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随笔:洛克菲勒传(5)

 书虫小记 2022-01-19

一般人都认为,洛克菲勒无非是垄断石油生产,进而控制石油价格。其实,稍微细致一点了解就知道情况远不是这么表观。洛克菲勒自己认为,原油是一种最不适宜投机的东西,因为影响其价格的因素的实在太多了。洛克菲勒真正控制原油的把手,是运输和储存

原油是源源不断产出的,就像水力发电和高炉产铁水一样,一旦停下造成的成本损耗可以远超其一个月甚至几个月的产出。但销售和消费是有时滞的,所以从产地到消费地之间的运输及存储就非常重要了。应该说,运输和存储的成本才是影响原油及其产品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一点,我们在2020年上半年就体验过——原油产量持续恒定,但疫情的影响导致全世界停摆,对燃油需求锐减,到国内变成了汽油价格比运费还低。说白了,那个时候对于油商而言,还不如直接把产出的原油又倒回去,或者直接烧了。如果没有污染,他们宁可倒到海里——想想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小学政治课本里说资本主义腐朽,资本家宁可把牛奶倒掉也不给人们喝——原因可不是因为他们就那么腐朽没落,而是因为把牛奶运到商店里去的成本,远高于牛奶的售价,放咱们到那里去,会比人家倒得还快。——题外话,憎恨常常是靠制造信息障碍和无知来构成的。

这个道理,洛克菲勒体会最深刻,所以他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就不断地收购铁路线,收购运输公司,与三大铁路公司打得火热——控制了运输和存储,才能真正控制石油行业——与此相对应的,洛克菲勒一直对油田资源不怎么上心,一直到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标准石油体系下还只有四个油田。为此,他还发明了原油存储凭证,证明哪个油罐或者油管里有多少油是你的——这个凭证和银行存单一样有效,大家都认,因此可以作为贷款抵押品,紧接着,更多的人开始对这种凭证进行倒买倒卖投机——全球第一个原油期货市场就此形成1882年,美国原油交易市场在曼哈顿成立,从此时开始,投机力量成为左右原油现货和期货价格的重要力量。

1882年,另一个伟大的美国人发明了白炽灯——爱迪生,实际上对煤油照明产生了挑战(煤油照明是当时石油的最大用途)。不过洛克菲勒认为要建立电力系统还需要很多年的时间,电灯暂时还不构成根本威胁。1883年,又一个美国商人J.N.皮尤发现了天然气的用途,并尝试建立天然气管道输送,点燃汽灯。之前在洛克菲勒的油田里,天然气不过是作为废物排放,这倒是引起了他的注意,从1883年开始,标准石油进入到了天然气开发领域。

正是从天然气的开发中,洛克菲勒重新认识了油田的作用,因而开始关注油田勘探起来——标准石油终于决定把手伸向石油产业链的最初环节——原油开采了。当时,宾州油田已经出现枯竭的迹象,这让标准石油加快了对其它区域油田信息的获取,果然又在旁边的俄亥俄州的莱玛发现了新油田,储量不亚于宾州油溪。不过,莱玛石油的品质很差,是硫基石油,不像宾州的蜡基石油,不仅污染重,且气味难闻。标准石油董事会成员中大多数不同意投资莱玛油田,洛克菲勒却乾纲独断,他一面要标准石油的专用化学家弗莱希加快研究对莱玛石油的纯化方法,另一方面则开始布局莱玛油田的生产1884年,弗莱希解决了对硫基石油的提纯问题,标准石油对莱玛油田的投资被证明是正确的,由此至少获得了6000万桶的储量。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最为重要的环境变化,是反托拉斯法框架的初步形成。即便是对标准石油持有完全反对意见的法律人士和官员也都承认,正是标准石油的发展加速了美国在商业领域立法事业的发展。标准石油的成长发展轨迹,说明自由竞争市场如果不受任何约束,就会发展为高度集中的不自由市场

纵观八十年代的立法运动,可谓是典型美国特色——上下互动,充分博弈,激烈争论,达成妥协——从效率上看,肯定不如我们人大会议举个手那么快。社会上层的议会、法院、官员圈子,都在激烈博弈政府如何对市场进行管理;社会基层的普通民众,尤其是工人群体,越来越风起云涌地开展工会及各类社会运动,反对一家独大,挤压行业利润——不仅是石油行业,还有威士忌行业、糖业等。镀金时代的美国,尽管政商勾结腐败透顶,但却因为其三权分立体制得以保证了最基本的势力平衡,任何一项立法或者政策的出台,都充分整合起了社会各阶层力量。——集权国家很难做到对基层力量的整合,因此极容易出现统治精英与社会基层的脱节,二战前的德国、日本是如此,二战后的苏联也是如此

即便是洛克菲勒这样的庞然大物,花费再多的金钱贿赂议员和法官,在社会整合力量面前也毫无办法。1890年,正是在一大堆被洛克菲勒贿赂过的参议员手中,也正是在被洛克菲勒不断施加影响的纽约最高法院法官们手中,标准石油公司接受了第一次审判。纽约最高法院出具了对标准石油公司长达1500页的调查报告,通过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反托拉斯法——谢尔曼反托拉斯法

