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策的第二个案例。不是典型的游说案例,其中的人物关系很有趣。齐国的邹忌和田忌,邹忌就是“讽齐王纳谏”那个邹忌,很牛的宰相;田忌就是“赛马”那个田忌,战略专家。这两个人居然矛盾水火不容。 当然,主要是邹忌对田忌的陷害可谓持续不断。一开始,邹忌为了给田忌出难题,游说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打击魏国。如果战胜,这是他邹忌的建议功劳,如果战败,田忌可以去背锅。——为啥现在官场上的牛人都愿意把自己定位为出主意,而不是具体干活的位置。 谁知,田忌就此完成了战国史上最著名的三战三捷——襄陵、桂陵和马陵之战。后面两战都是流传千古的战例——桂陵之战引出的成语就是“围魏救赵”,即魏国包围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派田忌去救,田忌不去解围邯郸,而是直接进军魏国首都大梁,逼迫魏将庞涓只能回军支援大梁。其实,庞涓真不是白给,他是坚持打下了邯郸之后,才回军阻击田忌的!也就是说,围魏救赵,其实没有达到救赵的目的——邯郸还是给魏军破了。围魏救赵的成果是,庞涓回军路上被田忌在桂陵击败了——毕竟刚打下邯郸,属于疲敝之师嘛。 其次就是马陵之战,这是庞涓带魏军进攻韩国,韩国又向齐国求援,田忌照例率军进攻魏国的首都大梁。庞涓无奈,只好又回军阻击田忌。田忌看到庞涓回来了,就立即撤兵。庞涓非常恼火,决心追上田忌的主力与之决战,狠狠教训一下田忌。田忌就等着你急切,在马陵布下埋伏,一战全歼魏军主力,杀庞涓。 我们所知的孙膑,只不过是田忌手下的一个谋士而已。孙膑在这三战之中,只是最后为田忌出的一策还比较强悍,不过却没有被田忌采纳。 邹忌看到田忌居然全胜,就更坐不住了——他非常惧怕田忌来抢他的丞相之位,既然借刀杀你不成功,就干脆拿出一招最狠的——说你谋反。古往今来就这一招,是君王搞定功高盖主的将领时屡试不爽的一招。邹忌游说齐王说田忌谋反。 田忌怕了,孙膑就出招——你把主力部队遣回首都,控制一部分相对弱势的部队,然后据守在临淄城外的山地里,占据有利地势,再派人去跟齐王交涉,说明真相。孙膑这招就是典型的兵家策略——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再与齐王交涉,齐王仍然认为你谋反,哪怕发兵来打也不怕,如果能够讲和那当然更好。 田忌没有采纳,而是选择了放弃——个人直接出奔了楚国。——你很难说,是田忌做的对,还是孙膑说的对。 邹忌仍然不放过田忌。他又担心田忌在楚国也混得好,然后发动楚国来威胁齐国报复自己——这就叫一种执念,计较一切,计较到底,永远以防备他人和先下手为强来对待他人。现在我们都在表面上说这种待人态度不好,但实际上,在官场上混得好的人,绝大多数都是锱铢必较之人,否则很难混上去。 邹忌于是派人去游说楚王,大致的意图就是让楚王扎扎实实套牢田忌,不要让田忌再登政治舞台。说客是杜赫,游说很简单,对楚王说,既然田忌来了,就赶紧给他多的封赏,让他愿意留在楚国为您所用,不要放虎归山。这样,田忌还算在楚国得到了上卿的待遇。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到邹忌有多狠,给人印象就是心胸狭窄,害人不浅的人,其实这并不说明邹忌就不是个好玩意——政治斗争就是如此,邹忌治国的本事确实是没的话说,大家从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策就可以看出来。