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随笔:英语民族史(3)

 书虫小记 2022-01-19

理查德去世后,王位顺位传给了弟弟约翰。也有趣,理查德反对过自己的父亲亨利二世,约翰反对过自己的哥哥。

1214年,中国正是南宋嘉定年间,北方的金国已经开始衰败,蒙古已经崛起,是年围困中都。这一年,约翰成了英格兰国王,他将名垂千古——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宪政文件《大宪章》,就是在他治下签订的。这与他的个性,他所处时代欧洲局势是分不开的。

经过了威廉、亨利一世、亨利二世乃至狮心王的统领,一百余年英格兰可谓风头正盛。此时却已经开始出现衰落和收缩的态势——法国励精图治开始崛起,持续蚕食了英格兰在诺曼底的领地,直至最终全部吞并。新任教皇是历史上最有政治魄力和手腕的英诺森三世,对英格兰王室和教会不满。英格兰已经开始了全面守势——丘吉尔评论道,幸亏了这个阶段的收缩,与欧洲大陆脱离,英格兰才不再注重好大喜功的国际事业,转而专心于不列颠岛内事务——凡是注重国际事务的国家,一定强调中央集权,这样就不利于《大宪章》的诞生了

再说约翰本人,之前他对他哥哥的表现,大家已经知道此人的个性了,阴鸷,顽固,不通人情。从他对国家的治理而言,作为一个君主,他可以算作良好——对于英格兰而言,大家喜欢一个平实无作为的君主,甚于贤明而大有作为的君主——君主越有作为,民力的耗费就越大。

约翰居然跟教皇干上了!起因是教皇英诺森三世安排了自己得力干将兰顿主教出任英格兰的坎特伯雷大主教,约翰不同意。不同意也不行,兰顿到了英格兰,立即对约翰治下的英格兰教会进行了清洗和重组,狠狠得罪了约翰。约翰于是干脆宣布脱离教皇和教会,英诺森三世也够狠,直接开除了约翰的教籍

还不够,法国看到机会来了,立刻召集欧洲各国,给英诺森三世建议,要不咱再来个十字军西征吧?打到不列颠岛上去!

约翰算是领教了教皇的力量,不仅国外全部变成敌人,国内所有教堂都关门,贵族们都起了反叛之心,要奉天讨逆,老百姓怨声载道。于是,他来了个大反转——可见此人的政治技术——他赶紧给英诺森三世认怂,认怂到啥程度?他把整个英格兰都拱手送给英诺森三世,宣布英格兰就是您老人家的领地,我只是替您看着。他还做足各种戏份,诸如到教堂跪倒认错之类的

这一跪舔,英诺森三世开心了,专门赐予权杖给了约翰,宣布他就是替教皇在执政英格兰。瞬间约翰就搞定了英诺森三世,英诺森马上给法国打招呼,别弄了啊,大家都是兄弟。这下反而把法国弄火了,折腾这么半天都是因为你,现在火候到位了,你自己宣布不搞了!

最有趣的是,英诺森的心腹——兰顿,也就是现任英格兰坎特伯雷大主教,他居然反对教皇了——他认为约翰这就是政治无赖,他对教皇绝无忠心,给你教皇一块根本拿不到的地,你教皇就心软了,这不行——可见这个斯蒂芬·兰顿大主教为人的正直和高贵的品格

约翰这个政治玩的,一开始铁板一块的敌手,三下两下就被他分化掉了,铁板一块变成了相互内斗。——当然,把政治玩成这样,你得毫无道德底限——你能像他那样把自己的国家拱手送人吗

于是跟法国干了一仗,约翰不会打仗,大败。败了之后,国内的贵族也开始反叛他。于是约翰就求援教皇英诺森三世,把国内所有反对他的贵族全部开除教籍,然后以宗教名义来镇压叛乱。

整个局面被他一个人闹得——贵族们都莫名其妙,本来是因为要尊崇教皇和教会,来反对自己的国王,现在突然间大家都被开除教籍,变成了国王来教训他们要尊崇教皇和教会

就剑拔弩张的关头,坎特伯雷大主教斯蒂芬·兰顿出面,提出了一个名留青史的建议——大家坐下来谈谈,不要动不动就打,各让一步。这时候体现出了自威廉以来的行政管理机制、习惯法律法体制的优越性——不论国王、贵族,都愿意以一种非战争和动荡的方式,理智地、建设性的协商来解决问题。——人类历史上,王权与贵族之间的第一次正式协商,乃是由宗教出面促成的

