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随笔:百年流水线(下)

 书虫小记 2022-01-19

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流水线生产模式渗透到了工业的每一个行业,一直到食品加工和农业,如牛奶生产。大规模生产开始从美国溢出,进入欧洲。法国的雪铁龙、雷诺、标致反应最快,德国奔驰,英国汽车工程协会,也纷纷到福特工厂来参观,并分批次派出技术人员到福特学习,购买适用于流水线生产的机床。法国是最快把流水线应用到本国汽车工业中的国家。

当时的波士顿百货总裁法林,提出了一种新的见解——流水线带来的大规模生产,不等同于大批量生产。规模的意义在于其系统性,只有下游有了大规模的需求,人们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提高了,才能实现大规模生产。福特始终标榜自己工厂工人平均工资水平之高,在当时确实是首屈一指

流水线生产模式的影响甚至于进入了文学艺术领域,现代所谓“蒸汽朋克”、“机械主义”大体都源自于这个时期对流水线生产的崇尚。平面设计、舞蹈、绘画、雕塑均出现了对工业制造渗透人类精神生活的反思——应该说,最早对于流水线生产模式的反思和反抗,就出现在人文艺术领域

毫无疑问,最大的影响仍然是汽车,所谓轮子上的民族就是这个时期形成的。年产200万辆便宜实用汽车的供给能力,促使美国人对汽车的需求和兴趣大增。汽车也让更多人摆脱了对水运和铁路的依赖,得以自由拓展新的领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是美国的郊区发展得最快时期,汽车无疑是最重要的原因。近一百年后的中国也出现了同样的热潮

1931年,流水线生产模式被应用到了纽约帝国大厦的建造中,用了不到2年时间就建成,标志着这种资本主义生产模式达到了巅峰状态。记得2019年第一次到纽约,发现帝国大厦的箱式电梯顶部,就在用视频展示帝国大厦的流水线建造过程。

1929年开始,福特和他的竞争对手斯隆,继续推进流水线生产,从制造链条,继续向上下游延伸,扩大到整个产业链条都使用流水线——上游包括木材、棉花、布料、玻璃、煤炭、矿山,下游包括销售、维修、门店、石油等等。这种所谓“大规模生产”是美国在二战前黄金发展时期的最主要生产管理模式,极大促进了全社会的分工、协调和产业升级。

拉卜楞寺

二战前福特汽车已经开始全面登陆欧洲,原先一直处于垄断地位的法国车,迅速让位于福特汽车。福特汽车的市场占有率在英国一度达到了24%请看当时英国的汽车工业是如何应对福特这个“门口的野蛮人”的,尤其是在自由开放市场体制,政府干预力度极为有限的情况下。

英国的汽车公司并没有全盘照搬福特的流水线生产,英国人惯有的忍耐和不慌不忙的风格,在于福特汽车对抗过程中,展现出了如太极拳一般的优雅。他们的自信展现在有选择地吸收美国人的长处,但却坚持本土的一些关键性习惯,而不是简单地爱国主义抵制美货或战狼叫嚣上

在福特汽车于英国本土建厂之后,福特汽车一度占据英国各地街道,不过很快就出现了一大堆水土不服的问题——如福特坚持左舵而不是右舵,坚持沿用美国本土的T型,坚持以廉价打开市场,以及对工人整齐划一的要求。英国的消费者逐渐发现福特车并不是很适合英国各地的窄小街巷,左舵的习惯也着实很麻烦,工人的下午茶居然不能被接受——英国工人在喝下午茶时必须保持手和衣袖的干净整洁,消费者对汽车精致的品味无法被满足。

此时,英国本土汽车公司运用流水线的标准化方式,改进了之前英国汽车崇尚手工的粗糙方式,实现了零部件标准化。其后,他们依然坚持了产量的适中和差异化品味,在一些关键环节坚持使用传统手工。不到三年时间,英国本土消费者又开始转向本土汽车,福特汽车原本的24%市场占有率,重新下降到了4%

感想——市场会失灵吗?国外的先进制造就一定会击垮本国落后制造吗?政府一定要干预吗?

