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盖茨关系亲密的还有标准石油的另一位投资专家兼董事亨利·罗杰斯,此人可谓标准石油里最引人瞩目的高管——他不仅有强悍的投资眼光,还拥有强悍的笔杆子。正是罗杰斯支持了当时美国最著名的两位作家走出困境,获得世界级的声誉——马克·吐温和海伦·凯勒,也就是说,罗杰斯应该是当时美国最早开始搞文化投资的人。 当然,洛克菲勒最成名的慈善捐赠,是洛克菲勒医学研究中心。洛克菲勒确实非常惜命,终身追求各种方法克服疾病延长寿命。盖茨本人对临床医学有极为浓厚的兴趣,因此再次说服洛克菲勒捐资建设一个医学研究中心。当时美国本土的医学与中医差不多,都是经验型手艺而非科学,洛克菲勒认同盖茨的想法,必须采用科学方法来定量研究,要有诊断和治疗方案。洛克菲勒医学中心从一开始起点就很高,邀请的是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第一任院长弗莱克斯纳执掌。弗莱克斯纳采用了二十世纪内最先进的研究组织模式,即采用独立研究小组攻关模式,对诸多流行的病症开展研究,还在洛克菲勒去世之前就取得了美国本土最强悍的医学成就,攻克了一系列病症——如肆虐美国南部各州长达十余年的钩虫病、南美的黄热病。在二十世纪初期还贡献出了几位医学诺奖获得者。 洛克菲勒虽然钟意于私人投资,但对于银行和金融业始终保持距离,标准石油巨额的现金储备也使得他无须借助银行的力量。最有趣的是,他和JP摩根两人完全尿不到一壶里去。他们俩第一次见面就互相不喜欢。估计就像卡内基的观点一样,洛克菲勒实在是一个拘谨的浸礼会教徒,过着与其财富地位完全不符的清苦生活,而且还以这种状态刻薄地要求其他人。 摩根和卡内基都属于财大气粗形的财阀——出身名门,爱好广泛,情感外露,生活奢华,收藏艺术品。与洛克菲勒完全是两码事——他们都看不来洛克菲勒的出身,以及他没有念过书。 林中的猎屋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让JP摩根名垂青史的对华尔街的拯救行动,实际上当时摩根筹来的救市资金2000万美元中,有1000万就来自洛克菲勒。不过那一次摩根充分利用洛克菲勒与华尔街坚决不沾边的特点,充当了上帝的角色。1901年,JP摩根又一次大手笔即整合美国的钢铁业,打造出全美最大的企业——美国钢铁公司,首要的收购目标,就是洛克菲勒手中的苏必利尔湖联合矿业公司和下属的船队。 对此,洛克菲勒毫不动心。摩根亲自上门拜访,却也吃了洛克菲勒的闭门羹。后来洛克菲勒让儿子小洛克菲勒去回访这位金融巨子。摩根本打算给小洛克菲勒一个下马威,谁知小洛克菲勒的表现让他极为震惊——小洛克菲勒完全明白是摩根想要自己的东西,而不是自己要卖给摩根东西,所以也表现得油盐不进。摩根没有办法,只好通过中间人继续工作,把收购价格提到了洛克菲勒满意的水平——当初洛克菲勒是以10美元一股收购的苏必利尔湖矿业,现在是以160美元一股卖给了摩根,同时还换取了美国钢铁公司董事会两个董事席位。 从这里可以看到,洛克菲勒的生意经永远是这样,先斗,最终一定是合作双赢。 1901年,当政的麦金利总统遇刺身亡。至今其实也没搞清楚究竟这位标准石油和美国钢铁公司这类大企业和大财团的支持者,是因为什么而遇刺。他的遇刺,与西奥多·罗斯福的就任,开启了对标准石油为代表的大型托拉斯企业的全面攻击。 罗斯福总统并不是纯粹的托拉斯反对者,他不过是要在各财阀和行业之间维持平衡,毕竟,他的正式当选,还需要诸如JP摩根、洛克菲勒之类的大富翁的支持。不过,在与政客打交道方面,洛克菲勒就显示出了他过于刻薄实际的短板——远不如摩根、卡内基们那样能玩虚的,手腕圆滑。这就把标准石油顶上了矛盾的前沿。 开启攻击的,却是一个女记者塔贝尔。塔贝尔终其一生都在仇恨标准石油,因为她出生于泰特斯维尔,也就是标准石油发家之地,她的父亲就是最早被洛克菲勒压服的独立炼油商之一。由是塔贝尔对标准石油可谓是恨之入骨。她在担任《麦克卢尔杂志》主编期间,花费了两年时间,通过细密的调查研究,推出了美国第一份对标准石油公司发家史的全景图——总共推出了19期。其实作为一名记者,塔贝尔违背了一个客观公正的原则,她本能地把洛克菲勒定义为一个邪恶的美国人,由此出发来推导他和标准石油的所有行径。