颠之前,他们尚未形成统一的语言。 凯撒的征服,促成了不列颠岛与罗马帝国的全面交流。恺撒设立了当地的行政官员,授权了部落首领,明确了进贡程序,就撤离了。一百多年后,不列颠岛东南部建立起了布利吞(briton)封建王国,时间太长,因此罗马帝国新任的皇帝几乎都没有什么印象,因而再次派军攻打不列颠。布利吞王国的王子率领军队与强大的罗马军队持续对抗了六十年,最终失败,被俘虏至罗马,以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征服了所有人,帝国皇帝最终宣布他无罪释放。这应该是有文字记录的历史以来,不列颠岛对于欧洲大陆的第一次抗争。 随着罗马治理的深入,不列颠岛的文明进入开化阶段——城镇开始出现,市政机制开始建立,律法体系开始形成,人口也增长至100万上下——当然,其中三四十万都是罗马士兵及其家属。 进入到公元五世纪后,罗马帝国的衰退最终导致罗马军队和行政署撤离了不列颠。不列颠从此进入了一个黑暗时期——留下来的罗马-不列颠人民,与势力不断增长的北方苏格兰人、东方撒克逊人持续开展了攻防战。大约是在五世纪到六世纪之交,出现了关于King Arthor的传说——亚瑟王。据说是率领罗马·不列颠人对抗北方蛮族的罗马英雄。但当前的考证,始终无法确证此人是否真实存在过。亚瑟王的传说在后来的十一世纪、十二世纪十分流行,给黑暗时代的不列颠人带来了慰藉。丘吉尔本人则倾向于认为,即便此人不存在,这也象征着不列颠人对捍卫基督教、罗马文化,秩序和家园的信念,这是传承自那个敢于挑战罗马皇帝的布里吞王子的精神。 到公元六世纪,也就是中国唐代时期,不列颠岛已有了七个王国,并建立起了统一的基督教会,教会的主导者居然是鼎鼎大名的圣奥古斯丁。在奥古斯丁的撮合下,原本从属于各王国的教会逐渐统一起来,服从于坎特伯雷主教——很明显,教会的统一远远早于英格兰的统一。基督教信仰就是一条强大的纽带,把欧洲各民族联系起来,基督教组织也成为最早的世界性体系,遍布各国,随同开拓者们一同开荒,军队去开辟地界,基督教则去统御精神世界。从中也可以体会,我们是无法理解宗教在西欧历史,习俗和文化中的核心作用和地位的。 七国之间纷争了两百多年,到八世纪时,默西亚王国的国王奥法称雄。奥法的伟大在于,他与当时欧洲大陆的查理曼大帝平等相对,结下友谊,同时,奥法是第一个自称“英格兰王”的不列颠国王。实际上,英格兰就脱胎于“Anglo”即北方的盎格鲁人。不列颠也脱胎于岛上第一个原住民族“Briton”。 接着就是又长达一个世纪的异族入侵——可怕的维京人、丹麦人,强悍且持续的对不列颠人的侵入和骚扰。在维京人的打击之下,奥法治理下的英格兰再次变成一盘散沙。北方有苏格兰和丹麦人,西边有维京人占领的爱尔兰,东边沿海始终受到丹麦人的威胁。此时,在九世纪末期,也就是中国的五代时期,不列颠出现了伟大的阿尔弗雷德大帝,就像传说中的亚瑟王一样,率领不列颠人对抗维京人的入侵,经过二十余年的战争与和谈,最终阿尔弗雷德通过宗教皈依的方式,与丹麦人握手言和,从而增加了英吉利民族的新鲜血液。 阿尔弗雷德并不像传说的英雄那样强大,相反,他个人体质是出了名的孱弱,所以,他意志坚强,但却非常懂得权变,能谈就不打。他的伟大在于,他较之前的奥法更侧重英格兰本土建设,他建立了英格兰历史上第一支海军——虽然战力很弱,他也筹建了学校,并且建立了一系列新城。最关键的,他重视律法建设,依据英格兰各王国的律法实践,逐条撰写形成了英格兰第一部通用的成文法,这是后来英格兰习惯法的根子。他的子孙居然能够继续他的事业,始终捍卫和扩大英格兰的版图,直至到第一个千年之际将维京人遏制了一百年。到十世纪中叶,英格兰的语言、民族、律法、货币、政府机制已经成型,有了一个成型的民族国家的概貌。 当然,进入公元1000年之后,英格兰的王室发生了颠覆——最大的两个王国后裔阿尔弗雷德和韦塞克斯家族均被驱逐出了王室,主要原因是丹麦人再度攻袭了英格兰的东部,王室无力整合英格兰的力量予以对抗,遂屈膝投降了丹麦,并承认丹麦王子卡纽特对英格兰王权有“永远的”占有权,这意味着英格兰最早的移民撒克逊人,从王室上永远退出了。——这就相当于不久之后的宋帝国在蒙古铁蹄下土崩瓦解,最终臣服于元帝国一样。 尽管屈辱,但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是,前来继承英格兰王位的丹麦王子卡纽特,他与英格兰的全体贵族及宗教首领,庄严地签署了合约——战胜者,居然与战败者签署条约,承诺要护国佑民、普度众生!