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随笔:工业与帝国(上)

 书虫小记 2022-01-19

这是敝号介绍的第二本埃里克的书,第一本是《极端的年代》,有兴趣者可在敝号首页查询到。埃里克是英国史学家,马克思主义学者,英国共产党员,毕生致力于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剖欧洲近现代史,在这方面可谓首屈一指。

需要强调的是,即便是共产党员,埃里克也能展现出在研究方面的客观——他的历史研究,从来没有预设的价值观,没有“权威与官宣”的概念,也没有“唯一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这个观念——要知道,诸如正能量、权威官宣、确定不疑的真理,这些概念,是马克思本人也反对的

他的研究,真实展现了,什么叫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历史观的方法、模型,去解析社会进程及社会运动,并且与其他模型和方法进行比较。埃里克对于怎么做研究,怎么做党员,有很清晰的界定——研究是科学,要排除价值观和预设的干扰,来不得虚假;作为党员,他体现出了对人类,对民众,对劳工,对草根在宏大社会变迁之下命运的关怀与悲悯

由于英国是第一个开始工业化进程的国家,借助工业力量加速了其现代化进程——记住,工业化不是现代化的原因,工业化是现代化的结果之一,对此,敝号在去年《英语民族史》中已有详尽阐述。英国,准确地说英格兰的现代化,肇始于1215年的大宪章,起源于1688年的光荣革命。光荣革命之后,君主立宪制以及现代民族国家体制已经成型,对权力的制衡,对私有产权的保护,强大海军形成,这才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正因为英国是第一个启动工业化的国家,所以它具备了诸多先发优势,这些优势,是后来任何一个处于赶超位置的国家所无法比拟的。作者认为,十九世纪中期之后,要想在工业领域获得领先或垄断地位,所需要技术的复杂程度,就远高于工业革命初期。

进一步的,又正是因为工业化最早发生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国度——并非传统的封建王权国家,甚至连一部成文的宪法都没有——因此,人类社会的工业化进程天然地就与英国所创设的资本主义模式结合在一起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金融化的财政运用——英格兰银行和众多中小银行以发债为主体的财政运作模式;民营为主的产业模式——基于私有产权的众多民营工坊成为工业主力;商贸主导的财富模式——从商贸立家,到贸易立国,交易流通产生财富的价值观;殖民地化的资源配置体系——基于强大海军的全球资源配置模式。工业化发生在这样一个国家,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碰巧让工业化一开始就具有了资本主义的特征让步其后尘的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资本主义模式的影响。

这就是英国工业化进程作为参考经验的矛盾所在——一方面是它具有太多特殊性,起码一点,有哪个传统王权国家能像它那样,君主立宪体制、司法体制和自由市场体制可以用长达400年的时间来发展成型——看起来王权和议会始终在吵闹斗争,但却为英国社会的发展创设了一个远比其它任何一个王权国家都更加稳定的环境,其体制的发展进程从未被暴力革命打断过。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就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因此它对工业化和现代化就拥有最初的定义和规则制定作用,不研究它,研究谁呢?

首先,1750年之前两百年,英国社会的经济就在持续发展,而且已经形成了较欧洲大陆发达的工业基础和商贸基础。实际上,在英国国内,商贸阶层和工业阶层是两股斗争的力量。商贸阶层毫无疑问相对强大,这是英国逐步拓展其世界霸权的原动力之一,商贸阶层倡导自由贸易,降低关税,完全平等交易;工业阶层发源于地主阶层,倾向于保守的贸易政策——更偏向重农主义,保护本国工业基础和对外倾销工业产品。

有趣的是,英国的工业居然是从农村开始发展的,以村庄为单位,发展为最初步的工业企业集群,如纺织、煤炭、冶铁等,并借工业企业的发展,大力发展了交通基础设施。

而英国不同于欧洲大陆的体制——所谓的君主立宪制,实际上应该是土地寡头贵族体制,政权掌握在200个左右最大的土地贵族家族手中,他们与地主阶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即便工业阶层在财富方面不如商贸阶层,但在政治影响力上,则强于商贸阶层。这个体制特点,说明了,为什么商贸同样发达的荷兰没有产生工业革命——工业阶层力量非常薄弱,没有影响政治政策的能力

正因为工业企业主们可以通过地主贵族影响国会制定政策,因此整个十八世纪下半叶,英国都是积极扩张型的对外政策——军事上造就海上霸权,资源获取上大量扩张殖民地,贸易上主张炮舰开路。什么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不是自由市场,也不是价值规律,而是基于商业与金融利益机制之上的政治和军事联合体