进入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洛克菲勒进入他的五十岁年纪,逐渐开始转移他工作的重心,把更多精力放到了慈善事业上来。他一直十分小心地控制着他的捐助事业与财富增长之间的平衡,1892年他开启了一生中最大的一笔慈善事业——在浸礼会牧师们的请求之下,捐资筹建了芝加哥大学。不同于一般富翁的捐助事业,洛克菲勒倾注了很多个人心血在这所大学的创建上,他找到的是当时有神童之称的神学博士哈铂担任芝大校长。恰好哈铂博士是一个极其聪明,胸怀大志的学者,他很快就召集起全美最著名的学者进入芝大,一心要把芝大办成美国第一流高校——为此他不断找洛克菲勒要钱,也因为此事两人之间有了一些摩擦,不过洛克菲勒没有过多干涉,只是持续的捐助。1899年,芝大的经济学教授凡勃伦出版了《有闲阶级论》,正好鞭挞的,就是芝大的创建者这类人。

1893年,美国经济再次进入萧条年份,大量工厂和企业倒闭,小型银行关张,全国范围内再次爆发工人运动,直接催生了国会开始着手制定救济法案。唯独标准石油依然稳固,照明和润滑仍然为社会所必须——标准石油始终拥有强大的现金储备,即便是在萧条年代里,也不再需要银行的支持。标准石油自身就是一个银行,洛克菲勒把体系内的现金充分利用,在内部也实行放贷收利制度,甚至于可以向体系外发放贷款。这种制度被执行得非常到位,以至于洛克菲勒自己在向标准石油申请个人贷款的时候,也需要被审批贷款额度,如果他透支了自己的额度,就需要用自己在标准石油内部的分红作为抵押

这才叫真正的石油银行。

路边一个南方浸礼会教堂

一个坏消息是,俄亥俄州的年轻检察官沃森,在偶然一次逛书店时发现了标准石油以托拉斯方式控制了州外多个公司,违反了俄亥俄州宪章,启动了对标准石油的反托拉斯诉讼。这场官司居然在标准石油势力最强大的俄亥俄州打起来了,而且判决沃森胜诉,法院要求标准石油即刻解散现有的托拉斯机构——百老汇26号。

洛克菲勒平静地接受了判决,他和智囊多德早有预案——把原来董事们手中的托管凭证,换成个人股份,解散现有的控股董事会,不再沿用现在的名称即可。他们还寻找到了新泽西州——允许州内企业控股州外企业,在那里又成立了新泽西标准石油,然后通过这家公司购入其它各州20家分子公司的股份,成为新的控股公司。这种把戏久玩不腻。

一个好消息则是,戴姆勒发明的汽车,被亨利·福特完全拓展改良了,石油的另一个巨大用途出现。九十年代,爱迪生的电力网络已经开始铺设,电灯越来越普及,煤油照明被替代已经是趋势。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洛克菲勒唯一的儿子小洛克菲勒已经从布朗大学毕业了,他让这个小男生进了百老汇26号,管理对外投资和慈善业务。不同于中国黄金十年起来的富二代,小洛克菲勒自小到大,被洛克菲勒夫妇教育成了一个循规蹈矩、生性缄默、谨慎小心的人,他不善交际,从来不高声大话,对待家人、朋友和公司职员都很用心,是一个非常腼腆的小伙。他没有丝毫对父亲的意见和挑战,从来把父亲当做上帝一般敬仰。

我个人认为之所以会如此,乃是因为宗教氛围所致——洛克菲勒家庭极其浓厚的浸礼会氛围,使得洛克菲勒本人,妻子,乃至孩子们从来都谨小慎微,确知自己能力的边界和限度,因而家庭氛围中就不会有我们常言的那种所谓的霸气和豪横

洛克菲勒自己回忆是1894到1896年之间正式退休的,接替他位置的,是之前提到过的他亲手培养的早年在克利夫兰的对手阿奇博尔德。洛克菲勒自己则倾注于慈善事业。洛克菲勒虽然经营石油行业可谓无人可及,但他自己的私人投资却惊人的失败和无知,由此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他也才意识到,要把慈善做成一项成功的事业,难度并不比经营标准石油小。

我们的价值观里,把慈善做成生意好像是一种不道德的事。而实际上,慈善还真不就是撒钱了事就完事的业务——我们所见到的富豪们一掷千金,大多数时候是在花钱消灾,花钱买命,而不是做慈善千万别把花钱消灾视为做慈善。

真正的慈善,是通过特定方式的资助——钱只是一方面,支持和激励他人真正改变现状,成为自给自足的独立实体,最终成就一项事业。从这个角度来看,慈善与创业有很多相通之处,而慈善较之创业更难的地方在于,你是要通过别人实现目标,自己无法直接插手干预;最重要的,你如何识别骗局,如何识别谁可能被资助出一番天地和事业。经营一个慈善组织的难度,不亚于经营一个庞大的集团公司。想想洛克菲勒对芝加哥大学的创建,如何选人,如何管理,如何分配资金,如何投资,怎样控制大学发展不走上歪路等等。何其不易。