政治斗争中的狠辣,与治国能力和管理能力,完全可以并行。 第三个案例是历史上公认的苏秦的一招“千古奇策”。背景是,苏秦在齐国为官,这时楚国的楚怀王被秦昭王骗去扣押在了秦国,楚国一时没有了君主,于是代理的楚王就想到要把质押在齐国的太子芈横请回楚国来当继承王位。齐国就面临放不放芈横走的问题。 苏秦在这其间看到了一个能让他在齐国和楚国两边都谋取到权力和暴利的机会。他想出了一个长达十个步骤的招术来解决这个问题。
苏秦最终达到了两边讨好两头获利的目标。 很多人都习惯性地按时间顺序来论述苏秦在这个“奇策”中的步骤。如果这样去看,你只会认为苏秦简直不可想象,怎么就能预测到十步以外的事。其实,苏秦在第一次到秦国游说秦昭王失败,回家继续学习《太公阴符》的“简练揣摩”,究竟是学的什么,就在这里体现——他应该是学的换位思考和结果倒推两个东西。 换位思考相对简单,当然实际比较难以在情感上做到,那就是要站在其他人的利益的角度考虑问题。 真正难的,是从结果倒推这个思维方式——其实就是博弈论的思维方式,从结果出发,一步步倒推,每一步会是什么局面,该干什么。我们一般人都喜欢顺着从步骤开始推结果,越推越觉得惊心动魄。 实际上,反过来想,就相对简单了。用这个例子,就是从我怎样才能做到两边讨好,两边获利?首先,齐国能从扣留太子中获得土地是最大收益,楚国则是能让太子回国是最大收益,那么我所有的步骤就应当是,最终让太子回国,不过要让过程变得复杂,让双方能够抬价和砍价。从我期望的结果出发来推导每一步行动。个人认为,这就是苏秦所说的“简练揣摩”。 第四个案例。齐宣王的王后挂了,要新立一个后,不过齐宣王有七个妃,不知道会选哪个。下面的官员当然想先讨好,能先走一步最好啊。靖郭君田婴,也就是孟尝君田文的老爹,捉摸出一个办法。准备了七副珥,就是耳坠,其中有一个特别漂亮,都送给了齐宣王,给七个妃子。过两天,看哪个妃子戴着那对最好看的,这个妃子就一定会是将来的王后。然后田婴就可以先人一步,讨好未来的王后,同时,还可以假模假样地劝齐宣王立哪个妃子当王后。在齐宣王那里争得分。 这也是所谓“简练揣摩”的一种,如何揣摩人的心思,尤其是领导的,很多事是不能问,更不能去打听的,只能靠巧妙的方法去刺激,通过领导的反应来获知领导的想法。就是给个动作,让对方做出反应,从对方的反应中推测对方的想法。 第五个案例。齐楚交好,楚国邀请孟尝君田文去当宰相,秦国也邀请田文去当宰相。田文决定去秦国,门人和朋友都劝他别去。田文决心很大,跟他当年的父亲田婴要在薛地筑城的决心一样。最后烦透了来劝说的人,就放出话来,人话我听不进去了,人间世我也不听了,要是鬼话我可能还愿意听。 苏秦跑去说,我这有鬼话给您听。田文没办法,只好让他进屋说话。苏秦说,我这次到齐国来,过淄水,晚上听到一个土偶(泥捏的小人)和一个桃梗(木刻小人)说话,桃梗对土偶说,你这真麻烦,大水一来,把你冲到西岸去,就成了一堆泥巴了。土偶说,你这话说的不对,我即便被冲到西岸变成泥巴,也还是泥巴啊,你就不一样了,大水一来,你只能漂着,水把你冲到哪去,你也不知道。 苏秦接着说,齐国再不好,您在齐国也是王族贵族,秦国那是四塞之地,只有一个进出口,你进去了,到时不放你,你都没法出来。田文就没去了。 不过后来田文还是禁不住秦昭王邀请,去了秦国,也正如苏秦预计的,后来秦昭王软禁了田文。好在田文有一帮牛门客,用鸡鸣狗盗的办法,让田文骗开城门逃回了齐国。 这个类比好玩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