对于当时的英国而言,对外战争与其说是政治,不如说是商业利益驱动和金融体系的支持。十八世纪中,英国每一次对外作战,重挫了在海洋中的劲敌之后,其出口量都会成倍增长!国家力量的拓展,为工业革命提供了一个巨大的驱动力——源源不断的资源供给,始终无法满足的市场需求!毫无疑问,战争对于英国国内工业的拉动作用是巨大的——尤其是煤炭和冶铁的需求,而战胜一次之后,紧接着就会带来巨大的纺织品和其它手工业品出口的需求。

这种国家力量带来的超额需求,是激发英国国内工业企业主、手工业者、匠人大搞发明创造,引进革新生产技术的关键刺激政府把原本有矛盾的商业阶层和工业阶层整合起来了,工业随着商贸越做越大。

综合一下工业革命发生的四个要素就是:国家力量拓展带来的巨量需求,纺织业全面发展形成了先导产业优势,海上运输路径的畅通无阻,快速的国内城市化和交通设施改进

一切汇聚成了十八世纪中叶的发力——1760-1840这一百年间,英国经济天翻地覆地变化——主要城市的规模增长10倍,铁路纵横交错,到处烟囱林立、烟雾腾腾。1760年开始,英国国内的工业品几乎都实现了进口替代。

工业革命第一个阶段是1760年-1840年先导产业——棉纺工业的发展与逐步衰落。

细查当年英国这个垄断型优势产业,就可以知道,一旦政府动用国家机器把海外市场打开,把国内私有产权保护好,剩下的事,全部依靠私人企业家、商人的贪婪即可,无须“五年规划”、“国家战略”。海外激增的需求,刺激织布供给猛增,于是飞梭发明出来了;织布量一上去,又对纺纱供给提出了巨量需求,于是珍妮纺纱机又发明出来了;同时,劳动力供给不够,一方面促进各工厂改进生产线,全面引进水力纺纱机,到后来又主动应用蒸汽机,另一方面则促进农村劳动力转变为工人。

由于一切都是初始阶段,像哈格里夫斯这些匠人出身的草根,几乎都不需要依靠家世和人脉,凭微薄的家产就能组建自己的工坊,把新发明加以应用推广——工业各领域都能轻易找到很快就赚钱的发明创造。

也就是说,产业本身的发展,无需政府的战略、规划和动员,甚至都无须大额资本支持和规模效应,市场需求本身就引导了从企业家到工匠的创造和创新行为。市场和产业自发的效率,是远高于政府计划的

作者对比了后来20世纪发展中国家要进行工业化的艰难——钢铁、汽车、交通系统,无不需要强大的技术知识储备、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巨量的初始投入资金以及现成的市场需求,还有外部竞争!这就叫后发劣势。这些,在英国当年工业化起始阶段,都没有要求。

棉纺业不愧为先导型产业,棉纺业迅猛发展,为工厂主和资本家们积累起雄厚的资金,这些资金又沿着产业链进入其他产业的循环——煤炭、冶铁。

冶铁在十八世纪下半叶还处于初级阶段,产量不高,一直到1780年代,英国国内的产铁量还没有超过10万吨——这恰好符合当时国内需求,毕竟,由于铁路、航运尚未进入全面发展时代,对铁的需求量还较小。到十九世纪初,随着炼铁技术改进,产量增长,又印证着萨伊的“供给创造需求”——桥梁、管道、铁器大量发展。不过,相比棉纺业这样的消费品行业,煤铁这类资本品行业的发展要缓慢很多——在英国花费了半个世纪。最主要的问题在于资本积累的规模——一直到鸦片战争前后,英国国内的资本积累率才突破10%,才有了足够规模的资本投入到钢铁行业这类重资本耗用的产业中去。

棉纺业对英国的改变还有人口及社会结构的的变化——大量的人力需求,催生了半个世纪农村人口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人口越来越多,不仅产生了诸如工会、行会这类自治组织以及民主、人权运动,还产生了诸多城市管理、公共卫生管理的问题和需求,又刺激英国各大城市开始探索现代化民主政治模式和现代化的城市管理模式。——人类工业化初期的黑暗时期,直到鸦片战争时期,工业城镇伍斯特郡的人均寿命18.5岁!

1830-1840年十年间,英国遇到了工业化初期的第一次经济危机——产出的工业品滞销,原各殖民地抵抗运动风起云涌,国内劳工运动和宪章人权运动集中爆发。也正是英国提供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工人社会运动的范本,为恩格斯提供了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窥探出其部分本质的机会。作为世界上唯一的一个工业经济体,在1830年代居然没有贸易顺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遇上了中国这么一个巨量资源的农业经济体。这是鸦片战争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