为此,洛克菲勒找到了一个强人来帮他经营自己的慈善帝国——弗莱德里克·盖茨。洛克菲勒是在捐助建立芝加哥大学的过程中,从一堆浸礼会牧师中发现他的,他当时正是全美浸礼协会慈善事业的秘书。

盖茨出生于平民家庭,15岁就因经济问题辍学,完全靠自己打工养活自己。不久他对神学产生了浓厚兴趣,自费进了神学院学习,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不仅崇信浸礼会教义,同时还善于思考和博学,致力于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角度对宗教教义进行阐释。他当上牧师之后,致力于教务和俗务,依靠教堂自己的能力来募集款项,偿还各类债务。有一次遇到一个富翁想要捐20万元给自己钟意的教堂,来咨询他的意见。他给出的方案是,先捐5万元,然后要求教堂要从其他地方募集到同等的金额,再开始下一步捐助——也就是所谓对等捐助。把15万的捐助写进富翁的遗嘱,募集金额达到了,即可继续投入剩余的15

萨凡纳一座美国内战时期的墓园,洛克菲勒那时还在克利夫兰的教堂里打杂

看到了什么叫捐助没有?通过条款的设定,激励被捐助者注重长期性,而不是一大笔钱到位即刺激了想象力,挥霍一空或者被骗子骗光。

这件事引起了全美浸礼学会的注意,邀请盖茨到了学会任教育学会秘书,专门负责慈善事业。

这里不得不提到美国的宗教协会力量之庞大——此前敝号在《给我自由,一部美国的历史》、《英语民族史》、《苏格兰人发明现代社会》中屡屡提到的,在美国历史上,基督教和新教是先于政府开始对北美大陆各地治理的,殖民地的自治社会都起源于宗教教区,美国所有大学也都是教会建立的。即便是教会自身,也都是一个个独立个体,不像天主教那样有一整套森严的管理体制。在美国,每个宗派的教会都是独立的,大家依靠为自己教区的民众服务而获得支持,独立自主。这种模式,后来延伸到政治制度上,就构成了美国宪法体制的基础。所以说,宗教教会是独立于政府的另一套机制,它深入人心,控制着富翁、政客、官员、普通民众,拥有不亚于国库的雄厚资金,以及无孔不入的影响力。

想想洛克菲勒对浸礼会的尊崇。

盖茨被洛克菲勒邀请到身边,奉为慈善事业老总,专门负责标准石油的慈善业务经营管理。可以说,这是洛克菲勒在退休之后最佳的人事安排。盖茨在这个岗位上充分发挥了他的专长,他的良知和他的理想。不久,盖茨就发现了洛克菲勒那管理得一塌糊涂的私人投资,那些把慈善与投资混淆不清的糊涂账,他逐一进行清理核实,逐一进行追偿。这些举动都是盖茨自发的行为,很快让洛克菲勒既震惊于自己的无知,又震惊于这个牧师的强悍。洛克菲勒很快就把盖茨请进了百老汇26号——标准石油最高决策机构。

到后来,盖茨成了管理洛克菲勒私人投资基金的人物,大大小小控制了13个公司,并且天才般地运用投行思维,不断重组,出售和收购,逐步把前期的投资亏空都找补回来,最后还盈利起来。洛克菲勒认为,盖茨是他所认识的唯一一个能把投资与慈善完美结合的人,即能把投资做成慈善,能把慈善做成投资。正是他一手组建了为洛克菲勒本人管理私人财富的团队。

盖茨最有成就的大手笔投资,乃是说服洛克菲勒进入钢铁领域上游——铁矿和运输。当时,钢铁行业的大佬是安德鲁·卡内基,他非常看不来洛克菲勒,始终认为洛克菲勒只不过是走运挖到了油,尤其是洛克菲勒本人投资的混乱让他讥笑不已。盖茨发现在明尼苏达州的梅萨比山发现了一个大型露天铁矿,这种铁矿天然就是碎石和矿粉,不是大块的铁矿石,因此开采和加工的成本要远低于其它铁矿。他说服洛克菲勒投资梅萨比矿山,收购了苏必利尔湖联合矿业公司。还投资了专门使用这种铁矿的高炉改造工程,接着又组建了五大湖区最大的铁矿运输船队。

由于卡内基实在没有把洛克菲勒当回事,基本没有理会洛克菲勒在铁矿和运输领域的投资。谁知洛克菲勒把他在石油领域的经验直接搬到钢铁领域,也照样成功——五大湖区价格低到不像话的露天铁矿,以及要命的运输渠道都被洛克菲勒掌控在手中,逼迫得其它矿山只能停产。

此时卡内基再想反击已经来不及了。卡内基也不是吃素的,脑子转得更快,赶紧坐下来与洛克菲勒谈判,这样,梅萨比矿山的铁矿石都被卡内基买下,并通过洛克菲勒的船队进行运输,而且,整个五大湖区卡内基下辖矿山的运输也都交给了洛克菲勒。

钢铁业就这样从卡内基一人独霸的局面,变成了洛克菲勒垄断铁矿运输,卡内基垄断钢铁冶炼的局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