1215年,蒙古人攻入中都北京,金帝南迁至山东,北方红袄贼起事叛乱金国。元世祖忽必烈于这一年呱呱落地。金国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南宋朝廷为史弥远把持。在西方,十几个贵族领主,正在持续开会协商,主张建立一种约束与平衡的制度来限制国王的独断专行。1215615日早晨,大家聚集在伦尼米德草地上,不少人胆小未能如期参会——他们知道这是对国王的侮辱。这些贵族为国王准备了一小顶帐篷和一个宝座,并且把自己的保镖也远远藏在草地旁边的树林里。约翰国王来了之后,连欢迎仪式也没有,估计应该是兰顿大主教出面主持,大家只是简单聊了几句,就签订了“贵族纲领”,四天后,这份《大宪章》就诞生了。原始材料至今还保留在大不列颠博物馆里。

那年夏天,约翰国王去世了。接下来的一百年里,《大宪章》始终遭到教皇的谴责,再版了38次,作出过重大修订,但主体精神始终保留。三百年之后,在17世纪,当议会正努力阻止斯图亚特王朝侵犯公民自由时,他们再次发现了这部文稿,随即重新出版。

细观《大宪章》的内容,仍然是典型的英格兰实用和经验主义风格,没有什么理念和原则,无法成为宪法纲领,只是一份关于如何处置封建制度下各种可能的弊端的61个条款,如免除兵役税、封建继承税、继承人监护问题等,国王承诺在尊重贵族习惯的特权和利益基础上,建立一个简明高效的政府,贵族也须向佃农承诺与国王相同的规则,规定骑士可以拥有200亩土地,农民可以拥有60亩的土地。

《大宪章》的关键在于,它本身是凌驾于国王之上的约束条件,就这么一点。

诚如没有任何一个伟大的妥协不是经历了长时间的拼斗而确立的。其后就立刻经历了约翰国王的儿子亨利三世在位时期的混乱斗争——保皇派与宪政改革派从理论到政务到街头混战到城市争夺的竞争。没有这长达十二年的混战,促使国王于1224年再次颁布《大宪章》,很有可能大宪章只会是某个时期的党派文献而已

亨利三世终其一生,都在被这个宪政所困扰——随着《大宪章》逐渐深入到了英格兰规则及臣民的习惯中,国王权力的限制框架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细致。先是《威斯敏斯特法规》,开始针对司法权限设置,后来是《牛津法规》涉及王室应当听从谁的建议,以及靠什么样的官员来治理国家。其中最核心的要求,贵族们要求国王需要通过“政务会”来实施统治,这个政务会由四五名成员组成,两人为贵族代表,两人为国王代表——这就是英格兰议会的雏形,其关键是,以精英群体取代国王的直接行政权,并逐步演变为贵族派出政治家代表组成会议,而决策则由受严格训练却没有政治地位的职业公务员去执行的行政运作体制。

1265年,中国南宋正是著名的蟋蟀宰相——贾似道当政。英格兰的伦敦召开了人类历史上首次代议制议会,会议的召集人是伟大的蒙特福德伯爵,毕半生之力致力于限制王权和加强精英治理权限的封建贵族。来自英格兰全境各郡县的代表到了伦敦,讨论政务委员会、国王与贵族之间权力分配改革,尤其是财政权限的问题——国王需要向政务会申请资金拨付!问题虽然没有解决,但解决问题的形式却是具有开创意义的——跨越了王权和贵族,普通人参与了国事讨论

其后就是混战,蒙特福德伯爵深受中产阶级和民众推崇,但却在贵族中没有得到广大支持,最终在内战中被杀。不过伯爵点燃的有限王权这个火炬,却始终保留了下来——他的亲侄子就是亨利三世之子的爱德华一世,尽管爱德华一世为了保卫王权消灭了自己的伯父。

爱德华一世治理期间又出现了难得的稳定局面,而且爱德华一世还因为英法战争需要进一步妥协,在《大宪章》中加上了要命的两条,其一是国王无权直接征调贵族领主的兵,二是国王无权直接增加赋税。之前混乱中奠定的稳固社会构架已经逐渐沉淀,经受住了黑死病、英法百年战争、玫瑰战争以及中世纪后期的种种考验,英格兰不同于欧洲各国,不再是纯粹的封建制国家,而进入了骑士与中产阶级时代。也正是在这个时代,贵族逐渐演变成了当权者的反对派

应该说爱德华一世同样是个相当贤明的君主,英格兰的律法机制和议会机制基本就是在他治下逐步成熟。同时,由于王权受限,爱德华一世在与法国和苏格兰王国作战时,不得不建立起雇佣兵体制——国王无权向贵族领主地面上的老百姓直接征兵。雇佣兵所需要花费的就是现钱,这进一步埋下了财政变革的伏笔——国王有时需要筹钱打仗,因而走向财政金融化——发行债券筹钱