让人惊讶的是当时苏联的反应——苏联对福特汽车和流水线生产是完全拥护和拥抱的态度,不仅大量进口福特汽车和拖拉机,而且一再邀请福特到苏联开设工厂,要求全面学习其生产技术。替福特和列宁、斯大林牵线的,就是著名而且神秘的美国商人尤里乌斯·哈默(敝号在2017年随笔的《勇敢的人》就是关于他的传记,真是个奇人)。我们历史观中的苏联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关着门发展自己的。而在苏联建国初期的实际情况来看,以开放市场和开放心态引入发达国家乃至敌对国家的技术和产品,才是它能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就跻身欧洲第二的关键所在

比较搞笑的是德国的反应——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德国异常保守,德国人拘泥于自身技术的自信,从一开始就对福特的流水线和产品保持拒绝态度。尽管工人阶级都广为欢迎,但整个官僚层面和企业家层面都拒斥,并且以爱国主义来动员大家一起排斥福特汽车。局面的改观还是希特勒上台之后,纳粹党从流水线生产模式上看到了权力的极致化及其带来的效率最大化,由是全盘接受福特汽车和流水线生产。由此,流水线生产模式就被打上了纳粹的烙印——加上亨利·福特本人是反犹主义者。

可以看到,流水线生产模式的传播,为二战的军工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也是流水线生产模式为人诟病之处——生产的流水线,后来变成了杀人的流水线。

剧情反转发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达尔宗圣湖边的土拨鼠

对于流水线生产模式的反对声浪,从诞生之日起就没有停止过。只不过在前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快速扩张的规模和惊人的产出效率,以及迅速提升的工资水平,掩盖了大家的不满。到三十年代,经历了1929大崩盘之后,经济处于萧条状态,福特实现了流水线作业的机械化,人工需求锐减,失业率激增,社会不满情绪增多,流水线生产模式之前对于人的奴役和压榨,就成倍地被放大了。这个阶段,约翰·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就是对日益扩大的工厂规模对农村的入侵、农业机械化造成的农村人口迁移的最佳叙述——敝号不久以前的随笔《愤怒的葡萄》有过阐述。

随之兴起的,是1936年之后的汽车工人运动——美国工人联合会开始系统地组织工人运动,反对福特汽车公司,反对流水线生产,要求改善劳工条件。当然伴随着的就是此起彼伏的罢工、示威、静坐以及惨案。我们上世纪九十年代及之前的中学政治课本上所展现的资本主义的残酷无情,主要就是摘选的这个时期美国新闻媒体所报道和分析的内容。福特和斯隆等主要汽车巨头,对于这些罢工、静坐之类的反对声浪,采用的是坚决反击的态度,由此也激化了矛盾。1936年卓别林的《摩登时代》上映,他就是专门实地去考察了福特汽车胭脂河工厂之后,创作的这部不朽的作品,引发了全世界的关注。也就是短短的三年时间,流水线生产模式从偶像跌落为恶魔

挽救了流水线生产模式名声的,居然是二战。

1938年开始,随着法西斯战争阴影的临近,罗斯福总统开始扭转宣传导向——流水线生产模式将是我们应对法西斯威胁的重要武器。尤其是在珍珠港事件爆发之后,流水线生产模式被全面应用到民转军上,又成为爱国主义的象征。1940年,时代周刊甚至以亨利·福特为封面,表示,流水线和大规模生产将帮助美国打败德国和日本。

流水线制造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用于杀人。在战时,围绕流水线生产,产生了诸多新的管理方法和模式,著名的如戴明管理体系,统计质量管理体系等,这两个体系成为后来日本企业管理思想的基石。战后,流水线又摇身一变,成了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最重要工具。马歇尔计划的资金大部都用在了重建流水线工厂上,迅速恢复了工业品生产能力。整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都是流水线生产在欧洲全面开花的时代,德国得以在五年内再次成为第二大工业国。

在美国,1947年亨利福特去世,其孙子亨利二世进一步把福特汽车改造为现代化企业。流水线生产再次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焦点,一方面是恢复生产和繁荣市场带来的物质极大丰富,一方面是劳资关系的再次紧张。五十年代,流水线生产开始进入地产业,威廉莱维特提出了拼装式的房屋架构,用于解决城市工人住房问题。五十年代的十年内,美国的工业产值增长了43%,迅速拉大了与全世界的距离。也正是因为流水线向全产业领域的渗透,电气工业开始将流水线的传送带思想延伸成了自动化概念,自动化紧接着就激发了机器人的工业应用

