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随笔:大汉帝国在巴蜀(中)

 书虫小记 2022-01-19

少壮派要立足,建立自己的威信,摆脱老一辈人的控制,最好的办法是什么?主动出击,通过战争来断绝与曹操和解的可能通过战争来消灭内部的反对派,让自己的意志成为统一意志——这就是周瑜的雄心。他以成就孙权的帝业为诱导,刺激起了年轻的孙权同样的雄心壮志,向立足未稳的曹操,发起了主动攻势。与刘备结盟,借助诸葛亮来说服和压制内部的反对派,这也是周瑜借力使力的用意

此时与刘备结盟,显示出了周瑜和鲁肃进取的决心——曹操并无进攻江东之意,此时刘备已被击破,惶惶如丧家之犬。鲁肃是主动前去联络荆州,发现了刘备的处境,主动提出与之结盟的。

周瑜和诸葛亮合力说服孙权下定决心抗曹而不是降曹之后,开始了战略摆布,首先明确政治目标——为汉室除残去秽,师出有名正气凛然。其次是战术布置,这里显示出了周瑜之强悍——他可不是简单地打算挫败曹操即可,他是要利用江东强大的水军,趁曹操新到荆州,尚未熟悉地理形势,就向西长驱直入,到夏口寻找曹操主力决战。这种打算远超出了战术层面,而是一战要完全打消曹操觊觎江东之心的战略部署。

在建安十三年,江东孙吴面临国家重大战略抉择关头,周瑜可谓凭一己之力,高瞻远瞩,决疑定计,整合内部不同意见,主动出击,一战而彻底击溃曹操。能感受到年轻统帅的勃勃英气与开阔眼界。

如果没有周瑜的主动出击,孙刘很可能就会演变为对曹操的节节抵抗被动作战,按照曹操当时的实力,拿下孙吴只是时间问题而刘备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进入巴蜀建立蜀汉政权的机会了。

赤壁之战后不久,周瑜的突然病逝,直接导致了刘备得以有机会崛起——此前,周瑜已经做好了孙吴江东帝业的规划,在规划中,把刘备置于了一个监视和边缘化的位置。周瑜所要做的,就是兵分两路,一路西进,与巴蜀马超联合,北上进取汉中,对曹操形成后方威胁;另一路则直接从夏口向北,正面对曹操形成威胁。但周瑜却出师未捷,由此在荆州本来一边倒地对孙权有利局面,突然间就失去平衡。为了弥补周瑜去世后形成的防卫空地,孙权让出了南郡几块关键的地界给了刘备。有了南郡,刘备的地盘才有了打通向西发展通道的可能。

西边的蜀地是刘璋的地盘。刘璋是曹操表的益州牧,算是合法领主。不过刘璋为人软弱而无断,在那个群雄并起的时代,作为一个统帅,这是致命的弱点。其实,益州境内经常有各种反叛势力,如后来占据汉中的张鲁,本来就是刘璋下属,却能否反叛成功。张鲁给刘璋的手下人开了不好的表率,此后经常有将领有外心。刘璋本来是想借助曹操的力量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但赤壁之战后,曹操势力大减,完全退出了荆州。加上突然间曹操要进攻汉中的张鲁,让刘璋感到危险。于是想到了请刘备进益州,帮助自己巩固统治。

当然,这么一个引狼入室的主意,也是刘璋手下那些意图奉刘备为主的将领和谋士们提出来的——刘璋的命运就这么被决定了。

刘备率军进入益州,随后的一系列行为就非常地有失政治水准。不但刘璋一干谋士,居然连庞统都建议刘备在刘璋的欢迎宴会上就把刘璋干掉!刘备没有答应。可见即便是庞统,也会有这种馊主意的时候。刘璋虽然弱,但他毕竟是宗室,与刘备有宗族关系,而且他没有显著的过失,怎么能出这种第一次见面就干掉人家的主意呢?