德华一世还有一个著名的外号——苏格兰之锤。这位国王除了文治,武功也非常卓著,一生中既打过内战,也打过威尔士,镇压过苏格兰,还亲征过第八次十字军东征,打过法国。这就引出了梅尔吉布森的经典名作之一《The barve heart》勇敢的心苏格兰王国自阿尔弗雷德大帝时期就已经臣服于英格兰,随着后来金雀花王朝的一系列向南向西战略推进,苏格兰逐步产生分离之心。到了亨利三世时期,基本就处于独立状态了。爱德华一世可不是亨利三世那样孱弱,他虽然对国内贵族忍让再三,但对于属国可不手软。他御驾亲征,一战击溃了苏格兰国王巴里奥率领的主力,并且通过烧杀劫掠来震慑苏格兰人心,使得苏格兰王室和贵族一并臣服。不过,被击溃的苏格兰军队有一个逃亡了的骑士,那就是威廉·华莱士的父亲很快,威廉·华莱士就成长为苏格兰高地密林中的土匪,从袭击英格兰巡逻队开始干,直到后来得到了苏格兰主教维斯哈特的支持。传说他其实就是罗宾汉的原型。威廉·华莱士打出了苏格兰独立和支持巴里奥国王恢复权位的旗号,聚齐了上万苏格兰士兵。

与所有土匪出身的将领一样,华莱士运用的是亲族关系,以及与蒙古大军一致的指挥系统——三个人一组,三个组一队,十个队一连……直至上万,因此指挥若定,灵活高效。在斯特林桥一战中,他击败了英格兰万余正规军,成为了苏格兰的实际统治者。

爱德华一世此时已经是年届六十三岁,在那个年代已经是行将就木的年纪了,他依然御驾亲征,率领大军与华莱士对战于班诺克本。其时,华莱士已经训练出了专门应对英格兰重骑兵的长矛圆阵,任你骑兵冲杀不进。爱德华一世下令的第一次骑兵冲击没有起到任何效果,随后,爱德华一世就拿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长弓,以长弓部队的箭雨对付华莱士的圆阵,果然,长矛毕竟挡不过漫天的箭雨,圆阵很快就溃散开来。爱德华一世瞅准这个稍纵即逝的机会,下令骑兵出击,撕开敌方阵营。果然华莱士的军队即全线崩溃,爱德华一世这一战又把华莱士打回了土匪原型。

这一战至少安定了苏格兰三十余年。顺带提一句,英格兰的长弓部队,应该是到美国内战之前的四百年间,最强悍的武器和布阵,在250码范围之内,可以洞穿重装铠甲,万箭齐发时的毁灭性、精准和速度上超过直到拿破仑战争时期的滑膛枪。后来爱德华三世在法国本土与法军作战时,以六千长弓兵对阵法军三万人,即以箭雨消灭掉了法军的弩弓部队和骑兵部队,那时,法军与英军的距离,还超出了法军弩弓的射击距离。再就是阵型非常严谨,法军少数骑兵冲过箭雨进入英格兰长弓兵阵时,因为没有一个长弓兵脱离自己的岗位去追击或挡这个骑兵,以至于这个骑兵绕了一圈砍杀了几个士兵之后,又能回到法军阵地。

1305年,华莱士在密林中被搜捕出来,经过审讯之后,被枭首示众,并被剖腹挖心,以震慑苏格兰人。这一年,中国已是元朝初年。

可见爱德华一世的铁腕和军事才能。也确实,爱德华一世娶了法国国王菲力的妹妹玛格丽特为妻,玛格丽特小他二十岁,爱德华一世的儿子比较孱弱,娶了菲力的女儿伊莎贝拉为妻。电影中所谓伊莎贝拉与华莱士相好就是杜撰了,但确实,玛格丽特和伊莎贝拉一直都联合其他贵族反对爱德华一世,这让爱德华一世的晚年非常痛苦和孤独。

实际上,历史上“勇敢的心”并不是指威廉·华莱士,而是指继承华莱士独立事业的罗伯特·布鲁斯,他继续领导苏格兰人与英格兰对抗并妥协,成了苏格兰国王,最终与爱德华二世签订了条约。1330年,罗伯特·布鲁斯去世,追随他二十年的詹姆斯爵士,按照布鲁斯的遗嘱,带上了布鲁斯的心脏,准备埋到巴勒斯坦的圣地去。在途中,他与西班牙骑士们共同与摩尔人作战,不幸死于战场,临死前,他把装有布鲁斯心脏的银盒子向前抛去,高喊:按您的意愿前进吧,勇敢的心!

Thats what we called brave heart

罗伯特·布鲁斯的后代继续执掌苏格兰王权,也就是后来著名的斯图亚特家族,这个家族始终处于苏格兰与英格兰的仇恨中,遭遇了很多的动荡与不幸。之前忠心跟随布鲁斯的那位詹姆斯爵士的后代,成了苏格拉世代最强悍的道格拉斯家族,后来强大到能与斯图亚特王室分庭抗礼的地步。斯图亚特家族却最终还成了英格兰王室。其实斯图亚特在古英语中的意思,就是王室大管家的意思,因为祖先罗伯特·布鲁斯是作为原苏格兰国王巴里奥的扈从,获得的王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