到六十年代,受越战和嬉皮运动影响,工会运动再次成为流水线大规模生产的反对方,并由此推高了工人工资,引发了美国制造业国际化发展的进程。制造业的转移和空心化进程就此开始。

平遥古城

七十年代开始,美国制造受到了两方面挑战,或者说是新兴流水线生产方式的兴起。其一是沃尔沃的生产体系,沃尔沃在流水线生产基础上,把就近环节的工人组成了小组,以便工人可以小组方式增加时间和协作的灵活性。这其实是模块化管理思维的起始,模块化的小组结构以及零部件组合,可以使一条流水线能够制造不同型号的汽车或机器,这更增加了工人的工作内容和所需掌握的技能。

其二则是日本丰田的精益生产,这是把流水线生产的质量控制和成本控制推进到极致的方式,尤其是沃尔沃的模块化组织,在丰田的精益生产模式中得到最优的体现,丰田的流水线可以同时生产三种型号的汽车,而且还加入了流水线上的员工可参与改进和管理的因素,使得工人不再仅仅是流水线的附属品。这两种方法,起源于流水线生产,最终都成为了现代制造业管理模式的滥觞

日本的精益生产管理简直就是一日千里地发展,不仅取代了此前福特的流水线模式,而且还反过来成为了美国汽车公司的老师。而且,日本汽车在走出国门,海外建厂和拓展市场方面,展现出了比福特当年强得多的灵活性——当年福特拒绝改变,乃是因为流水线难以接受改变,一旦确定就只能持续不停地大批量生产;而丰田公司的精益生产则克服掉了流水线的过于僵硬的缺点,生产线变得富具弹性

上世纪八十年代,局面变成了美国政府起来保护美国汽车产业,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奋起直追。它们学习日本的方式,主要通过合资。只不过,通用和克莱斯勒的学习技能要弱一些,其实也就是在管理技巧上比较落后,在日本汽车公司面前显得笨拙很多。福特则干脆把日本管理者们奉为神明的戴明请回来当管理顾问,全面改造自己的流水线。

到八十年代初,福特的流水线组装汽车时间缩短到了28个小时,比通用差不多要短一半时间左右。

八十年代中期一直持续到九十年代初,是美国制造业空心化的过程——绝大多数制造业厂商都已经把曾经辉煌的流水线,转移到了亚洲国家,亚洲国家所经历的景象,正像九十年前的美国底特律一样。其实,这中间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美国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的劳工运动,使得工会机制变得极其强大,对工人的保护和支持抬高了制造业的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

流水线生产模式,又再度成为激发中国沿海特区经济的核心要素。

进入到九十年代后,传统汽车的流水线生产主要朝向机器人使用、计算机化和精细化质量控制方向发展。到2010年,工人的劳动成本只占整车制造的15%,其余均为设计、零部件、厂房、运输等要素。传统的不可或缺的人工劳动,都在过去二十年计算机和机器人的应用普及中逐步被替代。工人以团队方式进行流水线生产,并实施质量控制和参与设计,已经成为新时代流水线生产管理模式的惯例

九十年代末期到二十一世纪初,流水线模式的概念进一步泛化。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流水线在制造业之外的其他产业中的形态发生了质的改变——从空间上的集中,转变为空间上的分布式,互联网上的集中。流水线的各环节可以分布在世界任意一个角落,它们之间以互联网和物联网相联,制造本身被用外包方式分散到世界各地的相对低成本制造商手中。传统意义上的流水线,已经消失。

2010年,奥巴马问乔布斯,能不能把苹果的制造环节重新搬回美国,乔布斯的回答是,那些工作已经消失了。

从流水线生产模式的诞生、发展和演变,可以看出技术、发明的整个演化进程。技术的产生壮大、转移扩散,从来就不是局限于技术层面的问题,与社会经济、文化传统、政治体制都有相当复杂的联动。仅从上世纪三十年代流水线生产模式在欧洲各国的扩散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它很突出地展现了人类积累并发明技术,为技术所困,又改进技术走出困境的发展模式,那种按照人类的逻辑有秩序的生产的制造思想,已然成为深植于我们意识中的习惯和“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