说到底,这是诸葛亮隆中对未提出明确政治定位的后果——刘备在益州的一年多时间里,始终处于摇摆状态,一方面想着取代刘璋,另一方面又内心挣扎,就是不去做他应该做的事——讨伐汉中的张鲁——这才是刘璋请他来的目的。

老不去,而且刘璋手下将领的反叛行为屡屡别发现,终于明白刘备的心思,两人反目成仇。

刘备兵精马壮,谋士如云,刘璋当然不是敌手。不过自古四川就不是那么容易拿下的,刘备也花了两年时间才迫使刘璋投降,而且还付出了庞统死于流矢的代价。

独占益州的另一个重大政治后果,就是孙权完全对刘备失去信任——之前邀请刘备共同进攻益州,被刘备拒绝。后来还把南郡让给刘备,荆州大部由此掌握在刘备手中。刘备被邀请去益州,还对孙权做了解释,孙权为了配合刘备讨伐张鲁,还派军从荆州去攻击张鲁的东面战线。结果刘备居然不打张鲁,反而独占了益州。

孙刘围绕荆州开展了一番争斗,这番争斗因为曹操对汉中的侵犯而得到妥协解决。

刘备经营益州的第一个举动,就是把汉中从曹操手中抢回——按照诸葛亮说的,汉中乃是益州的咽喉。刘备不惜倾家之力去打击汉中,拿到了汉中。接着就在汉中向汉献帝上表,要求封王——这是其权力道路上的又一个升级,终于从省部级给升到了国级直到这个时候,诸葛亮才把政治定位问题考虑清楚——让刘备称汉中王,同时还加大司马,也就是完全继承当年的高祖刘邦和光武刘秀之使命

当然,上表是上表,汉献帝操纵在曹操手里,不会给你批。不批也没事,刘备用的是几个正式的诸侯的共同推举——实际上是另立了一套权力形成的机制,同级别贵族推举出更高一级的权力。真正合适推举他的人物,一是刘璋,二是孙权,他却都已经得罪完了,所以,他拿出来的推举名单远没有当年在徐州时推举他领受州牧一职的人员那样高大上,基本都是些勉勉强强擦边的地厅级官员。

就在刘备致力于称王期间,孙权与曹操两边却发生了急剧变化——本来孙权正在进攻合肥。而同时,关羽正以倾巢兵力进攻襄阳和樊城,曹操两边同时受压。在这个节骨眼上,鲁肃去世。接替鲁肃的吕蒙,在江东帝业的战略上,吕蒙与鲁肃有极大不同——鲁肃是孙刘联盟的坚定派,吕蒙的战略构想不是向北发展,而是沿长江向西发展。他倾向于夺取荆州和益州,造成孙吴在长江以南的领地连成一片之局势。因此,吕蒙认为真正的敌人是荆州的刘备和关羽。

此时,关羽正以倾巢兵力北上进攻襄阳,恰好是一个难得的时机,可以直接抄关羽的后路,抢占荆州。吕蒙对此起用了足智多谋的陆逊,两人以瞒天过海之计,以商人和粮队形式把部队送向荆州前线,同时不断给关羽灌迷魂汤,让关羽认为孙吴正集中精力猛攻合肥。

孙权本人对于袭取荆州是持谨慎态度的,担禁不住吕蒙计划的影响——吕蒙制定的,乃是完全歼灭关羽部队的计划。于是,孙权与曹操言和,双方均从合肥撤兵。实际上,在袭取荆州之后,孙权就不得不在政治上吃下苦果,一边倒向曹操,向曹操俯首称臣。

随后陆逊就发动了奇袭,把公安、江陵瞬间攻占,并且大力安抚百姓,让大家接受孙吴的治理。

关羽还是从襄阳城里曹军射出来的箭书才得知,自己的荆州已经被吕蒙攻占。到此时,其实关羽的部队还是很完整,有着很强悍的战斗力。他完全可以通过一系列激励措施,把军队变成复仇之师。可他却没有——即便连曹操也都禁止襄阳守军出来追击关羽,他关羽却率军慢慢往荆州赶。路上去了几批探马去刺探情况,都收到陆逊的厚待,结果这些探子们回来之后,大肆宣扬大家家里都一切安好,孙吴很欢迎大家回家云云。这样就瓦解了关羽军队的斗志。撤退逐渐演变为大溃退——此时,陆逊再出击,关羽的部队几乎都是不战即溃