报道中,既有恶意中伤,也有客观事实,谎言与真相混为一谈,这样却既满足了当时美国民众对于这个神秘的庞然大物的好奇心,也迎合了镀金时代越来越严重的贫富差距积累的仇富心理。 洛克菲勒对此表示蔑视,没有做丝毫的解释或者对抗行动,他本能地觉得这些小杂志的报道是非常愚蠢的行为,毫无意义——这是他最大的失误,当然,我个人认为这个失误仍然源于他确实没有念过书,也从来不读书,他无法理解笔杆子的威力。过去三十年来,他一直在与法院和地方政府斗争,从来没有失败过,他照样认为这么一个小女生的笔杆子,是绝不可能撼动标准石油的。 1904年,在罗斯福的授意下,联邦法院提起了对标准石油公司涉嫌垄断和不正当手段干预市场竞争的诉讼。而洛克菲勒依然笨拙地以保持沉默和逃避传票来对抗法院。他在与政府周旋方面还采用三十年前的方式,显然已经说明了他对美国社会正在发生转变的毫不知情。包括他的接班人阿奇博尔德在内,也都要对标准石油成为众矢之的负责——他们始终采取蛮横的对抗方式,而不像摩根的美国钢铁公司那样,对总统表示顺从,接受罚单并且采取一些没有什么实质意义的举措来应付政府。 到1907年,联邦法院已有了7个诉讼,6个州法院对标准石油公司提起诉讼。洛克菲勒再也无法逃避,只能出庭受审。可能也是他策略性的迟钝与傲慢,使得联邦法院的公诉人检察官兰迪斯反而有点失去理智,给了标准石油一个夸张的判决,按每车皮收了多少回扣来判罚,罚款两千四百万美元——当时历史上最高罚单。这个判罚很快被联邦上诉法院驳回了,并且严厉斥责了兰迪斯的荒唐判罚。兰迪斯找到罗斯福总统投诉,罗斯福对联邦上诉法院的行为暴跳如雷,但也毫无办法——又不得不提,这就是美国司法与行政分立的体制所带来的,常常让我们嘲笑的“低效”,老板乃至政府都没法一个人说了算。 更有意思的是,由于这场审判,导致股市暴跌!洛克菲勒居然还能在审判之前就拿债券抵押做贷款,在价格暴跌之后,回收贷款获得丰厚收益!股市暴跌引发华尔街连锁反应,小型银行开始倒闭。洛克菲勒抓住这个时机,向美联社宣布,他个人随时可以动用个人财产支持国家信用,拯救金融业。随后,他拿出上千万资金交给了一头大包的JP摩根,摩根出手再次稳住华尔街。洛克菲勒此举一举扭转了他长期以来被污名化的形象。 1908年,罗斯福加紧了对标准石油的审判进度,一系列调查和暗访下,越来越多标准石油对官员的贿赂证据出现。这些证据虽然没有直接构成对标准石油的裁判,但却使得小洛克菲勒对公司完全失望,他断然退出了标准石油,一心去做慈善业务了。1909年,塔夫脱竞选总统成功,再次启动对标准石油的调查,对标准石油的反垄断诉讼多达66次,比罗斯福还厉害。终于在1911年联邦巡回法院裁定标准石油违反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要求标准石油必须与其所有子公司脱离关系。 洛克菲勒继续上诉到最高法院,最高法院最终裁决,支持巡回法院的判决。尘埃落定。联邦最高法院对于这一历史上最大一起反垄断诉讼案件结果非常满意,认为达到了一种效果,即让公众认识到,政府干预并不总是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干预有时是对自由市场的保护,阻止财富过度集中。 解散后的标准石油,变成了34个独立的企业,其中最大的仍然是之前名义控股的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这些公司后来都分别上市,股票受到市场追捧,一路高扬。洛克菲勒的个人财富一路飙升到了9亿美元——比他在位时要多得多,差一点就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身家过10亿美元的人,六十二岁的洛克菲勒当仁不让地成为世界首富。这些分离出来的公司,5家排名在全美前200位实业大公司之列。著名的就是新泽西公司(后来的埃克森Exxon公司)、纽约公司(后来的Mobil美孚公司),加州公司(后来的Chevron即V牌公司)。 洛克菲勒继续在百老汇26号控制着这些独立公司的头头脑脑,大家仍然按照之前的约定,在各自区域中销售标准石油产品。1913年,印第安纳标准石油的威廉·伯顿发明了裂解技术,可以从原油中提炼更多的汽油。这一技术被严格限制在标准石油这些相关公司范围内,汽车的推广导致的汽油紧缺,使得标准石油这个托拉斯自1911年开始又延续了整整十年时间。 