英格兰人民承受了一百年的袭扰,最终换来了一位伟大的征服者国王——卡纽特成了历史上贤明可与阿尔弗雷德比肩的国王,他解散丹麦军队,转而全部使用原英格兰军队,与撒克逊人通婚,全部沿用了阿尔弗雷德的律法体系,他甚至于主张司法与国王行政权力的分离——这可能来自维京人的航海习惯。丘吉尔不无钦佩的写道:如果没有这样雄才大略的人,世间将有多少生灵涂炭。 当然,这种通过政治妥协和选举国王的模式,一旦成型,就势必造成了权力交接的不稳定性——此后英格兰经常出现因国王去世而王位空缺的情况。在这个空缺时期,英格兰的贵族们就拥有了一定的控制权,甚至于可以以此来与未来的国王进行谈判——英格兰的王权从此就没有再如过去,以及其他封建王朝君主那样的强大,即便有个人强大,也不会贯穿世袭。这就为后来贵族限制王权奠定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基础。 从阿尔弗雷德大帝开始,英格兰各诸侯国统一服从中央,拥有自治权,但却没有独立财权——你可以想象,本来大家服从阿尔弗雷德,就是为了抵抗维京人的入侵,势必需要统一财权给中央。这在西欧诸封建王国中是唯一的。但外族入侵造成的王位继承权的谈判制,使得中央的财权无法得到承继,此后即便连国王也只能拥有自己领地的财权,如果需要动用贵族和诸侯的财权,也需要经过谈判——这又奠定了未来议会的基础。早在公元十一世纪初,英格兰贵族就建立了“贤人会议”来辅助国王行使权力——会议由大臣、地主、教士们组成,本来是为了加强王权,后来蜕变为限制王权。这个阶段,中国刚刚到达中央集权制度的顶峰时期——北宋时期。 几乎也是同时,维京人入侵了法兰克并且在那里定居,形成了新的社群,建立起了诺曼底公国。诺曼底公国后来几乎成了每次王位斗争中失利一方王子们的避难所——尤其是撒克逊一方。诺曼底公爵从此也与丹麦一样,对英格兰的王位有了发言权,只不过诺曼底与丹麦势力相反,他们支持撒克逊王室。 正是在这个小小的诺曼底公国,诞生了后来扛鼎英格兰的“征服者”威廉公爵。威廉是原诺曼底公爵的私生子,本来没有继承权,自小受到歧视和打压。但权力斗争就是这么搞笑,法国国王出于控制诺曼底的需要,意图重新培植亲法势力,所以支持这个在诺曼底本国最不看好的私生子王子继承公爵爵位。更吊诡的是,恰好这个威廉小公爵,是个战争大师,所以他在法国象征性的支持下,一一击败了所有反对他的国内势力,越来越强大——威廉的崛起,其实也是新兴势力兴起的趋势所致——基于土地所有权的军事贵族开始形成,在威廉治下,诺曼底公国出现了一个强大的骑士群体,跟随威廉南征北战,获得土地和财富。 运气就好到这个份上。就在威廉公爵对英格兰王位有觊觎之心时,一阵狂风,把当时英格兰已经处于弱势的撒克逊王室家族的关键贵族哈罗德,英吉利海峡硬是吹到了诺曼底。威廉公爵正求之不得,立刻与哈罗德八拜结交,两人很快达成协议——里应外合帮助威廉公爵夺取英格兰王位。——看到没有,王位又是谈判来的。 丘吉尔也指出,当然,很可能这段历史不过是后来威廉篡改的,哈罗德本身也有王位继承权,他之所以能放弃继承权,乃是因为受到威廉公爵的胁迫——你不放弃继承权,可以,那咱就不放你回英格兰。 好玩的地方是,哈罗德一回到英格兰主政,等国王爱德华一去世,就在一堆心腹的怂恿下,自己拿下了王位,坐上了火炉——哈罗德并不具备英格兰各派贵族们认可的王位继承权。这就为威廉的讨伐提供了合适的借口——出尔反尔,亵渎王权。于是乎,南边有威廉公爵的讨伐,东北边有丹麦和挪威军队的入侵,一时间麻烦非常之大。 哈罗德也不是吃素的,他非常冷静,坐观其变,看谁先来,就迎头痛击之。丹麦和挪威人先入侵了约克郡,哈罗德立刻率军出击,一战成名——把丹麦和挪威军队赶下了海,从此英格兰再也没有受到过来自东面海岸的骚扰。紧接着就南下迎击威廉公爵的登陆部队。 威廉公爵的这次冒险也算是开创性之举——因为诺曼底公国本身很小,资源不足以支持入侵英格兰的战争,所以他采用了类似股份公司的方式,先向周边各国“公开招股”,大大小小组织了一帮“合资”军队,拿着各种各样的关于重新分配英格兰土地的合同,横过英吉利海峡入侵英格兰。 哈罗德刚在约克郡作战完毕,立刻率军又向南,连续行军400多英里赶回伦敦,重新征集军队补充资源,又立即出发前去佩文西阻击威廉的军队。从这里可以看到哈罗德作战风格就是快速。 随后就是著名的黑斯廷斯战役。简而言之,哈罗德并没有犯错,他以密集步兵方阵坚守阵地,任凭威廉骑兵的轮番攻击,毫不动摇。如果就此坚持下去,威廉很可能打不动而撤离。但威廉开始佯败,哈罗德军阵的右翼部队系民兵,没有经历过战阵,看到敌军逃跑,就出击追击,就这一下子,哈罗德的方阵裂开了。威廉迅速指挥骑兵横截侧击突出的追兵,一下子就把哈罗德的战阵撕开。哈罗德就此败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