因此有了后来败走麦城——关羽并非帅才。比较奇怪的一点就是,撤退过程中的关羽,几乎也都是毫无斗志

刘备之失荆州,乃是此阶段战略目标不明确所致。一方面夺取了益州和汉中,另一方面与孙权在争夺荆州地盘,然后还把关羽拿去进攻北面的襄阳——虽然襄阳是战略要冲,连接荆州与益州和汉中,但襄阳也是曹操的必守之处,势必是一场持久战。这个阶段还以称王来刺激本来就极度不满的孙权,于是乎,缺乏重点的战略,导致处处皆为漏洞。围攻襄阳兵力不足,拿不下,同时荆州空虚。再加上关羽的统兵能力实在不行,行动迟缓犹豫不决,遂导致了这样一个巨大的失败。

孙权向曹操称臣也是没有办法。不过很快曹操就去世了,因此给了孙权机会能够又收回称臣的话。不过曹丕却很强悍,没有给孙权这个机会,曹魏的权力交接非常顺利,并且迫使汉献帝禅位成功。曹丕正式称帝,孙权又没法,只好向曹丕继续称臣。——应该说,孙权袭取荆州,彻底破坏孙刘联盟,使他在中原完全失去了政治地位和信用。在政治上,他完全服膺了曹魏政权。——这也可反见曹操的高明,他从始至终就没有想过用武力征服孙吴,他始终认为可用政治手腕搞定孙权

缓过劲来的刘备也跟着称帝。只不过,刘备的帝业基础,可远没有他声称承继的那两位爷那么稳固——高祖和光武帝。刘邦没有像他这么快地称帝,四十多岁了才开始混,混了十来年还只是个王而已;光武帝也是追随更始帝,几乎所有的战功都是光武帝和他弟兄们拿下来的,才有了后来水到渠成。刘备的称帝,一方面是与之前称王一样的问题,拥戴他的人地位和影响力都太次了点;另一方面是他起点低,换句话说也就是爬得太快。

此前他的正式任命只有宜城亭侯和徐州牧;而且汉献帝当时还活着,只是禅位了而已。但最重要的,乃是他称帝的地界——巴蜀,并非他的初始地盘,而是前两年刚从自己的宗族兄弟刘璋手上抢来的——刘璋的地位比他还高。刘备的班底里,从进入巴蜀那一刻起,就分裂成了两个派系——本地派和外地派,这就为蜀汉帝国的稳定性造就了先天不足

称帝之后第一次讨伐,刘备没有选择篡汉的曹魏,而是对准了曾经的盟友孙权。不论从战前决策,还是战役执行来看,不论是从军事指挥上,还是政治定位上来看,刘备的表现都显得莫名其妙

首先还是说政治定位——征伐之战,当然要有名目。刘备征讨孙权,名目是有的——孙权投靠曹魏,向汉贼俯首称臣,何况前面还有荆州和关羽这两个深仇大恨。不过,细查起来,就不那么扎实。篡汉的明明是曹魏,而且此前双方一直都在苦苦互斗,怎么会突然去打曾经的盟友。最大的问题在于,汉献帝还在,刘备怎么就称帝了呢?这为他匡扶汉室的道义减分了不少。——当然,刘备一直造势说汉献帝已经被曹丕害死。孙权还玩了一招损的,专门针对刘备的政治道义——他等刘备都已经出征了,给刘备送去了请和的信

这个时机非常值得玩味。如果孙权是真的想和,那他一定会在得知刘备决策时,就赶紧请和,甚至于干脆再让荆州几处城池出来。他非要等到刘备筹备了近一年时间,大军已经到了白帝城了,才给一封请和的信——他的意思并不是真的想请和,他就是要做出请和的姿态,同时让刘备不能接受请和

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是,削减了刘备来征伐孙吴的正义性——你不是说我投靠曹魏吗,我向你认错请和了,你还要打过来,那就说明这场征伐纯粹就是复仇之战,而不具备政治上的正义性。

反过来讲,孙权不仅不怕战争,还期望狠狠地给刘备来一下子。从这个手腕上来看,孙权确实沿用了周瑜的思路,不仅是挫败你,还要彻底干掉你。牛。

其次是战略定位——称帝的第一战,必须成功。这应该是刘备选择打孙权而非曹魏的主因——他知道打曹魏是打不过的,但非要打一仗,以树威权。何况,在打孙权这个问题上,是刘备第一次乾纲独断,诸葛亮和赵云都力劝不要打。刘备对于打荆州的把握,来自于蜀汉居于荆州上游,水军可顺流直下,水陆两军可配合并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