为了管理庞大的个人资产,盖茨和小洛克菲勒终于说服了洛克菲勒拿出近1亿美元成立洛克菲勒基金,着眼于全世界的慈善事业。为了保证这笔财产的独立性,盖茨要求洛克菲勒同意这个基金完全独立于标准石油事业,而且是完全封闭运行的,由此才能实现免税经营。对此,为了申请基金执照又经历了一番折腾。其中也充分体现出美国政府体制的特点:一开始盖茨试图申请联邦慈善基金牌照,这样可以不受任何州法律的限制,结果受到政府抵制——塔夫脱政府当然希望政府可以控制这支规模庞大的慈善基金,而盖茨始终不愿做让步。最后只好转而求助各州,纽约州州议会同意了盖茨的各项要求,得以把州慈善基金的牌照给了洛克菲勒基金。——即便是国家想做的事,个人或民间组织也可以反对,并且通过独立于中央政府的地方政府议会来获取保护。 新成立的洛克菲勒基金会继续避免向人文领域的资助,重点投向医学研究领域。可能最大的成就就是推广了钩虫病防治、研发出了黄热病疫苗并推动公共卫生领域的改革。当然,洛克菲勒本人最为雄心勃勃的项目,就是资助建立了中国的协和医院,迄今仍然是中国排名第一的综合型医院。当年为美国医生们建立的别墅区,现在还维持完好,成了北京东单闹市中的一块奇特景观。 位于北京东单外交部街的协和别墅群,始建于1921年,即洛克菲勒基金会捐建,现在依然是闹市取静的一片地域。 促使小洛克菲勒真正摆脱其父亲阴影,挑起大梁的,是1914年发生在科罗拉多州铁矿上的拉德洛事件。标准石油早年在投资苏必利尔湖矿业公司成功之后,又在科罗拉多投资了CFI铁矿公司。由于距离太远,因此洛克菲勒依然对这家公司实行标准石油传统的账务管理,没有也无法真正去了解矿山管理的细节。这家公司的管理上存在严重的弊病——劳资关系极为紧张。首先是1913年出过一次死亡76人的矿难,没有妥善安置好,导致1914年9000名矿业工人集体大罢工。劳资双方都没有退让,由是发生了警察与罢工工人的冲突,警察开枪打死数名工人,并导致11名儿童意外窒息死亡。这件事又一次把标准石油推上了风口浪尖。 小洛克菲勒着手处理此事,他求助了当时刚从加拿大劳工部副部长任上退下来的同龄的小年轻麦肯齐·金,这也是一个传奇人物。正是麦肯齐·金的建议和努力,使得小洛克菲勒走上了一条与其父亲完全相反的道路——洛克菲勒一贯强硬反对工会组织。小洛克菲勒充分利用了出庭接受质询、接受报社访问等公开方式,以其诚恳而略显柔弱的态势,扭转了标准石油一贯的粗横强悍的形象。小洛克菲勒还主动到访拉德洛,慰问工人,并与工会头目开展会商。在麦肯齐·金的帮助下,出台了公司雇员代表办法,让雇员适当参与管理决策——此举是美国劳资关系史上的一次突破。虽然说拉德洛事件最终没有得到圆满解决,但标准石油的形象得到了改善,原先一边倒的舆论局面,变得四分五裂。 洛克菲勒在管理自己财产,以及培育接班人方面,确实做到了当时全世界富翁群体的最佳。虽然他的大女儿伊迪斯因为精神方面原因早逝,但小洛克菲勒确实成长成为了一个理想的继承人——谦逊、大度、谨慎、目标明确,在为人处世方面,小洛克菲勒克服了洛克菲勒的一些缺点和不足,他对政府和公众充满热情,逐步改变了标准石油之前的怪兽形象。 对市场的感觉强悍如洛克菲勒,也没有逃脱1929年的大崩盘,他投进股市的2500万缩水成了700万,小洛克菲勒的身家,也从1929年的10亿美元,一路缩水到1934年的5000万美元!什么叫大萧条! 小洛克菲勒为提振标准石油的信心,特地在1933年大萧条期间提起了洛克菲勒中心的建设方案,也就是现在洛克菲勒中心所在的位置。终于从百老汇26号搬到了新址。 手拍第五大道上洛克菲勒中心实景 进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年届九十的洛克菲勒,在送走了几乎他所有的伴侣和同伴之后,慢慢地发生了改变——他逐渐从那个精明、冷酷、沉默的商业帝王,变成了一个搞笑、和蔼的老头——他与世界和解了。由于已经完全脱离了标准石油,盖茨为他打造的慈善事业也越做越大,而且已经达到了他当年梦寐以求的标准——所有的慈善事业最终都能自给自足地运行,就连从前从来都与他为敌的新闻舆论界也完全转变了对他的看法——当然,也得益于他同时代那批人基本都已经挂了,代之而起的是对于财富和事业更有激情的一辈人。他变得好动,搞怪,甚至于还老去摸摸女人的屁股之类的。 这方面他在向他那神奇的父亲接近——之前我们只稍微提示了他父亲的存在,事实上,洛克菲勒的父亲一直活到九十多岁,到二十世纪初。只不过这个父亲真是个神奇的父亲,性格与洛克菲勒和他母亲完全不同,吃喝嫖赌样样精通,也挺会赚钱,很早就与洛克菲勒母亲分开了,又组建了一个家庭,不习惯在一个地方呆久,喜欢到处招摇撞骗推销各种神奇的草药或者小玩意过日子。洛克菲勒的孩子们都很喜欢这个来无影去无踪的爷爷,爷爷偶尔会闪现一下,然后又很快消失。 该说说洛克菲勒的子孙们了。他的孙子们个性有趣,跟小说影视剧里那些家族角色的设定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小洛克菲勒确实被他培养成了合格的接班人,小洛克菲勒养育了六个子女,儿子中的老大是洛克菲勒三世,不折不扣地继承了小洛克菲勒的性格,甚至是精神方面的不良疾病,谨慎、持重、谦逊、诚实。毫无疑问,他是被父亲和爷爷洛克菲勒作为家族事业的继承人培养的。 老二是纳尔逊,正好与洛克菲勒三世相反,也与大多数家族型小说和影视剧中的角色设定差不多,纳尔逊生性活泼好动,创造力非凡,喜欢玩也会玩,有些玩世不恭。小洛克菲勒对纳尔逊的设想是从政,不过纳尔逊却因为总是跟女明星混,很早就给自己的从政生涯设定了天花板,纳尔逊后来做过美国劳工部长,纽约州州长,最高做到了副总统。 老三是劳伦斯,完全继承了爷爷洛克菲勒冷峻、沉默寡言的个性,他不擅长社交或者管理方面的事务,属于专注型的人,后来从事了飞机与航天事业,参与了V型火箭和一些保密级的航天工程。 老四是温斯洛普,这属于五个男孩里最憨态可掬的一个,也是最受欺负的一个,从小到大也都是属于顺从和跟从型的人物,读书很费劲,在耶鲁大学期间,主要就是喝酒和泡妞。可以说是典型的花花公子型。小洛克菲勒对他的安排则是从底层体力活干起,他是从石油工人干起来的,奇特的地方是,温斯洛普回来没有进入石油行业,而是从政去了,做到了阿肯色州州长。 老五是戴维,爷爷洛克菲勒认为这是孙子中最像自己的一个,戴维天性乐观,喜欢跟人交道,特别擅长讲故事——这一点是洛克菲勒的优势。戴维显然是家族中除他三哥以外最聪明的一个,后来对经济学研究很感兴趣,以标准石油为例研究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后来在大通曼哈顿工作,一直当到了董事长。 1937年5月,洛克菲勒在家中平静去世,距98岁生日不远了。真是前所未有的一种幸运。总结他之所以能如此之长寿,首先是遗传,之前说到了他父亲也活到了差不多的年龄;其次就是前七十余年节制的生活,不吸烟也不饮酒,也不注重吃,他终身保持身材瘦削;再次是坚持运动,年轻时喜欢赛马,中年时驾马车,从四十岁开始打高尔夫球,一打就是半个世纪。他打球的频率可不是一般的高,可以连续四五个小时打球。90岁的年纪了,他还能一杆150米。 从他一生的经历来看,也还是证明,大势造就英雄——他,与范德比尔特、卡内基、福特、摩根等人一样,都是在美国镀金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即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那正是全世界其它地域都处于动荡不安,美国偏安一隅,又天然具备丰富的资源和内战后整合在一起的广阔国内市场的优势,这种优势可谓得天独厚——不然为什么时至今日哥伦布依然在美国人心中有着较之在欧洲人心中更重要的位置。 当然,他之能从上述人杰中脱颖而出,成为所谓世界首富,有他个人的特质——浓厚的宗教意识。宗教意识所引发出来的他的谨慎、节制、节俭、精明,加上他家庭环境的熏染,造就了他全身上下弥漫着的资本主义精神——精打细算,公私分明,目标明确,冷酷无情,自我控制。他之能以一人之身与政府、与全社会舆论对抗,也得益于他浓厚宗教意识所塑造的强悍内心——上帝只照顾自立自强者,他始终相信自己是秉承上帝意志来工作的,要把他认为的秩序加诸于行业乃至市场之上,同样的,集中起来的财富,也必须以一定的节奏和方式回馈到宗教所倡导的博爱与怜悯上去——通过慈善事业,而不是简单的散财,带动更多的人能够自立自强。 唯独如此,方能解释他既是强盗大亨,又悲天悯人的看似矛盾的形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